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有无相生”
老子其人
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了有关老子的一些事迹。老子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他学识渊博,修养深厚。
《史记》中还记载: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孔子离开后对他的弟子这样评价老子:“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zēng)。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译文】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孔子说鸟、鱼、兽虽然会飞、会游、会跑,但人们都有办法逮住它,只有龙“乘风云而上天”,是不可捕捉、无法对付的。天上的龙变化莫测,孔子说老子“其犹龙邪”,表现出对老子非常高的推崇。
《老子》其书
《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所以又叫《道德经》。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形成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他们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
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老子其言
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①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三十辐,是一个车轮上车条(辐条)的数目(见图示)。
②毂ɡǔ:“毂”是什么?就是车轮的中心部位,中间有圆孔来安装车轴。毂周围与辐条的一端相接。
③无:指车毂的中空处。这一章的三个“无”,都是“中空”“空无”的意思。
④埏埴(shān zhí):和泥(制作陶器)。埏,揉和。埴,黏土。
⑤户牖(yǒu):指门窗。
【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让它们发挥了的作用。
古代的车轮都是用木头做的,由四部分组成,轮、辐、毂、轴。这四个字都是“车”字旁,其中“轮”是最外面的部分,“轴”是最里面的部分,就是轴心。“毂”是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是连接轮毂的木条。
《诗经》里有一首有名的诗叫《伐檀》,大家学过吧?里面说:“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chún)兮。”这几句就是写砍伐檀木,削成辐条做车轮的艰苦劳动。
三十根辐条共同聚合在毂上。“毂”的中间必须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如果是实心那车轮就无法转动。正因为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以转起来,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所以有人戏说:这叫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同样道理:器皿如果没有中间挖出“空虚”部分,没有“无”,也不能用来装盛东西。房屋如果没有凿出门和窗的“空处”,来供人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
可见,事物之所以有用而能给人以便利,都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它们的价值和作用。所以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一般的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人只看到眼前事物“实”和“有”的部分及其作用,而忽略事物另一面“空”和“无”所起的作用,只会利用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道这“有”的功用正是“无”造就而成的。
因此,老子特别把“无”的作用向人们突显出来。他用三个具体的生活器物,形象论述了“有”与“无”的相互关系: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相成,不可分离,才构成了能为人类所利用的世间万物。
老子让人们明白了有无相生、对立统一的道理,这是道家非常重要的思想。
2、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
站在历史的角度,在那样一个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提醒世人要重视那些通常被人们忽略的一面,这为当时的世人指出了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对社会和人生都具有启发意义。
老子在第二章强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他认为事物都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人们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的事物中获得力量。这些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在任继愈先生的自选集中《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说:“《老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
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
“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执政者要用不干涉的方法去治理天下。)
“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我执政者没有贪欲,人民就能自己纯朴。)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因此圣人施行不干涉的无为治理,推行无言的教化。)……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zhuàn ]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
任继愈先生同时认为:“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