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女王²】美第奇王后:为国王儿子们操了一辈子心的母亲

摆脱历史的枷锁

才能获得未来

这是【十大女王²】第 09 篇文章

凯瑟琳·德·美第奇是美第奇家族中的一员,也是宗教战争中的重要人物。凯瑟琳的父亲是佛罗伦萨人,母亲是法兰西人,后来她嫁给了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生下来的三个儿子都当上了法国国王。

▲ 美第奇王后

凯瑟琳生活的时期,刚好是欧洲宗教改革的最高潮。

凯瑟琳嫁到法国王室的时候,她已经14岁了。他的父母在其刚出生没多久就相继去世了,后来她在亲戚家长大,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当时的罗马是西方世界宗教的中心,但也正因为此,尤其是在16世纪,这里动荡不安。凯瑟琳小时候就经历了被绑架的浩劫,以及叔叔教皇克莱门七世被囚禁,也目睹了佛罗伦萨起义和美第奇家族被驱逐出境。这样的经历使得凯瑟琳从小就有一种忧虑,总是尽量讨好别人,以求得自己的安全。

当凯瑟琳嫁到法国的时候,实际上美第奇家族的影响力已经大不如从前,一些威尼斯商人曾提到,几乎所有法兰西人都对她与法兰西国王之子的婚姻不满。甚至,她后来还被诬陷谋杀当时的法国王太子弗朗索瓦,以此让自己的丈夫亨利二世早些上位。

▲ 法国国王亨利二世

实际上,弗朗索瓦王太子可能是因胸膜炎去世,他的侍从蒙特库卢利因莫须有的罪行被处死,这个侍从除了是意大利人外,与凯瑟琳没有任何共同之处。

凯瑟琳是一个有着丰富知识的人,而且她非常喜欢户外运动,因此当时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非常喜欢这个儿媳妇,这也使得她能够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宫廷中脱颖而出。

然而,自从结婚后,凯瑟琳一直没有生下孩子,在确定自己的丈夫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后,凯瑟琳便一直担心自己因为生不出孩子而被嫌弃。

1537年,亨利在蒙卡列认识了一个年轻女子迪克,并与之生下了一个女儿,后来亨利还给了女儿一个名字,戴安娜·德·弗朗斯,并将其身份合法化,这更是动摇了凯瑟琳在法国宫廷中的地位。

很多当年反对这门婚姻的人也趁此机会跳出来,给国王和太子进谗言,希望休掉凯瑟琳,因为王朝不能没有继承人。

后来,凯瑟琳找到了公公弗朗索瓦一世,并告诉他,为了履行她对法兰西王国的伟大义务,她宁愿承受巨大的痛苦而不是抗拒他的意志,她愿意进入修道院。也许,是国王被她的态度所打动了,转而放弃了休掉他的念头。

但是,若是凯瑟琳一直生不出孩子,那么到时候就算是有公公撑腰,也难以阻挡众人的悠悠之口。于是,凯瑟琳就像如今患了不孕不育症的年轻人一样,到处寻找偏方。后来,她在一名医生的帮助下,在婚后第十年生下了一个儿子,并以弗朗索瓦的名字为其命名,或许也是为了讨得公公的欢心吧。在今后的几年中,凯瑟琳再接再厉,竟然连生了八个孩子,其中三个都当上了未来的法国国王。

然而,亨利在此时却爱上了另一个女人,来自普瓦捷家族的戴安娜·德·普瓦捷,这个女人曾有过一段婚姻,丈夫已经去世,但依然让亨利春心荡漾。当时,亨利只有19岁,而普瓦捷却已经38岁了。

▲ 戴安娜·德·普瓦捷

神奇的是,普瓦捷成了亨利一生所爱的女人,哪怕她后来到了60岁。

凯瑟琳从小就见惯了政治斗争,她在丈夫与情人之间显得非常智慧,没有表现出来,而是将“仇恨”压在了心底,就算之后亨利去世了,凯瑟琳也始终在克制自己。

普瓦捷也非常大度,毕竟让一个比自己小了快20岁的年轻人爱上自己,这已经足够让她喜悦的了,她将亨利与凯瑟琳的孩子视为己出,甚至还充当王后的护士。为了避免亨利总是在外面乱打枪,凯瑟琳和普瓦捷竟然还结成了同盟,在外人看来,她俩的关系处得非常好。

尽管亨利总是爱上不同的女人,她对自己的妻子凯瑟琳之间也没有了感情,但他却十分迷恋普瓦捷。当他在前线打仗的时候,普瓦捷经常能收到国王送来的信件,而凯瑟琳却没有。

1559年,亨利二世与神罗皇帝查理五世签订了合约,结束了意大利战争,随后举行了比武,倒霉的亨利被蒙哥马利伯爵刺死了。

▲ 亨利二世的致命决斗

亨利二世去世之后,年仅15岁的弗朗索瓦二世继位,与妻子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同时搬进了卢浮宫。

▲ 苏格兰玛丽一世与法国弗朗索瓦二世

这里补充一下,亨利二世有一个好基友,弗朗索瓦·德·洛林,后来成了吉斯公爵,他的姐姐嫁给了英格兰国王詹姆斯五世,生下了苏格兰的女王玛丽一世。玛丽一世在5岁的时候就被带到了法国宫廷,与王太子,未来的弗朗索瓦二世结婚。凯瑟琳含辛茹苦地将玛丽也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一并抚养她长大。这位玛丽也是未来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一世,后来被伊丽莎白囚禁在伦敦塔里,关了十几年后弄死了。

【十大女王¹】玛丽一世:18年被囚伦敦塔,她究竟得罪了谁?做错了什么?

亨利二世去世后,法国的宫廷似乎是换天了,根据法国法律,弗朗索瓦二世年纪不小,不需要母亲摄政,他将军事权和财政权委托给妻子玛丽的两个舅舅、第二代吉斯公爵弗朗索瓦·德·洛林和洛林的红衣主教查理·德·洛林。

在这期间,法国内部的宗教迫害也愈演愈烈,让·加尔文的教义传播到神圣罗马帝国、英格兰和荷兰,还征服了苏格兰。在法国,它吸引了所有不信奉国教者,并动摇了天主教信徒。在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政府对那些新教徒(法国境内的新教主要指胡格诺派)还算宽容,但到了弗朗索尔二世时期,吉斯公爵开始迫害新教徒。

弗朗索瓦二世仅仅当了一年不到的国王,于1560年去世,据说是被凯瑟琳毒死的,不过,这很大可能是政敌给她扣上的屎盆子,不足为信。其后,凯瑟琳的另一个儿子查理九世继位,这也似乎宣召着凯瑟琳太后的时代来临了,她接二连三地将自己的地位不断提升,而且动作温柔得好像什么事都未曾发生。

查理九世年纪还太小,接手法国的时候,国内新教与天主教的矛盾已经难以消除,吉斯家族渴望收回自己的权力,波旁家族虽然已经臣服,但心不甘情不愿,随时可能再次反叛,凯瑟琳对此倍感压力,她甚至说:“没有一个人能让我完全信任,所有人都居心叵测”。

凯瑟琳试图调和天主教与新教之间的矛盾,她自认为可以让天主教教徒做出一些牺牲,并通过某些让步来满足新教教徒。甚至,她还想同时让吉斯家族和波旁家族都心愿臣服。显然,这太理想化了,根本不具有可行性。首先,天主教和新教已经势同水火,双方的目的都是摧毁彼此,其次,政治本身就是排他性的,波旁家族的内心也不是那么随意可以安抚下去的。

1562年3月1日,吉斯公爵在香槟地区的瓦西镇附近发现了一些新教徒违反了国王的命令,还在城内做新教仪式,于是他立即下令攻击这些新教徒,造成了约200人的伤亡。这场“瓦西镇屠杀”也成为了持续30多年的法国宗教战争的直接导火线。

1563年,吉斯公爵战死,凯瑟琳抓住机会,安抚了新教徒,并给予了他们一部分自由,这场战争才算是告一段落了。

1567年,新教徒以孔代亲王亨利·波旁为首,发动了起义,起义军试图控制国王查理九世和王太后凯瑟琳,凯瑟琳不得不借助天主教的力量,她将军事行动指挥权移交给了内穆尔公爵雅克·德·萨伏伊。

双方的敌对最终因疲劳和资金匮乏而停止,王室没有长期战斗所需的储备,围攻沙特尔的孔代亲王也无力支付雇佣军的佣金。原本,凯瑟琳还尽力安抚新教,但此次起义使得凯瑟琳对新教心灰意冷,凯瑟琳甚至埋怨他们背信弃义。自此之后,凯瑟琳完全倒向了天主教。

天主教与新教的斗争,最终演变成了一股烈火,这也就是震惊整个法国的圣巴托洛缪大屠杀。

1572年8月23—24日夜间,加尔文派的重要人物都聚集在巴黎,庆祝领袖波旁家族的亨利的新婚。城门外,吉斯公爵的儿子吉斯·亨利突然发动了袭击,杀死了2000名新教徒。据说,这项屠杀行动是查理九世受到了凯瑟琳的怂恿。

这场屠杀迅速从地区蔓延到了全国,据后世历史学家推测,大概有7万人死于这场屠杀及余波中。据文献记载,惨死于天主教民之手的死难者的尸体几个月内累积在河中,以至于几年内法国人不再敢吃淡水鱼。

当时的一位法国人写道:“圣巴托洛缪大屠杀不是法国宗教战争史上的第一次屠杀,同时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当时英国驻法大使弗伦西斯·沃辛海爵士从使馆的窗口目睹了圣巴托罗缪之夜的惨状。这位毕业于间谍学校的外交官以他的职业目光来看待这一事件,在事后给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信中,他认为加尔文教徒吃亏就吃在情报混乱上,他们尽管在对方安插了不少间谍,但互不通气, 更谈不上配合行动,所以落得个引颈就戮的下场。他得出的教训是必须建立一个协调情报工作的中心机构。有意思的是,后来他被女王任命为英国谍报机关的负责人。

8月28日,国王查理九世表面禁止继续粗暴对待安静地待在房屋中的新教徒,但却秘密下令要把所有剩余者赶尽杀绝,这件事也使得法国瓦卢瓦王朝的最后几任君主历来就被法国人民所厌弃。后世启蒙时期的伏尔泰,就提到了这场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用来批评天主教的虚伪和残忍。伏尔泰喜欢开玩笑,一年中几乎天天都带着笑脸,唯独在圣巴托洛缪大屠杀纪念日,他非但不笑,还痛哭流涕。

当凯瑟琳和查理九世看到屠杀后的场面,也惊呆了,查理九世变得疯疯癫癫。但似乎,凯瑟琳在事后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后悔与惋惜,这可能源于她的性格,也许是早年的经历和来到法国之后的孤独造就了太后这颗冷酷的心,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她是马基雅维利的忠实粉丝,《君主论》是她的枕边书。

在凯瑟琳的心目中,政治是一种不同于道德和宗教的独立科学,它有自己的规则,是无关善恶的。

1574年,查理九世去世,他的弟弟亨利三世继位,他也是凯瑟琳的儿子。

▲ 法国国王 亨利三世

亨利三世登基的时候,凯瑟琳已经55岁了,这个年龄正是中年的终结,老年的开始。迈入迟暮岁月中的凯瑟琳,似乎是厌倦了这尘世的纷扰,开始赞助各类艺术。

作为美第奇家族的一员,凯瑟琳似乎身上就流着对艺术有着好感的血液,她自己就很博学,也喜欢博学的人,还为法兰西文学发展提供过其他帮助。正是在凯瑟琳的赞助下,意大利喜剧落户巴黎,她将佛罗伦萨的典雅带到了法兰西。毋宁说,文艺复兴从意大利出发,最终落在了法国。

1581年,《王后的喜剧芭蕾》在茹瓦约斯举行的婚礼上上演,它是法兰西王国第一次舞台活动的尝试,里面夹杂着歌曲、音乐、舞蹈及艺术装饰品。

不过,尽管受外来艺术的影响,法兰西王国的艺术仍然保留了自己的某些特色。

晚年的时候,凯瑟琳搬出了卢浮宫,并定居在她刚刚建成的位于圣奥诺雷街的宫殿。她希望不被众人打扰,过几年清净的生活。

亨利三世时期的凯瑟琳,似乎已经淡出了政界,一来是因为自己年纪大了,二来也是她知道亨利是一个敏感的人。亨利可以说是凯瑟琳最疼爱的儿子。

然而,亨利三世并不是一个英明的主,他是一个极其奇葩的人,喜欢女装,偏爱男宠,严重阻碍了国家的发展。凯瑟琳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多次劝告亨利三世,但都没有取得效果。为此,凯瑟琳多次在国内巡回演讲,试图取得人心,但都于事无补。有一次,凯瑟琳在写给亨利三世的信中说道:“事态比预期的要严重得多,我在此请求你节约为上,不要再搜刮民脂民膏,大规模叛乱一触即发……忠言逆耳,其他人都是企图欺骗你的啊。”

而且,这时期的法国也并不安宁,因为那场大屠杀,凯瑟琳几乎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不止新教徒,就连一些天主教徒也反对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本名为《关于凯瑟琳·德·美第奇的生活、行为和举止的精彩言辞》的小册子诞生了,据与新教派誓不两立的天主教教徒说,“这本书中所讲的一切都是真实的”。

1584年,安茹公爵去世,他是凯瑟琳的另一个小儿子,而由于亨利三世一直没有留下后代,王位的继承成了一个大问题。根据《撒利克法典》,波旁家族的亨利就自然成了王位继承人。波旁家族与瓦卢瓦家族一样,都是圣路易的后代。

亨利三世看上去并不着急,整日过度狂欢,过着奢靡的生活。卧病在床的凯瑟琳对此忧心忡忡,一直积极与新教联盟达成和平协议,并不断催促亨利三世尽快办妥此事。

随着不断接近生命的终点,凯瑟琳做了许多善事,尽管可能更多是出于传统习惯而不是热情,但她继续将宗教与政治区分开来。凯瑟琳一直反对极端的做法:鞭打、撤退、游行和朝圣,而她的儿子亨利三世却妄图通过这些来寻求上帝的帮助,但他却忘记了自救。

1584年7月18日,亨利三世本人向议会提起了一项法令,废除了所有的和平赦令,只允许王国有一种宗教。驱逐新教牧师,要求其信徒在六个月内转教或离开,宣布所有新教教徒不得担任任何职务和官爵,并命令他们归还安全区。他怨恨联盟成员及反叛臣民对自己发号施令,也怨恨母亲强迫他缔结和约。

亨利三世很不喜欢母亲插手政务,想让她早点滚蛋,凯瑟琳在没有征求国王的建议下,给他送去了一些优秀的官员。

1587年,被囚禁在伦敦塔里的玛丽一世被伊丽莎白女王处死。

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摧毁。

此时,新教已经崛起。

1589年1月5日下午,凯瑟琳在病床上去世,这位操了一辈子心的美第奇太后带着对儿子的忧虑离开了这个人世。

同年,一名狂热的教徒刺杀了亨利三世,法兰西瓦卢瓦王朝就此覆灭,随之而来的是波旁王朝,亨利四世。

▲ 法国国王 亨利四世

凯瑟琳的一生,是贞洁的,除了丈夫亨利二世外,她没有情人,但她却被称为“蛇蝎太后”,的确,作为一个政治家来讲,她是成熟的,可能也正因为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她背负了太多不属于她的罪孽和包袱。只有,或者几乎只有艺术史学者,因其研究对象的本质不太受大屠杀的困扰,所以才能在凯瑟琳的生命中发现令人钦佩的东西。在她对艺术的资助中,除了付出的代价太大外,倒是没有什么可被指责的。

毋宁说,在那个风雨飘扬,宗教改革在欧洲各地爆发火焰的时候,任何企图中和两者矛盾的努力都是徒劳,除非双方进行一场真正的殊死搏斗之后,才会消停下来,进入新的轨道。

凯瑟琳去世20余年后,1618年,席卷整个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爆发。

波旁王朝的第一位国王亨利四世曾说:“但我也请您想一想,一个女人在自己丈夫死后有五个孩子要抚养,还要对付当时意图侵犯王室的两个家族—波旁家族和吉斯家族,她还能怎么做呢?难道她不应该使用一些特殊的手段去欺骗他们,不应该像一个母亲一样一直守护着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一个如此谨慎的女性的贤明指引下一个个登上王位吗?我很惊讶,她并没有做出更坏的事。”

目前【西方大通史】已更完三个系列(点击文字可查看目录),请君品鉴:

1.【文明之初】

2.【光荣希腊】

3.【伟大罗马】

4.【基督世界】ing

除此之外,本公号大系列希腊神话广受好评,请君品鉴:

【希腊神话】

感谢各位的支持,敬请转发点赞,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