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茂才教授诊治中医脑病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初探

背景 刘茂才教授是广东省名中医,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学科带头人,中医内科(脑病)首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同时是香港东华三院广华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医药临床研究服务中心高级中医师。从医从教近五十年,其学术思想体系及临证经验是中医学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些理论及经验亟待总结。此项工作以前已总结了一部分,多数是某一经验、某一观点、或知识比较零散的经验汇集,缺少特色,缺乏系统,因此,较为系统地总结刘茂才教授的理论及临床经验,从临证过程中分析并挖掘其辨证思路及用药特点是亟需进行的。 目的 本论文通过较为全面采集及整理刘教授在中医脑病临床经验,归纳、分析研究其临证经验、学术思想,总结其思辨特点及用药规律,并运用中医辨证对其临证的典型个案进行剖析,从而将刘茂才教授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较完善地保留下来。 方法 分析整理刘茂才教授多年来发表的论文、专著等,总结出刘教授对中医脑病的学术思想和临证体会。较为全面地收集刘教授治疗中医脑病常见病的病例及常用药物,通过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分析其用药特点并总结其辨证思路及治疗思路。

结果 1刘茂才教授治疗中医脑病整体上以补虚药、清热药、熄风药、活血药、安神药、理气药、涤痰药为主。治疗中风病以补虚药、活血药、清热药、熄风药、涤痰药、解表药、理气药等为主,常用药物有:

黄芪(87.9%)、天麻(85.7%)、丹参(80.1%)、党参(56.1%)、山茱萸(45.8%)、川芎(43.0%)、法半夏(41.9%)等。头痛的治疗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药、熄风药、解表药、安神药、涤痰药等为主,

常用药物有天麻(85.2%)、郁金(65.5%)、合欢皮(53.7%)、党参(44.3%)、川芎(40.4%)、酸枣仁(38.9%)、白芍(38.9%)、羌活(36.9%)、菊花(36.5%)等。治疗眩晕病以补虚药、活血药、熄风药、涤痰药、清热药、安神药、理气药等为主,

常用药物有:天麻(96.4%)、黄芪(72.5%)、党参(70.6%)、丹参(61.2%)、法半夏(60.5%)、川芎(58.9%)、山茱萸(56.6%)、白术(44.0%)、茯苓(38.8%)、枳壳(38.1%)等。

治疗不寐病以补虚药、安神药、清热药、理气药、涤痰药、活血药、利水药等为主,

常用药物有合欢皮(85.3%)、酸枣仁(81.6%)、郁金(59.4%)、牡丹皮(49.55)、党参(48.8%)、知母(43.0%)、山茱萸(43.0%)、麦冬(35.2%)等。治疗痿证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药、祛风湿药、利水药、熄风药、涤痰药等为主,

常用药物有黄芪(97%)、丹参(57.6%)、女贞子(53.0%)、党参(53.0%)、白芍(47.01%)、杜仲(39.45)、山茱萸(33.35)、牛膝(31.85)、菟丝子(30.35)、太子参(30.35)。

治疗痴呆以补虚药、涤痰药、清热药、熄风药、活血药、安神药、利水药等为主,常用药物有半夏(20%)、天麻(53.1%)、党参(50.0%)、知母(46.9%)、黄芪(43.8%)、白芍(40.6%)、石菖蒲(37.5%)、丹参(37.5%)、白术(37.5%)等。

治疗颤证以补虚药、熄风药、清热药、涤痰药、安神药、利湿药、活血药等为主,常用药物有:白芍(96.2%)、天麻(92.3%)、钩藤(61.5%)、山茱萸(55.8%)、女贞子(53.8%)、黄芪(53.8%)、龟甲(46.2%)、党参(44.2%)、川朴(40.4%)、酸枣仁(34.6%)等。

治疗痫证以补虚药、熄风药、清热药、涤痰药、安神药、活血药、开窍药等为主,常用药物有:天麻(97.4%)、钩藤(93.5%)、白芍(64.9%)、法半夏(58.4%)、石菖蒲(54.5%)、地龙干(54.5%)、茯苓(44.2%)、党参(44.2%)、柴胡(42.9%)等。

2常用方药(排在前十位):天麻、黄芪、党参、丹参、山茱萸、法半夏、川芎、酸枣仁、郁金、合欢皮等,以补虚药(占43.01%)居多。

结论 1刘教授主要诊疗心得有:急性中风病方面,常用清热/益气、平肝/通脉、破瘀、涤痰、通腑、醒神等八法。头痛病,认为头痛因“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脑神受扰”所致,强调通络止痛、扶正补虚、舒脑宁神之治法。眩晕病,注重脾肾两虚、气血亏虚、湿浊内阻、肝风痰浊内扰等关键病机,主张“寓补于通、扶正祛邪,痰瘀同治”。不寐病,主张以调整心脾肝肾各脏腑之阴阳、疏肝、养心宁神为主要法则。痴呆则治以扶正固本,兼以活血涤痰为法。痿证则重视补气之法的作用。颤证重在濡养筋脉,补益气血。痫证多从熄风涤痰、养血活血论治。

2刘茂才教授在诊治中医脑病过程中多遵循:审病求本,善于寻找疾病之着力点;扶正补虚乃治法之本,在本文统计数据中,无论整体还是各类病证的统计,使用补虚之品的比例均位于前三位;除痰活血贯穿始终;用药平和,常用药对:用药结合“三因制宜”等治疗原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