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苏轼用《诗经》体歌颂造福一方的好官
(本文是沉香读苏轼的第8期)
公元1059年的除夕,苏轼一家人是在江陵度过的。虽然远离故乡,羁旅于途,但只要家人都在一起,不管在哪里过除夕,对苏轼来说都是幸福的。
第二年正月,苏轼从江陵出发,换走水路前往京师。当他途经唐州时,发现这里呈现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富足。经过打听,原来是有一位好父母官。
这位父母官名叫赵尚宽,到任唐州知州已是第三个年头。想当初,他刚赴任时,这里还是一片荒芜,人烟稀少,赋税不能满足徭役,朝廷官员甚至想废郡为邑。
赵尚宽力排众议,以为:“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姓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随便废黜郡制的呢?”于是,这位全国考课第一的官员扎在了这片热土。
到任后,赵尚宽翻阅地方志,找到以往的湖泊沟渠遗迹,增发士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和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行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
在赵尚宽的积极引领下,四方百姓纷纷移民至此,他又请求把荒地按照户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他们购买耕牛。第三年,这一切初见成效,沃野百里,人口增加万余。
后来,赵尚宽的政绩被三司使包拯得知,上报给了宋仁宗,宋仁宗对他赞赏有加,多次增加官俸,还突破常规让他在三年任满后继续任职了两年。
苏轼路过唐州时,赵尚宽的政绩还没有被朝廷注意,但他怀着一颗责任心和记录时代的使命感,欣然下笔,用《诗经》体写下了五章《新渠诗》,诗曰:
新渠之水,其来舒舒。溢流於野,至於通衢。渠成如神,民始不知。问谁为之?邦君赵侯。
新渠之田,在渠左右。渠来奕奕,如赴如凑。如云斯积,如屋斯溜。嗟唐之人,始识粳稌。
新渠之民,自淮及潭。挈其妇姑,或走而颠。王命赵侯,宥我新民。无与王事,以讫七年。
侯谓新民,尔既来止。其归尔邑,告尔邻里。良田千万,尔择尔取。尔耕尔食,遂为尔有。
筑室於唐,孔硕且坚。生为唐民,饱粥与饘。死葬於唐,祭有鸡豚。天子有命,我惟尔安。
前三章分别从“水”、“田”、“民”铺写赵尚宽的政绩,采用《诗经》中惯用的赋体,表述方式和遣词造句也与《诗经》如出一辙,可见苏轼对《诗经》研究之深。
第四章是苏轼代为赵尚宽招揽百姓,唐州已经不是昔日的唐州,而是一片创业的热土,只要来到这里,“良田千万,尔择尔取。尔耕尔食,遂为尔有”,好一句诱人的广告语!
最后一章是苏轼的感慨,身为唐州的百姓,每天都能吃上饱饭,即使是死了,也能享受丰富的祭品,如此人间乐天,就是连我都想在这里安居乐业了。
我们无法得知苏轼的这首诗在当时究竟起了多大作用,但他传播的正能量却延续到了近千年之后,这才是诗歌的价值所在,记录时代,记录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