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的富川瑶族自治县,地处湘、桂、粤交界处,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个令人向往的好地方。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令人向往,大概应该先从吃说起。富川的吃食可是丰富得不得了。
爽滑的肠粉
而富川的魅力,自然不只是有恁多吃食,其丰富的人文底蕴,更值得前去深入探寻。潇贺古道的历史,比富川这个名字的出现,还要早一些。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为控制岭南三郡,扩修了一条自都城咸阳直通广州,且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古道,这便是潇贺古道。
后来汉武帝沿潇贺古道收复岭南,以富川水为名,置富川县,富川之名于是沿用至今。187公里长的潇贺古道,有超三分之一在富川境内,人们外出行商啊、赶考啊、赴任啊什么的,都得从这条道上走,因而这里成了潇贺古道上一个重要的商埠驿站。再加上富川本就处在一个三省交界的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逐渐走向繁华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富川是多民族杂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难免产生小冲突。很长时间以来,大家小冲突不断、大战乱没有,也能得过且过。然而在非常时期,如果不能一致对外,便会给敌人可乘之机。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一带盗匪横行,百姓深受其苦,为了抵抗共同的敌人,富川瑶汉两族的首领打算放下干戈,结盟对外。因为力量有限,他们便派出一个由瑶汉两族的勇士组成的百人使团,去附近的南楚国求救。
生死关头,瑶族同胞把马匹给了汉族兄弟,让他们赶紧去南楚国求救,自己则选择留下断后。容不得多考虑,汉族勇士骑上马飞奔至南楚国,向当时的楚王马殷求救。
马殷被汉族和瑶族同仇敌忾的精神打动,于是出征剿匪,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匪患终于被平息。一同经历过生死的瑶汉两族同胞,从此亲如兄弟,在此后的岁月中,携手前进,共创富川未来的繁荣。
亲如兄弟可以,但真正成为一家人,还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一直到北宋年间,瑶汉两族才开始有了通婚的传统,而这个传统,多亏了现今富川的一种特色美食,就是我们开头提到的粿条。
相传北宋年间,汉族一位姓张的公子喜欢上了一位姓奉的瑶族姑娘,然而在当时的富川,瑶汉两族还没有通婚的先例。
瑶族姑娘的母亲不敢开这个先河,但和汉族同胞的关系又不错,也不好直接拒绝,为了让张公子知难而退,便出了一个难题。
要求张公子准备一样礼物,不能贵重,但要能表达真心,一定得是家乡特产,但你们家乡人还得叫不上名来。
张公子一听,犯了难,未来丈母娘出了这样一个难题,分明就是不想把女儿嫁给我。
这时,张公子的母亲给想了个招,咱们这里的特产不是米条嘛,你给它再加工一下,变个样儿不就行了。
张公子一听,是个好办法,就把米条盘成圈,表示山路十八弯,象征我的毅力与恒心,再掺上糖、撒上芝麻炸一炸,表示我对未来生活的甜蜜向往。
如此花心思的礼物,自然打动了奉小姐的父母,两人顺利地喜结连理。
从此,富川瑶汉两族间开始通婚,而那份象征着“一切姻缘皆有果”的礼物,便得了个粿条的名字,成为后来古城人谈婚论嫁和节庆走亲访友的必备礼品。
富川瑶汉两族之间的关系,到了清朝更近了一步,这一次是教化的相通,文化的交融。而这一次文化的交融,是一位名叫朱德鉠的官员促成的。
清道光十二年,朝廷任命朱德鉠来富川做训导,训导主要是给知府打辅助,一般是主抓教育。一天,他在路过瑶族村寨时,瞧见一位父亲正在鞭打孩子,咋回事啊?孩子犯了啥错,值得父亲如此大动肝火。朱德鉠上前一询问,得知竟然是为了上学的事情,不过不是孩子不想上学,而是孩子太想上学,天天闹着要去城里读书,可是家里穷得很,哪来的钱供你上学啊!
这样的情况是朱德鉠万万没想到的,瑶族子弟教育情况是不是都是这样?到底有多少孩子上不了学?经过全面的调查,朱德鉠发现,富川这里汉族地区是有不少书院和学堂的,而瑶族地区,却一所也没有。
但建书院并非易事,头一个难题就是经费问题,怎么筹钱呢?
办学是件大事情,靠一两个人是办不成的,还得靠群众的力量。于是,他便在县城放了一口大缸,张贴了一个为瑶族同胞建学校的捐款告示,并且以身作则,率先捐出100两银子。瑶民朋友一看是为自家孩子建学校,哪能坐视不理,于是当掉祖传银饰来捐款;汉民朋友见富川老乡有需求,义不容辞来相助,有钱捐钱,有力出力。在大家的合力下,仅用了两年的时间,就相继建起了五源书院和蒙泉义学。而那个当年被父亲鞭打的瑶族少年,后来成为从瑶乡走出去的第一位进士。
教化通则人心通,在留有历史余温的老街旧巷里,瑶民与汉人比邻而居,各民族同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民族间的交汇融合,孕育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富川。
今晚20:00,锁定CCTV-4,去广西富川,赏一方富丽山川,品一座和美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