尹锋:二十四节气与奇门节元阴阳局之关系
我国从殷商时期就开始使用简单的阴阳历,由于春夏秋冬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期与农业生产紧密相联,所以又称作农历。
历法是根据天象变化规律来计量时间,判别气候,划分季节的一种法则。我国古代先贤通过长期对日月星辰的观察,逐步了解和掌握了地球、月亮和太阳的运行规律,根据四季变化及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即朔望月),计算出每月长度及回归年长度,并根据气候变化制定出相应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中国历法所特有的创造与发明。它曾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起初大约仅有二至(冬至、夏至)和二分(春分、秋分),一直到战国时期才逐渐形成完备的二十四节气系统:由冬至起算,每经一年的1/24日交一个节气,其名称分别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此中奇数统称为中气,偶数统称作节气。二十四节气分别标志着太阳在一周年运动中的24个大体固定的位置,是对太阳周年运动位置的一种特殊的描述形式,它们又能较好地反映一年中寒暑、雨旱、日照长短等变化的规律。所以,它们不但具有重要的天文意义,而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二十四节气自战国时期得以完备之后,一直成为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至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地球上四季变化的原理
二十四节气是节气与中气的总称,节为月令之开始,气为月令之中气。据《尚书·尧典》中记载:“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星虚,以应仲秋”,“日短星昂,以正仲冬”。以上记载中的日中、日永、霄中、日短,就是后来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的制定是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规律而制定,因此每一个节气都能真实的反映太阳所在的位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不是圆形的,也不是轴线平行的,而是椭圆形的,且倾斜66度34分,绕太阳一周之后,在其赤度上下留一条∽形的轨迹,也就是太阳在天空中周日视运动的轨道称为黄道,∽形的两个波峰一个为“冬至”节气,坎宫一阳始生之地,标志着奇门阳遁局的开始,显示出阳气自冬至开始而递次增强。另一波峰为“夏至”节气,离宫一阴始生之地,标志着奇门阴遁局的开始,显示出自夏至之后阴气递次增强。其中包含“阴极阳生、阳极阴生”的太极原理。地球绕太阳一周为360度,二十四节气的春风点为零点,将黄道等分为二十四段,每段15度,太阳每够行15度就表示到了一个节气。每宫管45度故一宫有三节气,八宫合二十四节气。
奇门在二十四节气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将每一个节气分为上、中、下三元,每一元五日,三元十五日为一节气,实为古天文历之“七十二候”,奇门“烟波钓叟赋”中“太公删成七十二”即为此说。
卦气七十二候图
在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与东吴鲁肃论及“用兵之道”时说:“《七十二候图》,成图于周公,将节气周天三百六十日,分类别之。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进成岁。将一年之中的节气更替,万物衰荣一一道明;何时虹藏不见,何时雷始收声,何时土润涛暑,何时雾霾蒸腾......如此只须谙熟于胸,融汇于心,运用得当,便可胜于百万雄兵!”真可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奇门遁甲便是以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时空坐标系,用以推断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