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古之长 乃为大成——故宫博物院藏王翚山水画赏析
“四王”
是人们对清初
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
四位山水画家的合称,
又称“江左四王”。
并与
吴历、恽寿平两人合称
清初画坛“六大家”。
四位画家彼此有宗族和师生的关系:王时敏与王鉴同族;王翚则曾先后师从王鉴与王时敏;王原祁则为王时敏之孙。在绘画风格与艺术思想上,他们均受董其昌的影响,临摹过大量宋元明古人之画,力追元四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欲以纸上丘壑,抒发胸中逸气。四王的画风贵在峻秀雅逸、格调高尚,擅长、崇尚、画风相近,形成“四王”画派,占踞画坛正统地位。
清初四王中以王翚(1632—1717年)名声最大,技巧最全面,功力也最深厚,具有一定代表性。他的弟子众多,形成了“虞山派”,影响后世颇深,享有“五百年来从未见之”的美誉。
故宫博物院在近五万件的绘画藏品中,王翚的作品有三百七十余件,其中山水画二百九十多件,自三十余岁至八十多岁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皆有收藏。王翚的山水画,笔墨纯熟,功力相当深厚,他早年画风笔墨繁缛、工整秀丽,学之者众,受其影响者统称为“虞山派”。晚年则开始重视观察自然,风格转向苍劲浑厚。其画风影响画坛数百年之久,更被尊为清代集传统笔墨之大成者。
虞山枫林图
《虞山枫林图》轴,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46.4、横61.7厘米。
虞山在王翚的家乡,他朝夕于斯,探奇领幽,得其胜趣,虞山的各处美景便成了他画作中的重要题材。在这幅为友人绘制的《虞山枫林图》中,王翚以高远法构图,秀峰叠现,碧树层出,苍翠凌天,烟岚弥漫,曲径依山势蜿蜒而下,小桥斜衔溪水两岸,村居散落水畔林内,火红的枫叶隐现于青松碧柏之间,正是一派虞山初冬的醉人佳景。整幅图画雄美中见雅致,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群山多用披麻皴,行笔秀润,设色明丽,堪为佳构。
岩栖高士图
《岩栖高士图》轴,清,王翚绘,纸本,墨笔,纵122.7、横31.5厘米。
该图以高远式构图,画高岩幽壑,长松平湖,岩崖间古木盘虬,杂草丛生,山径盘陀,叠叠山泉涌出峡谷,流入湖中。峡谷间山馆水榭或半隐于崖畔,或横架于流泉之上。近岸平坡松荫下一人仰坐,似在欣赏幽雅的湖光山色。此画结构严谨,意境清幽。据记载明代唐寅曾有之,画家虽未言仿唐寅画法,然所画山石用元人干笔皴擦,参用宋人斧劈皴法,苍劲秀润,用墨干湿相济,变化多端,极富逸趣与韵味,似应是画家早期精研唐寅画法后的变化所得,体现了画家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典型风貌。
高士岩栖趣自幽
白云天半读书楼
银河落向千峰里
长和松涛万壑秋
庐山白云图
《庐山白云图》卷,王翚绘,纸本,淡设色,纵35、横323.5厘米。
此图绘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作者时年66岁,是其晚年诸多仿古作品中的代表性画作之一。据王翚自题,因30年前曾观北宋关仝《庐山白云图》,故今用其法绘制此图,以遵“古香主人”之嘱。王翚曾与其师王时敏遍游大江南北,尽得观摹收藏家之秘本,故其摹古功力极高。王时敏称赞他:“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故能妙绝千古。前诸制作,固足乱真,此则更为脱化,每仿一家曲尽其致,而超逸之趣则又过之。”这幅作品恰恰印证了王时敏对王翚的评价。
秋山万重图
《秋山万重图》轴,清,王翚绘,绢本,设色,纵117.5、横53.3厘米。
此幅画作于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是王翚仿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笔意描绘秋日山林的而创作的,画面描绘了常熟虞山一带的深秋景色,境界奇幽。王翚的绘画追随黄公望却不拘于一家一格,他的山水画功力深厚,仿古能达酷似,写生亦具新意,有“集大成”之誉。此幅画虽为应酬之作,却无草率习气,画法上略学黄公望的浅绛山水,笔墨纯熟细腻,画面古意盎然,又不失自家体貌。
九华秀色图
《九华秀色图》轴,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33.5、横57.9厘米。
图绘崇山峻岭,林木葱郁。从款题得知,画中山石的皴法和树木用笔系仿“元四家”之一王蒙的遗韵,然笔法更加灵活多变,有自家的面貌。此图表现了作者晚年山水画的特色及其追求古意的笔墨情趣。
秋树昏鸦图
《秋树昏鸦图》轴,清,王翚绘,纸本,设色,纵118、横74厘米。
小阁临溪晚更嘉
绕檐秋树集昏鸦
何时再借西窗榻
相对寒灯细品茶
此图系根据明代唐寅诗意绘制的秋林小景。构图虚实互映,扩展了画面的空间层次,得平稳淡远之势。笔法娴熟劲健,画风清丽典雅,深得江南山水浑润沉郁之趣。画中振翅盘飞的寒鸦,表现了群鸦归巢时的喧闹景象,成为秋林万籁归于沉寂的前奏,具有“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此图作为王翚晚年的代表作,不仅显示了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还展现出其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清淡质朴的文人画风。(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