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红梅阁笔记》看青年张一麐的经历

张一麐(1867一1943),著名爱国人士。字仲仁,号公绂,苏州吴县人。1911年武昌起义后,在苏州与尤先甲等开明士绅劝说江苏巡抚程德全脱离清朝独立。袁世凯任大总统期间,历任总统府秘书长,机要局局长和教育总长等职,后隐退回苏。抗日战争爆发后,在苏州开设医院,救护伤兵,收容难民,和李根源等倡议组织老子军,激励群众抗日。他十分热心地方公益事业,带头捐款开办公共图书馆。现苏州大公园和体育场的格局,也出自他的设计。还力促民国《吴县志》的出版,并为县志写了序言。因急性肺炎病逝于重庆。

张一麐先生的《古红梅阁笔记》,我收集过多个版本。笔记最早刊登在民国时期的《人文》月刊与《卫星》杂志上。1943年10月24日,张一麐病逝,亲友及弟子编成《心太平室集》,《古红梅阁笔记》将集子收为第八卷。最早买到的是上海书店出版社版,这是该书第一个点校本。去年,中华书局也出版了《古红梅阁笔记》,这是第二个点校本。

左 张一麐诗文集《心太平室集》

右 《心太平室集》内页

《古红梅阁笔记》正文仅仅53则,其中8则记袁世凯事,是正文最多的篇幅。4则记张一麐参加科举考试及做私塾先生的事。内容称得上郑重其事、精细入微,可读性与史料价值并存。

左 刊发过《古红梅阁笔记》的《人文》月刊

右 《人文》月刊目录

光绪八年(1882),十六岁的张一麐第一次参加江南乡试,中附榜第二名。按照科举考试的惯例,当年的农历十月去江阴拜谒学政大人黄体芳。只见黄体芳头戴红顶花翎、身不满四尺、须眉甚伟、一身酒气,训话勉励学生多读书,张一麐对话说家里没钱买不起书。黄体芳告诉他,已经与张之洞商量好了,奏请设立南菁书院,可招张一麐入院读书。但第二年父亲张是彝需次直隶,张一麐随父北上,没有入院。南菁书院少了一名学生,北京舞台多了一位即将崛起的风云人物。

就这样,张一麐参加了下一科的乡试,从他的履历来看,北京是他腾飞的摇篮。光绪十一年乙酉科(1885)顺天乡试,张一麐中了第十名。照例顺天卷的前十名需进呈御览。待主考官许庚身拆了弥封递呈时两宫太后(张一麐的自述,按年份,慈安太后已经去世),太后的识字能力有限,不认识“麐”字,许庚身赶紧说明,与“麒麟”的“麟”相同,估计此时的许庚身与张一麐都吓了一身冷汗吧。

青年张一麐

笔记中又记公车后,他与李鸿章在天津见面的场景。光绪十二年(1886)丙戌科会试,张一麐落第了。他遵父命,准备回苏州结婚。刚到天津,在苏州东山人叶氏开设的报关行住下,张是彝就告诉他,自己入谒时,上峰直隶总督李鸿章提到了张一麐并传召前去拜谒。

第二天,张一麐乘坐马车抵达李鸿章的总督行台,一起接见的还有府、道官员五人。这五位官员见到李鸿章行半跪礼,张一麐则叩头,李鸿章受礼的姿态是“昂然直立”,这样的举动令张一麐感到诧异,后来才知道,这种拜会,总督、巡抚不需要还礼,《大清会典》里有明确的规定。见礼后,李鸿章叫五个官员坐在东首,他和张一麐并排坐在西首,侍仆此时端来水烟壶,有两尺多长。问话同样从官员先开始,最后轮到张一麐。问的是紫阳书院山长是谁,答是潘顺之,这是潘祖荫的堂伯潘遵祁。又问起正谊书院的山长蒋心芗,并勉励张一麐要多读书。

光绪十五年(1889),张一麐第二次会试失利。他跟随房师孔祥霖视学湖北,不曾想才抵达三天就大病一场,只能返回苏州休养,并侍奉老父。当年张是彝去世,守孝百日后,经沈旭初介绍,给盘门汪家的四个孩子做私塾先生,这个汪氏是盱眙县人汪汉青,其中一个学生叫汪士元。光绪三十年(1904),汪士元赶上科举考试末班车,中了进士。从此官运亨通,顺利迈入国家权力核心,即使改朝换代也没有影响他的仕途。汪士元受父亲影响,喜好收藏古代字画,眼光独到,所藏多为精品。大收藏家张伯驹曾说:“民初后,鉴藏家其著者,有杨荫北、关伯珩、叶遐庵、颜韵伯、汪向叔诸氏……在汪氏所藏中,宋、元十一件,均系纸本精品。汪氏眼力既佳,故所收少有赝迹。”这里的汪向叔就是汪士元。

1921年秋,公宴张一麐先生回苏虎丘合影

前排左起第11人为张一麐

张一麐在家调养身体,守制期间不得参加科考,因此错过了光绪十六年(1890)庚寅恩科的会试。他便在凤凰街陆家开馆,收了三个学生。因教授得法,很多学生慕名前来求教,有生活在苏州外公家的平湖人屈百刚、昆曲世家的贝季美(眉)、莳荷名手卢彬士……

张一麐的笔记里还写了一桩与自己有关的科考舞弊事件。山长陆云生写了命题:子曰巍巍然乎。张一麐写了两卷,获得了超等而矮(张一麐自注:超等六十名在下半段者,名曰矮超等)。他学生的叔叔陆晋笙将这两卷课艺夹带进了考场,没想到首题正是“子曰巍巍然乎”,当即誊写了一卷。又因自己的号舍与张一麐的弟弟张一鹏离得近,就把另外一卷递给了他,两人因此都中了光绪十九年(1893)癸已恩科的举人。

两卷课艺出了两位举人老爷,真是押中考题得永生,他们获得从天而降的幸福。

张一麐与江阴的缘分很深,他有一个姐姐嫁给了江阴人夏孙桐,北上赶考时一度住在姐夫家,对面住着江阴籍学者缪荃孙,他们多有交往。张一麐的笔记、缪荃孙的日记中都不乏彼此的身影。

解决了住处,结交了师友,却也带来了烦恼。夏孙桐担任光绪二十一年(1895)、二十四年(1898)的会试同考官,张一麐为了避嫌,停试两科。光绪十二年、光绪十五年的两次落第,光绪十六年恩科因守制不能参加,本来他可以参加光绪二十七年(1901)正科,又遇上皇帝三十大寿,改为恩科,正科推迟一年,于次年举行。因北京贡院毁于庚子之乱,二科均停,直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恩、正科合并补行。

淞沪会战后张一麐(右四)前线劳军

与冯玉祥(右五)李根源(右三)张治中(右二)合影

当年朝廷设立经济特科,这是清末新政特设的科举制科,是慈禧太后改革科举,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员的重要举措。光绪二十九年闰五月十六日,经济特科正场考试在保和殿进行,共有186名考生参加考试,录取梁士诒等48人为一等,桂坫等79人为二等,准予覆试。二十七日,保和殿覆试,录取袁嘉谷等9人为一等,冯善征等18人为二等,淘汰了百人,其中正场列一等前五名者仅录取了张一麐一人。

在科举道路上奔波了十七个年头,张一麐终于“贩与帝王家”。主考张之洞擢其为第二,分发直隶以知县任用,他投入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麾下,直到洪宪帝制时代才挂冠而去。

(0)

相关推荐

  • 既不好玩,也不好看(番外篇)

    甲午战争,大清可是赔透了:物质损失大到一逼,面子也丢到了姥姥家:用梁启超先生的话说,唤作"华夏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等<马关条约>消息 ...

  • 京剧音配像《红梅阁》赵燕侠

    京剧音配像《红梅阁》赵燕侠

  • 红梅阁的传说

    红梅阁原来叫飞霞楼,元朝至正年间,有个叫龚子彬的县吏在红梅阁内编造狱册,每天由家中婢女送饭给他吃.一天,他外出回来,已经十分饥饿,却不见婢女送饭来,于是怒气冲冲回家责打婢女,不料误打在脑袋上,致使其毙 ...

  • 闲话红梅阁

    红梅阁在江苏省常州市区红梅公园东南隅.唐末属水田寺,后归荐福寺,传为北宋道教南宗始祖紫阳真人张伯端著经处,隶天经观,南宋末毁于战乱,元代重建道观,元贞元年(1295)改名玄妙观,并建飞霞楼于观之东北. ...

  • 琉璃厂故事⑮ | 古光阁主人周希丁

    夏和顺 北京琉璃厂,又称厂甸.辽代为海王村旧址,元代曾在此设官窑烧制御用琉璃瓦.清代中叶起,每逢科举会试,文人雅士常聚集于此,商贾之家亦开铺设摊,以书铺为最,古玩.字画.文房四宝等次之,俨然京都文化中 ...

  • 莫言《一斗阁笔记》

    真正的爱,是与所有权无关的. 一斗阁笔记 作者/莫言 01 真牛 那头牛,身材魁梧,面貌清纯,是牛中伟丈夫也.初购来时,儿童围绕观看,社员点评夸奖,队长洋洋得意.但此牛厌恶劳动,逃避生产.套一上肩,立 ...

  • 古莱坞笔记

                           偶遇鸬鹚 一泓绿水,吸引了众多的鸟来做客. 一天中午,我饭后一人来到古莱坞人工湖边.突然,一只特别的大鸟引起了我的注意.随着一个孩童"飞了.飞了 ...

  • 霖虹整理于红梅阁

    霖虹整理于红梅阁

  • 高清修复1984年京韵大鼓骆玉笙大师的曲目《红梅阁》珍藏版

    高清修复1984年京韵大鼓骆玉笙大师的曲目《红梅阁》珍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