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田从豁教授临床常用穴方总结

三、田从豁教授临床常用穴方总结

田从豁教授为河北滦南人,1930年出生,主任医师,教授。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田老理论水平高,临床经验丰富,著述也多,《针灸医学验集》等书深受读者喜爱。

(一)田老临床常用穴方

1.利水除痹方

取穴:水分、阴交、肓俞。

主治:痹证日久、腹胀、腹水、浮肿等正气虚或水湿盛之证。

加减:病久体弱加足三里;肝失疏泄加阳陵泉;肾阳虚衰加命门、肾俞;水饮凌心加心俞。

手法:水分用泻法,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肓俞用补法。

典型病例:患者,女,31岁,1999年6月9日初诊。

主诉:双下肢胫骨发凉半年。病史:自去年入冬后出现双下肢胫骨前自觉冒凉气,下肢无疼痛、肿胀,曾经针灸治疗无效。肢体肌肉无萎缩,肌力、肌张力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血常规、抗链“O”、类风湿因子等检查均正常。饮食正常,眠差,月经延期3~4日,舌淡、苔白微腻,脉沉滑。西医诊断:双下肢发凉待查。中医诊断:痹证,属风寒湿邪入侵经络,湿邪阻滞,气血不运。治宜祛风散寒除湿,针刺水分、阴交、肓俞、足三里、鹤顶、解溪。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4次痊愈。随访2年未复发。

体会:利水除痹方最初为田老治疗痹证日久的经验用方,后逐渐用于腹水、浮肿等水湿较盛兼有正虚之证,亦取得很好疗效。因穴位距离脐部较近,临床运用时应注意严格消毒。

2.疏散外风方

取穴:大椎、风池、风门。

主治:外感风寒或风热外束之证。

加减:风寒加大椎拔罐,风门、肺俞隔姜灸;风热加大椎放血拔罐或少商、商阳放血;肺气郁闭加尺泽、列缺。

手法:大椎向下斜刺,用平补平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用泻法;风门向下斜刺或直刺,用泻法。

典型病例:患者,女,43岁,1986年11月4日初诊。主诉:咳嗽3天。病史:3天前因着凉出现咳嗽频作,胸痛,痰白呈泡沫样,易咯出,咽痒,喉中痰鸣,头痛,恶心,纳差。两肺听诊有痰鸣音,血常规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数。西医诊断:呼吸道感染。中医诊断:咳嗽,属风寒束肺。治宜宣肺散寒、化痰止咳,针刺大椎、风门、风池、肺俞、列缺、尺泽,大椎、风门、肺俞加拔罐,每日1次,治疗3次痊愈。

体会:本方无论外感风寒风热,均可运用,临床应注意根据具体情况配用不同穴位。3穴深处均有重要脏器,不宜深刺,且田老认为外感病邪在表宜浅刺,故本方针刺勿过深。

3.调和冲任、补肾益精方

取穴:关元、三阴交。

主治:遗尿、不孕不育、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等肾精不足或冲任失调之证。

加减:脾虚气弱加足三里、中脘;肾虚加肾俞、肓俞、命门、志室、太溪;冲任不调加气海、中极。

手法:补益阴精用补法,调和冲任用平补平泻法。

典型病例:患者,女,8岁,2006年1月23日初诊。主诉:自出生后一直遗尿。曾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现白天尿急,夜间遗尿,每夜1~4次,尿常规正常,饮食、睡眠正常,大便干,1~3日一行,舌尖红、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遗尿。中医诊断:小儿遗尿,属肾气不充。治宜培元益肾,针刺关元、三阴交、水道,夹脊胸腰段梅花针轻度叩刺,命门拔罐,治疗1次即未遗尿,后继续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0次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本方为治疗月经不调常用对穴,田老取其补益肾精的作用,用于治疗各种肾精不足或亏虚之证,临床运用常配足三里、中脘健运脾胃,有阳中引阴之意。

4.调和气血方

取穴: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皮肤瘙痒等气血不和、营卫失调之证。

加减:气滞血瘀加局部火针浅刺,或大椎、膈俞放血拔罐;肝气不舒加阳陵泉、期门;中焦气滞加中脘、胃俞;风邪外袭加疏散外风方;病久虚实夹杂加背俞四穴(肝俞、膈俞、脾俞、肾俞)。

手法:平补平泻法,或先泻后补法。

典型病例:患者,男,54岁,2005年12月7日初诊。主诉:全身皮肤瘙痒1年。病史: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皮肤瘙痒,并起片状红斑,抓后更重,曾用西替利嗪治疗,仅能维持1小时不痒。现皮肤瘙痒,夜间尤甚,全身片状红斑,此起彼伏,饮食、睡眠正常,二便正常,舌尖红、苔薄白,脉弦紧。

诊断:瘾疹,属风寒外束,治宜祛风散寒、理气活血。大椎、膈俞刺血拔罐,针刺血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风池、风门,针后皮肤瘙痒明显减轻,继续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16次基本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体会:对于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病,田老常以调畅气血、调和营卫之法治疗,取穴多取阳明经穴与血海、三阴交等调阴血之穴合用。田老认为阳明经多气多血,凡阳明经穴均有调气血作用,临床均可选用。

5.补益气血方

取穴:气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各种疾病见气血不足证者。

加减:脾虚或脏腑功能不调加章门;肾虚加肓俞、太溪、肾俞、命门;肝郁血虚加膈俞、阳陵泉;中焦气机不畅加天枢、曲池。

手法:补法,多加用温和灸或艾盒灸。

体会:田老重视中焦脾胃的作用及任、督二脉穴位的应用,气海、中脘同属任脉,三阴交、足三里分属脾、胃表里两经,4穴健脾益气而兼调气机升降,养血而兼活血。临床见正虚邪实者,应配伍运用祛邪穴位。

6.调理脏腑方

取穴:肝俞、膈俞、脾俞、肾俞。

主治:哮喘、荨麻疹、失眠、眩晕等气血不和、脏腑不调之证。

加减:背俞穴应用不仅此4穴,根据不同病情采用不同脏腑之俞加减。

手法:肝俞、膈俞用平补平泻法,脾俞、肾俞用补法。

体会:本方的配伍体现了田老重视调理脏腑的思想,对于久病者,虽为一脏之病,多累及他脏;或虽未及他脏,但仅治一脏亦很难奏效,田老往往采用“调五脏以治一脏”的方法,多脏同治。临床运用时,不限于此4个背俞穴,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不同背俞穴。

7.调气血和营卫方

取穴:大椎、风池、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主治:咳嗽、哮喘、荨麻疹等病久本虚标实、气血失调、营卫失和之证。

加减:风邪外袭加曲池、风门;血瘀加三阴交、心俞;本虚明显加夹脊(胸腰段)梅花针中度叩刺。

手法:大椎、肺俞用平补平泻法,风池、膈俞用泻法,脾俞、肾俞用补法。

体会:田老善用大椎与背俞穴,本虚标实的肺卫表证及营卫失和证,以大椎振奋阳气,与背俞穴合用宣肺祛风,活血行气,兼顾培本。邪实较甚者,大椎可加刺血拔罐。

8.安神和中方

取穴:百会、印堂、神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失眠、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脏躁等心神不宁,或兼脾胃不和之证。

加减:阴阳失衡加巨阙;阳气不振加大椎;头目不清加风池。

手法:百会直刺7mm,用刮针向下的补法,或用温和灸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

体会:对于失眠、神经衰弱等病,田老注重从平衡阴阳入手,取穴要求阴经穴与阳经穴同取,上部穴与下部穴相配,以调和阴阳。

9.醒脑健脑方

取穴:风府、风池、百会、大椎。

主治:中风、高血压、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脑髓失养,或神昏、痴呆之证。

加减:热盛神昏加十二井、水沟;肝经气逆加合谷、太冲;病久加膈俞、肾俞;肾精不足加肓俞、肾俞;脾胃虚弱加中脘、足三里。

手法:实证大椎用放血拔罐法,放血量5ml以上,余穴用泻法,虚证用补法。

体会:田老重视头部腧穴的运用,认为头部腧穴密集,但目前应用较少,疗效不肯定,可能与针具偏细、刺激量较小有关,为加大刺激量可采用双针刺或多针丛刺等方法。

10.调和气血、疏肝理气方

取穴:肩髃、曲池。

主治:中风、痹证、痿证、荨麻疹等经络失畅、气血失和或各种疾病证候中兼有肝郁气滞者。

加减:营卫不和加大椎;肝郁明显加阳陵泉、期门。

手法:平补平泻法。

体会:本方为田老的老师高凤桐老中医所授。本方作用一是疏肝理气,二是调气血,和营卫,三是通经活络,用于疏通局部经气,有“治痿独取阳明”之意。临床根据不同治疗目的选配不同腧穴。

11.滋阴益阳方

取穴:肓俞、气海、中脘。

主治:各种疾病见阴阳虚证者。

加减:阳虚加大椎、百会;阴虚加太溪、三阴交。

手法:补法,可加用灸法。

体会:田老补虚多从脾胃入手,选穴除脾、胃本经穴外,重视任、督脉穴位的运用,肓俞为肾经与冲脉交会穴,为田老常用腧穴。本方既可用于虚证,又可用于虚实错杂之证,为一补益基本方。

12.和胃降逆方

取穴:梁门、中脘、足三里、内关。

主治:胃脘痛、呕吐等胃失和降之证。

加减:脾胃不和加章门。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梁门、内关用泻法。

体会:本组与下面调和肝胃方、宽胸理气方、和降肺胃方、通腑降浊方几组均含调畅气机升降之意,而各有侧重。田老认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调气机必从脾胃入手,故几组均取胃之募穴、腑之会穴中脘、胃经合穴足三里调畅中焦气机。

13.调和肝胃方

取穴:期门、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胃脘痛、胁痛、吞酸、泄泻等肝旺脾虚、气机失调之证。

加减:脾虚较重加章门、脾俞;肝郁较重加阳陵泉、太冲。

手法:平补平泻法。

14.宽胸理气方

取穴:膻中、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哮喘、咳嗽、心痛、胸闷等肺气不降,或胸中气滞之证。

加减:痰湿蕴肺加肺俞、丰隆;心气不足加心俞、巨阙。

手法: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用平补平泻法,膻中用泻法。

15.和降肺胃方

取穴:天突、中脘、足三里。

主治:咳嗽、呃逆等肺胃气逆之证。

加减:虚寒证中脘加用灸法;实热证加大椎放血拔罐;寒凝证加胃俞或肺俞用灸法,中脘加用灸法。

手法:中脘、足三里用平补平泻法;天突穴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手法,咽痒咳嗽直刺12mm深,针尖抵气管内膜处,患者欲咳未咳时出针,用捻转颤法泻之;咳喘痰多先刺入皮下,再斜刺至气管向下入针37~50mm,吸气缓慢入针,捻转向下补法30秒后,呼气出针;神经性呕吐、呃逆先刺入皮下,再斜刺沿食管向下入针50~75mm,向下捻转30~60秒,呼气出针;梅核气先刺入皮下再斜刺向下,针尖沿胸骨内缘入针37~50mm,捻转向上刮针法,30秒后出针。

16.通腑降浊方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便秘、泄泻、腹胀等肠胃气机不畅之证。

加减:热证加大肠俞、合谷、曲池;寒证加中脘、关元;脾虚加脾俞、中脘;肾虚加关元、命门。

手法:平补平泻法。

17.调理中焦方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

主治:久病脾胃虚弱,气虚不运,或中焦气滞,腹胀、便秘等证。

加减:水湿不运加水道、阴陵泉或脐周4穴(肓俞、水分、阴交);水谷不运加足三里、下巨虚;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痰浊内生加丰隆。

手法:气虚者用补法,或用灸法;气滞者用泻法。

体会:病在脾胃,田老常用此方加减,重在行中焦气机,益气健脾,助运化。病在他脏,兼有中焦不运或气滞者,也可合用本方。

18.暖宫活血方

取穴:关元、外陵、归来。

主治:经、带、胎、产疾病寒凝血滞、冲任失调之证。

加减:病久本虚加中脘、足三里;精亏加命门、志室、太溪。

手法: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可加用灸法。

体会:本方为田老治疗妇科病的基本方,临床根据具体疾病配用不同穴位,如不孕多加三阴交、血海,带下多加带脉、维道、丰隆,月经不调多加气海、中极、肝俞、肾俞、脾俞等穴。

19.独取阳明方

取穴:百会、肩髃、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

主治:中风、痿证、痹证等经络空虚或阻滞,或气虚血瘀之证。

加减:瘀血阻滞加大椎放血拔罐;中风脑髓失养加大椎芒针通调督脉;言语不利、失语加舌下穴速刺;经络阻滞加风池搜风通络。

手法:平补平泻法,或依据病性虚实采用补泻之法。

体会:“治痿独取阳明”,本方取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是一个治疗痿证、中风后功能障碍等的基本方,但往往仅取阳明经穴收效较慢,故应适当加用大椎刺血拔罐等法祛瘀生新。为防止中风后遗症患者产生肢体痉挛,田老一般不加用电针治疗。

(二)田老针灸治疗妇科病举隅

1.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四五十日一行的,称为“月经后期”。如每次月经延后三五天,或偶然延后一次,下次仍如期来潮的,均不作月经后期论。此外,在青春期月经初潮后数月内,或更年期月经终止前,经期时有延后,如无其他证候者,亦不视为“月经后期”。体虚、受寒、七情、嗜食肥甘厚腻可致本证。

【辨证】

主症为经期延后,量少。血虚血寒见色淡红或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或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少寐;气滞证见月经色红质稠,行而不畅,有小血块,精神郁闷,两胁乳房胀痛;痰阻证见经血夹杂黏液,色淡,质稠,或平时带多质稠。

【治则】

除痰开郁,温经补血调经。

【主穴】

关元、三阴交、气海。

【配穴】

血寒血虚加阴陵泉、命门、血海、足三里;气滞加京门、足窍阴、蠡沟;痰阻加丰隆。

【灸法】

温和灸,每次选3~5穴,每穴灸10分钟,每日灸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病例】

王某,女,36岁,已婚,生1子。2002年3月11日就诊。16岁月经来潮,每月正常行经一次。2001年6月因生气后经期延后10天左右,月经量少色淡黯红,有小血块,伴小腹胀,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红,脉弦。诊为气滞性月经后期,取气海、京门、足窍阴、蠡沟、命门,每穴悬灸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每一月经后期治疗10天。治疗3个疗程后月经正常,诸症消失。

【按语】

注意气候环境变化,适当增减衣被,不使过热过凉,以免招致外邪,损伤血气,引起月经病。注意饮食定时定量,不宜暴饮暴食或过食肥甘滋腻、生冷寒凉之品,以免损伤脾胃造成月经不调。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郁怒,或七情过极,五志化火,扰及冲任而为月经疾病。要积极从事劳动,但不宜过度劳累,过则易伤脾气,可致统摄失职或生化不足而引起月经疾病。要重视节制生育和节欲防病,避免生育(人流)过多过频及经期、产后交合,否则损伤冲任、精血、肾气,导致月经疾病。

2.闭经

凡年逾18周岁,月经尚未初潮的,称为原发性闭经。月经周期已经建立后,在发生连续3个月以上停经的,称为继发性闭经。

【辨证】

年逾18岁尚未行经;或有月经后期量少逐渐发展至闭经。虚证伴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乏力。气滞血瘀证见精神抑郁,少腹胀痛。痰湿阻滞者形体肥胖,胸闷呕恶,带多黏稠。

【治则】

补肾养血,袪瘀通经。

【主穴】

三阴交、关元、足三里、血海。

【配穴】

虚证配肾俞、肝俞,气滞配太冲、地机、合谷;痰湿配脾俞、丰隆、中极。

【灸法】

温针灸,每次选3~5穴,每日1次,10日为一个疗程。或温和灸。

【病例】

彭某,20岁,未婚。月经史;初潮15岁,经期3~5天,周期25~27天,量较多,色鲜红,夹杂少量血块无痛经史。平素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刚上大学,因改换生活环境,且学习任务重,精神紧张,入学第3个月起即无月经来潮,已有4个月。刻诊:面色红润,除精神较紧张,偶有烦躁失眠外,余无不适,舌红,苔薄微黄,脉缓有力。即用毫针针刺三阴交(双侧)、足三里(双侧),取强刺激后温针灸,每日1次,3次后即有少量黯红色月经来潮,夹有较多血块,经行6天干净,用纸6包。此后每月月经均按期而至,量多,夹少量血块。

【按语】

灸法对功能性失调的闭经疗效较好,配合中药奏效更捷。如为哺乳期、妊娠期、绝经期出现的停经,及“居经”、“暗经”等为生理性闭经,无需治疗。闭经后应注意加强营养,增强体质,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适当休息。在一段时间内,如月经量逐渐减少应及早检查,抓紧治疗。年满16岁仍未来月经,应留意发育情况,必要时到医院做检查。闭经期间仍需避孕。不可滥用激素类药物。

3.痛经

痛经是妇科的常见病,以行经或月经来潮时发生小腹胀痛,甚至连及腰腿为主要症状,有时伴有头晕、头痛或恶心、呕吐,严重者可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甚则痛剧昏倒的危急现象。

原发性痛经,月经初潮就有痛经症状,并随着月经周期发作,常见于未婚或未育的青年妇女,多由于子宫过小、子宫极度前倾或后屈、子宫颈管狭窄等导致排经困难而发生的疼痛;继发性痛经,由于某种疾病引起,中年妇女多见,在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肿瘤等疾病时常可出现痛经。中医认为多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辨证】

每于经前1~2天或月经期小腹胀痛,经量少。气滞血瘀伴见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经净疼痛消失;寒湿凝滞伴见小腹绞痛并有冷感,得温痛减,痛连腰背,行而不畅;虚证见隐痛,喜揉按,色淡、质薄,神疲乏力,或腰部酸痛。

【治则】

调经止痛。

【主穴】

三阴交、关元、中极、合谷。

【配穴】

气滞血瘀加膻中、太冲;寒湿凝滞加地机;虚证加足三里、肾俞、太溪。

【灸法】

着肤灸,每穴5~7壮,每日1次,或用艾条悬灸。经前3天开始治疗。

【病例】

王某,24岁,未婚,工人。2001年8月9日就诊。患者痛经1年多,每逢经期小腹疼痛,拒按,经色紫黯,有血块,量中等,痛引腰骶。曾多方求治,一直未见明显效果,每次经前因畏痛都有恐惧感。诊见: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痛苦病容,小腹疼痛,拒按,夜不能寐,胸胀痛,经行不畅,色紫黯,有血块,舌质黯红,舌边有瘀斑,脉弦紧。嘱其平卧,温灸关元穴15分钟后疼痛缓解。8月11日二诊,小腹部疼痛消除,月经量色均正常,未再复发。

【按语】

痛经患者应注意精神调养,切勿在痛前有畏惧感,饮食起居须有常,经期忌食生冷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寒凉、滋腻药物慎用。劝导患者配合医嘱,坚持周期性治疗。痛经病因复杂,容易反复,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痛经效差。

4.经期头痛

经期头痛是指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一两天,出现以头痛为主症者。头痛剧烈者伴有恶心呕吐、头胀目眩等症。西医学称之为经前期紧张症。本病多见于中年及更年期妇女。气血虚弱、邪之所凑、肝郁化火、气滞血瘀导致经络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

【辨证】

血虚症见经期或经后,头晕头痛、神疲乏力;或兼感风寒,恶寒、流清涕;兼风热,发热、流浊涕。肝火证见经前头痛,甚或巅顶掣痛,头晕目眩,目胀,烦躁易怒。血瘀症见经前或经行,头痛如刺如灼,痛有定处,病程日久,经行腹痛有块,色紫黯。

【治则】

活血行气止痛。

【主穴】

百会、风池、太阳、合谷、血海、三阴交。

【配穴】

风寒加外关;风热加大椎;瘀血重者可加膈俞;小腹冷痛者加灸关元穴。

【灸法】

艾条温和灸,每日1次,经前3~5日开始治疗,至行经结束。连续3个月为期。

【病例】

杨某,女,17岁。2002年9月17日就诊。患者平素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行经前有不同程度的头痛,未经治疗,随月经周期自行消失。历时2年余。14岁月初来潮,半年内经期无不适感,半年后逐渐感行经前头痛,近七八个月逐渐加剧,经量适中,色黯红加血块。就诊时正值经前期。头痛较甚以致不能坚持上课,伴小腹疼痛拒按,脉细兼涩,舌边稍黯,苔薄白。证属瘀血内阻,脉络不通,治以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取头维、百会、太阳、关元、三阴交、太冲艾条温和灸。3次后月经来潮,头痛及小腹痛已减大半,经量一般,色黯夹血块,脉细,舌苔同前。治疗7次后经净无不适感,改服逍遥丸,并于下月行经前1周开始继续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头痛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语】

预防经期头痛;本病发生与情志因素有关,必须注意调情志,尤其在经期,必须保持心情舒畅、愉快,以使气调血和。防治经行头痛饮食疗法:天麻10g,川芎6g,鸡蛋1个,煮熟鸡蛋后去壳,放在药中再煮5分钟,吃鸡蛋及药汁,每日1次,经前连服7日。

(0)

相关推荐

  • 女性痛经中成药的合理使用

    对于很多女性朋友而言,每个月的那几天或多或少会经历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花容失色,如同梦魇,痛不欲生,这就是痛经,尤以青年女性更为多见[1-5]. 痛经是指女性经期前后或行经期间出现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 ...

  • 中医医院医生常用的妇科中成药

    调经剂:以调理月经,治疗月经不调为主要作用的中药制剂.主要包括:活血破瘀.疏肝理气.滋阴益气.固崩止血.温经散寒等作用.适用于气血两虚.瘀血内停.阴虚内热.肝郁气滞以及寒凝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崩漏.绝 ...

  • 针灸名家田从豁教授19张常用针灸穴位处方(凝聚50多年的临床经验)

    田从豁的19个珍贵穴方   导读: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田从豁教授1970-2006年诊治的针灸门诊病历348份,以客观的病历数据为基础 ...

  • 【针方】针灸名家田从豁教授19张常用针灸穴位处方(凝聚50多年的临床经验)

    田从豁的19个珍贵穴方 导读: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田从豁教授1970-2006年诊治的针灸门诊病历348份,以客观的病历数据为基础,以 ...

  • 针家精要丨针灸名家田从豁教授19张常用针灸穴位处方

    ​针灸名家田从豁教授19张常用针灸穴位处方 田从豁教授从事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工作60余年,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现采用田从豁教授1970 -2006年诊治的针灸门诊病历348份,总结田老 ...

  • 王立忠教授临床常用验方(修改版)

    王立忠(1940-),男,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二附院)"名师传承研室"终身导师,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 ...

  • 田从豁教授丨贴敷治疗荨麻疹的方剂(干货)

    荨麻疹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那种瘙痒难耐实在揪心.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西医的方法治疗,事实上,中医贴敷在治疗荨麻疹方面有特效.下面就介绍一下贴敷治疗荨麻疹的方剂有哪些吧. 荨麻疹是以异常瘙痒.皮肤出现 ...

  • 名老中医田从豁教授针灸治疗抑郁症经验总结

    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经验总结两个部分. 文献综述共三篇.第一篇"中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回顾了古代及近.现代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及临床研究进展,从病名.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辩证治则 ...

  • 田从豁教授治疗痹证、瘾疹、不寐的经验挖掘分析

    本课题依托于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的子课题--"基于信息挖掘技术的名老中医临床诊疗经验研究"(任务书编号:H020920010590).通过与田从豁教授临床随诊,及时收集和整理田教授的 ...

  • 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经验总结

    研究背景 中医学的发展经过了几千年的历史,始终是中医药学术不断积累.整理.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此过程离不开名老中医."名老中医"是将中国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前人经验与当今自身实践 ...

  • 名老中医田从豁教授针药并用治疗湿疹病临床经验总结

    本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经验总结两个部分. 文献综述共两篇.第一篇"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回顾了古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及临床治疗方法,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和调护等方面进行论述;同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