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比南宋和东晋的条件都要好,为何连半壁江山都守不住呢?

中国古代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在局面完全崩盘后放弃北方地区,向南迁移,倚靠长江天险二分而治,在延续政权生命的同时伺机北伐,这是一个相对常见的历史事件。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等士族衣冠南渡,在江南建立东晋,虽然东晋政权本身存续的时间不久,但南朝政权却足足延续了两百七十多年之久,期间还有祖逖、桓温、刘裕等人组织的大规模北伐,打得可谓是有声有色,一度声势浩大,几乎有恢复中原的可能。

而北宋灭亡之后,宋高宗泥马渡康王,建立南宋政权,传五世九帝,立国一百五十年之久,期间不乏也有岳飞北伐、隆兴北伐、端平入洛等北伐行动。

反观南明,在保有江南之富庶之地的情况下,手握百万重兵,倚靠长江天险,却仅仅勉力支撑了十八年即宣告灭亡。南明为什么没能像南北朝或者南宋一样守住半壁江山,而是在短短的十八年之后宣告速亡呢?

(一)中央正统性不足,难以形成强有力的统一抗清领导体系

在李自成攻下北京城后,崇祯在煤山上吊自杀,福王朱由崧在卢九德、黄得功、马士英等明朝遗老的拥戴下建立了南明政权。

当时的情况是,崇祯在北京自缢而亡,但陪都南京等地仍处于明朝势力的控制之下,且有一套自己的完整行政班子。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南京的大臣立刻开始主张立帝事宜。

1644年,南明

首先考虑的当然是拥立崇祯的太子朱慈烺继位,但朱三太子在乱军之中流落民间,没有音讯。而其他皇子也是死得死跑的跑,难以前往南京继位。最终,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和“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顺序,选择了福王朱由崧继位。

朱由崧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孙子,福忠王朱常洵的庶长子。纯以血统而言,合法性确实相对较高。但在这个时候,东林党人却以立贤为由,拥戴潞王朱常淓。史可法则出来和稀泥,主张立贤也立亲,拥立桂王朱常瀛。

这些大臣其实大都各怀鬼胎,东林党当年在万历年间的“国本之争”中反对福王朱常洵为太子,如今要是朱常洵的儿子继承帝位,这批腐儒生怕福王继位和他们算旧账。史可法拥立桂王则是想着拿一个折中的方案出来,获取两方的支持,但可惜他对这场从龙之争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

总之,经过一番明争暗斗,福王这才艰难继位。

这一系列事件导致了两个灾难性的后果,第一是南明皇室正统性不足,南明皇帝难以成为反清复明的精神领袖。第二是继承皇位的制度从以往的嫡长子继承制,变为大臣拥立制,南明所有被拥戴的皇帝一继位就受制于人,再加上可供拥立的选择实在太多,各方势力明争暗斗。

可以说,一部南明史,就是一部内斗史。甚至出现了不同派系同时拥立两个皇帝的奇葩形式,当时的南明政权本就风雨飘摇,还要分成两方势力互相倾轧。

从这一角度而言,南明的速亡实在不令人感到意外。

而反观南宋,赵构是唯一的合法继承人,其继位的正统性毋庸置疑,因此也顺利地成为了南宋唯一的精神领袖,并构建了一套政治班底,使得南宋朝廷流畅的运作起来,杜绝了各方势力围绕废立而激烈内斗。

再回来看南明,各派势力围绕着废立这个问题,你争我夺,皇族、大臣、将领各方势力之间各行其是,各地藩王一个个都削尖了脑袋争着想当皇帝,下面的臣子又是一个赛一个的想当从龙大臣。前线战局本就岌岌可危,后方却还在明争暗斗,岂有不亡之理。

(二)南明地方拥兵自重,倾轧不断

南明在没有建立起一个正统而权威的中央政权组织的情况下,自然就丧失了对地方势力的管控力量。这导致南明地方的抵抗不仅缺乏全局的统筹,呈现出碎片化的趋势,互相之间矛盾重重各自为战,最终自然而然地被各个击破。

南明初建的时候,仅以军事实力而言并非没有还手之力,江北四镇加上武昌左良玉,仅这两方的兵力就远远超过入关的清兵数量。其中江北四镇总兵力高达四十万,背靠长江天险,面对远道而来的清军,在调度得当的情况下,战之未尝没有胜机。

但江北四镇之间的各方势力却拥兵自重,一不服从中央指挥,二来战斗意志薄弱,除了史可法在扬州城下有过一番大战之外,其余部队降者甚众。江北四镇不仅没有成为前沿阵地,反而成为了清军的补给点。

另外一边的宁南侯左良玉,号称拥兵八十万,军力强盛,但居然为了躲避李自成和清军攻击,玩了一出“清君侧”的把戏,率军杀入江南,最终兵败身死,余部降清。

南明并非没有实力,各地的实力派如果能得到合理的统筹,全局的规划,积极地调用起来,别说守住江南的半壁河山,甚至趁满清立足未稳之际北伐都有机会,但最终却被各个击破。

南明出不了谢玄岳飞之流的人物,不是因为时代没有战略出众的军事天才,而是南明难以为这些军事人才提供舞台。

在与满清对抗的过程中,南明可以调用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物力、指挥力、统筹力、武器装备等各方各面,都与满清有着难于逾越的差距,这种差距不是一个两个战略家的出色发挥可以抹平的。因此南明出不了谢玄岳飞之类能够稳住战局并名垂青史的人物。

(三)阶级矛盾突出掩盖民族矛盾

什么叫阶级矛盾突出掩盖民族矛盾呢?还是以宋朝为例,在北宋政府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北方南方义军遍地,光是这些自发组织起来的义军,就给金军添了不少麻烦。

而南明建立之前,明朝政府已经和各地的农民起义军打得焦头烂额,所以在清军入关之后,南明政府居然欢欣鼓舞,甚至提出“联虏平寇”的提议——与清军联手对抗农民起义军。

当时明朝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被压迫的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并不是汉人与满人之间的民族矛盾。

在主要矛盾没有解决或者缓和的情况下,没有多少人将注意力投到满汉之间的矛盾上。尤其是满清入关之后,主动保护封建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获得了北方士绅的支持,所过之处,基本望风而降。

(四)南明君臣糊涂混账

混账这个词,不是一个虚指形容词,而是一个实指,指南明官员的“混账”行为。

顺治十三年,清朝整理天下户籍情况,这时候自然要搜集前朝的皇册户籍文件,当时的户部尚书孙廷铨费了一番功夫找到前明的户籍文件,结果发现这些文件内容,居然是原样照抄了洪武年的册籍,就连数字都一模一样。

更离谱的是,孙廷铨找到了一本写着崇祯二十四年的黄册,但大明早就在崇祯十七年就灭亡了,这本黄册其实是因为地方官员懒得造册,索性提前把未来几年的册都写好,到时间上交。

孙廷铨将这种做法称为“遥度”。明朝政府的腐朽,对比洪武年间和南明时期的文籍就可见一斑。基层官员腐烂至此,无论是大明还是南明,其灭亡早已命中注定。

当然,除了上述几点外,南明如此拉胯还有很多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南明的速亡是南明本身各种问题集合而来的必然事项,这并不是出个把明君神将就能解决的问题,其快速地走向灭亡,可以视作是明朝气数已尽的必然归宿。

———   END  ———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