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睡的维纳斯》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乔尔乔内创作于1510年的一幅布面油画,现藏于德国德累斯顿的历代大师美术馆。乔尔乔内34岁时在朋友的聚会上遇见一位女士,他非常迷恋她,两个人很快坠入爱河。乔尔乔内以她为模特儿创作《沉睡的维纳斯》,但她突然患上瘟疫,乔尔乔内一如既往与她在一起,结果染上她的致命疾病,很快就双双命丧黄泉。此画还未完成的部分,最后由师弟提香完成。《沉睡的维纳斯》作为人文主义精神的一种体现,与以往的人物画作品的显著区别是开始关注周围自然。丰腴柔润的躯体与恬静优美的草原和山丘的背景协调呼应,巧妙组合,构成了一个闲适幽雅的理想世界。这种充满人文精神的美的创造,是文艺复兴时期理想“美”的典范。《无名女郎》是俄国画家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于1883年创作的一幅现实主义肖像画,是画布油画,现收藏于莫斯科的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这是一幅颇具美学价值的性格肖像画,画家以精湛的技艺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这幅作品的动人之处还在于画家对于人物内心世界的成功挖掘,这位女子身着北国冬季的时尚服装,端坐在马车上,斜睨的眼睛里带有着丰富的内涵,表现出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是一位人格独立的女性,她不再是生活的点缀品,而是一位可以独立思考,对生活有着自己独立见解的新女性,其内在的精神气质使她从众多的脸谱化的人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人文精神的一个写照。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有人说,她是画家为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塑造的小说主人公的形象;也有人说,她是一位演员,因为背景上隐约可以见到的建筑物正是彼得堡的亚历山大剧院。画家在肖像画上创造了一种新的表现风格,即用主题性的情节来描绘肖像。这里所展示的就是一个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知识妇女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女占卜者》是法国画家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于1590年至1593年创作的一幅画布油画,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一个黄昏的街头,一个贵族青年,遇见了一个女占卜师。贵族青年觉得十分无聊,想要找点新鲜的事情来刺激一下,他在一面墙的前面截住她,请吉卜赛女子为他看手相。醉翁之意,吉卜赛的女占卜师也知道,但生计重要,她不得不强忍愤怒为他看相。贵族青年嘴角露出一丝狡黠的笑意,挑逗着眼前的女子。女占卜师扎着白色的头市,穿着白色的衣服,满脸庄重,显得端庄大方,外面穿着暗红边襟的青色长袍他双眼雪亮;表情严正,嘴角的笑意恰到好处。油画中,两人目光相对,年轻人戴着手套的手放在剑柄处,未戴手套的手伸向女郎,女郎拉着他的手,并在他的手上改运。画中的吉普赛女子眼睛乌黑明亮,充满了智慧和诡秘,这诡秘的眼神是因为洞察到了骑士的内心,还是看透了他的命运?是真的要给这位骑士好好看看手相,还是悄悄撸走他的戒指?这幅作品画面单纯,布局简洁,强烈的明暗对比,使人物呼之欲出。《宫娥》是西班牙画家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凯兹1656年创作的一件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西班牙普拉多美术馆。
该画是一幅有着风俗性特色的宫廷生活画,它描绘了宫廷里的日常生活。小公主玛格丽特·特蕾莎被描绘得既庄严又具有掩盖不住的稚气,左边的一个宫女跪下来,向她奉上一些茶点,但小公主全然不理会,似乎比较任性。画面左边是正在作画的画家本人。画家把自己安排在这一颇具戏剧性的情节中,使整幅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情调。
此画画面上,委拉斯凯兹站在最左面,手上拿着画笔,表情严肃,接下来从左至右分别为玛丽亚、小公主玛格丽特·特蕾莎、伊莎贝尔,玛丽亚和伊莎贝尔二人是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的侍女。
再向右是两个供宫廷取乐的侏儒,玛丽芭波拉和波图萨托,后者的脚正踏在一条闭目而憩的猎狗身上。在她们身后站着一男一女,女士为马塞拉,王后的典衣侍女。男的因处在阴影之中,身份难以判定。他们好像正在议论着什么又被突然打断。画面最后站在门口的那个人是委拉斯凯兹的亲戚涅托,正在注视着室内的情景。
在画面中央位置的一面镜子里,映出了腓力四世夫妇的影子,是委拉斯凯兹在给国王夫妇绘制肖像,由于玛格丽特·特蕾莎公主的突然出现为画家的创作带来了麻烦呢,还是画家为玛格丽特·特蕾莎绘像,由于小公主的任性难以配合,而这时国王和王后突然到来,使整个画面的故事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呢?此时从侧窗打入室内的光完全把画面定格在了这一瞬间,这一瞬间犹如照相机迅速按下的快门。
《吹短笛的男孩》,又称吹笛少年,是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1866年作品,现存巴黎奥赛博物馆。
画中描绘的是近卫军乐队里的一位少年吹笛手。画中的吹笛少年以右脚为重心站立,左腿向外伸展,上身自然向左倾斜,手指在乐器的孔洞上按压,悠扬的音符流泻而出,脸上神情专注,谨慎的演出。
画家注重人物个性特征刻画。在色彩上追求一种稳定的的亮面,然后突然转入暗部,将人物置于浅灰色、近乎平涂的明亮背景中,用概括的色块显示形体。画中没有阴影、视平线、轮廓线,否定了三维空间的深远感。杜米埃说其平得像扑克牌一样。
作家左拉则赞叹:“我相信不可能用比他更简单的手段获得比这更强烈的效果的了。”这幅画中运用三种基本色调--红色裤子、黑色上衣以及赭石色的背景。红色裤子两边的黑色边线,与黑色上衣连成一气,红、黑两色间的关系,被马奈以金黄色的衣扣和吹笛少年肩上的白色披带突显出来。赭石色的背景,是既无横面又无竖面的抽象背景,赭石色的底色,以人物为中心,渐次向外加深,使吹笛少年处于明亮的空间中。
现在看来,这幅画并未多震撼。然而在马奈的时代,这是十分叛逆,不合传统的。此画没有内容和深意,除了主体,没有任何代表和说明。当时官方沙龙展的评委们甚至不愿意收录,谁又想到100多年后,这幅画市值8亿人民币。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
《女神游乐厅的吧台》是法国画家爱德华·马奈于188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藏于英国伦敦大学科陶德美术学院。该画描绘了巴黎的夜总会女神游乐厅的场景。画中的大部分图像都出现在镜子里,场景内人头攒动,但作为实像的女招待却以悲伤、空洞的眼神望着眼前的一切。画作流露出疏远孤立之感,侧面反映了19世纪法国巴黎奢华、空洞的夜生活。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这名酒吧女招待正在接待一名男顾客,同时她又仿佛沉思在另一个世界里。酒吧里其他人拥挤地反映在墙上的镜子里。一名戴手套的女子正在与她的情人或客户交谈。在绘画的左上角的绿色脚是杂技团的一个空中飞人表演。马奈不是莫奈,马奈要比莫奈大八岁。接下来要说的,就是莫奈和莫奈的画。
《伦敦国会大厦》是法国画家奥斯卡-克劳德·莫奈作品1899至1905年间莫奈陆续创作了至少19幅以伦敦国会大厦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有一段时间,莫奈曾专门到伦敦去画雾中景色。除了“伦敦国会大厦”,其实另一个让他迷恋的伦敦地标是查令十字桥。他在同一时期,画了37幅雾中的查令十字桥。
后来人们意识到,莫奈画的其实是伦敦的雾霾。
当时,莫奈也不知道那是“雾霾”,只知道是大雾,莫奈不知道后来伦敦会有那么多人死于雾霾,甚至包括他自己也因此患病。
《向日葵》是1888年8月-1889年1月期间荷兰画家文森特·梵高所绘制的以插在瓶中的向日葵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油画作品,作品分别绘制了插在花瓶中的3朵,5朵,12朵,以及15朵向日葵。并分别收藏于德国慕尼黑新美术馆、英国伦敦国家画廊、日本东京兴亜美术馆、荷兰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美国费城美术馆。
画家以短暂的笔触把向日葵的黄色画得极其刺眼,每朵花如燃烧的火焰一般,细碎的花瓣和葵叶象火苗一样布满画面,整幅画尤如燃遍画布的火焰,显出画家狂热般的生命激情。
梵高通过该系列作品向世人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理解,并且展示出了他个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该系列作品也传递着这么一个信息:怀着感激之心对待家人,怀着善良之心对待他人,怀着坦诚之心对待朋友,怀着赤诚之心对待工作,怀着感恩之心对待生活,怀着一颗欣赏之心享受艺术,宛若眼前那灿若花开的向日葵。
法国画家路易斯-利奥波德·布瓦伊 1807年作品,现存于圣彼得堡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在这幅画中,布瓦伊以极熟练的笔法与色彩,描绘了当时城市阶层的生活。在一个桌球俱乐部里,数十人集中在一起,打球,聊天,玩耍。
《拾穗》是法国画家米勒1857年的作品,现收藏在巴黎卢浮宫。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描写了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因为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却和她们无关,表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
长时间的弯腰劳作已经使她们感到很累了,可她们仍在坚持。
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查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她们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法国画家让·莱昂·热罗姆作品。
画家热罗姆是浪漫派画家德拉罗什的学生,却又极善安格尔严谨的线条。1856年,他曾赴埃及与近东旅行,收集和纪录了大量关于近东的风土人情,创作了一批极富东方情调的作品。
热罗姆画的这幅《后宫露台》,描绘了阿拉伯王宫最隐秘的后宫生活,描绘了生活于后宫的王妃、宫女等女眷的闺阁生活,有的在洗浴,有的在清谈,有的在沉思。同时她们几乎都流露出一种惆怅与茫然的神情,华丽的露台也是囚室,只有露台外面才是晴朗的天空与清新的气息。
《不相称的婚姻》是俄国普基廖夫1862年创作的一幅布面油画,现收藏于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这幅作品展示一个结婚场面:一位少女正与一白发老者举行婚礼,新娘低头无奈地默认了的命运,而成为新郎的老者则一幅傲慢的神情。
画面的背景处,左半边显然尽是与新郎有同样地位的“亲属”,而右边却画了与左边截然不同的两个年轻人,其中一个双手交叠于胸前的人就是画家本人。
《深渊 》是俄国画家伊萨克·伊里奇·列维坦 1892年作品, 150cm×209cm ,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柯夫美术馆。《深渊》(又名:夏天的傍晚)取材于民间故事:故事讲的是一个磨坊主的女儿与一青年农民相爱,而女儿的父亲坚决反对。他设法买通征兵局,结果青年给抓去当了兵。旧时俄国的兵役制是终身的,姑娘闻讯深感绝望,便从该桥跳入水潭。《维苏威火山爆发》是法国画家路易斯·埃克托尔·勒鲁1881年作品,现收藏于第戎美术馆。公元79年8月的一天中午,庞贝城附近的火山维苏威火山突然爆发,火山灰、碎石和泥浆淹没了整个庞贝,这座有古罗马最为繁华的城市在维苏威火山爆发后的18个小时内彻底消失。比庞贝城更接近的赫库兰尼姆城,也在同一时间被维苏威火山埋没。公元79~1631年间据报导有不少次喷发。已证实的喷发发生在203、472、512、787、968、991、999、1007和1036年。1631年后火山喷发特征发生变化,1660~1944年间观察到约有19个周期。其间大喷发的年份是1660、1682、1694、1698、1707、1737、1760、1767、1779、1794、1822、1834、1839、1850、1855、1861、1868、1872、1906和1944年。每一喷发期长度从6个月至30.75年不等,静止期从18个月至7.5年。画家以强烈的明暗对比手法,刻画了维苏威火山爆发瞬间人们的惊恐与绝望。远处是黑暗中爆发的火山,滚滚的尘埃遮蔽了天空和地面,更加突出了身着白衣逃难的女性。
《盲女》是英国画家约翰·埃·密莱于1856年创作的油画作品,现收藏于英国伯明翰市博物馆与美术陈列馆。
画上是一幕雨过天晴,色彩舒人心脾。两个相依为命的贫苦女孩。其中一个是盲女,另一个更小的女孩紧紧依偎在盲女怀里,一边抬头在观看天上的彩虹,一边在给盲女讲解她所无法领受到的大自然的美丽。云际彩带当空,原野一片金黄,空气是润湿的,在远景的小道上有几头走动着的牛羊,近处有飞鸟起落。盲女只能倾听小伙伴的讲解,她连停歇在她的披肩上的蝴蝶也无从感受。盲女怀着殷切的心情,在谛听小伙伴的描述,而心灵已沉浸在丰富的想象之中。她似乎已嗅到了新鲜的空气,听到了原野里生灵的声音。两个孩子穿着笨重的鞋子,勾破了的粗布裙子反映着她们的处境,衣裙上的补钉是这两个孩子命运的痕迹。这是一些十分重要的细节。盲女显然是个流浪儿,在她的膝间放着一只小手风琴。她的心声只能通过琴声来向人传达,平时她离不开这只小手风琴,因为它可以帮助她诉说自已多舛的生活与哀愁。
《意外归来》是俄国画家伊里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82年作品,现收藏于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这是一个流放者突然回家的场景。这幅油画通过对人物表情的细致刻画,向观者讲述被流放经受的诸多痛苦。
画面中一个面容瘦削、满脸胡须的中年男子走进房里,身上还穿着囚衣。门口的女佣把他看成“陌生人”,她带着疑惑的目光让这位“客人”进去。两个孩子正在做功课,大的男孩看到久违的父亲后喜形于于色,而那个小女孩表情疑虑,认不出父亲的小女孩显得有些张皇失措。小女孩的表情,提示了被流放者的经历。
这幅画几经周折才得以展出。
《荷拉斯兄弟之誓》是法国画家杰克·路易斯·达维特1784年创作的布面油画作品,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荷拉斯,是古罗马时代的一个家族。古罗马共和制时期,罗马人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亚人发生了战争,但双方民众却有着通婚关系。在这场战争中,荷拉斯兄弟被选出来与古利茨亚人进行格斗,老荷拉斯将武器分发给三兄弟……在画面的右下角落是三兄弟的母亲、妻儿和秭妹。母亲担心这次出征凶多吉少,哀痛得心如刀绞;一个女人搂着自己的孩子泣不成声;而那个秭妹(最右侧一个)的心情,此时更为复杂,她已经许嫁了古利茨亚人,双方的厮杀将对她的命运产生巨大的影响,不论何方死伤,都将是自己亲人的不幸。《肯特海滩》是法国画家泰奥多尔·居丹1827年作品,现收藏于巴黎马里内博物馆。大船即将倾复,人们纷纷逃离,乘上救生船逃命,狂涛汹涌之中,人们在拼尽气力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