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个实用法则,让你的说话和思考更具逻辑,做事更理智

我们都知道,情绪和逻辑,会影响到我们的言行。

对某些人来说,要做到说话和思考很有逻辑,比其他人更容易,但对于其他人来说,运用逻辑,本身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因为情绪对于我们如何做出决定非常重要,而且有时会影响到我们对逻辑的使用。

亚里斯多德认为,当我们打算要做出决定时,有三个主要因素会起作用。

  • Ethos
  • Logos
  • Pathos

“Ethos”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在中文里不太好翻译,但一般是译为“信誉”,或人品诉求。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按照他们向别人提出来的建议生活,人们就不太可能听取他们的意见。

比如说,你的另一半想要你减肥。如果你的另一半是一个身材很棒又很自律的人,那么他们说话所展露出来的信誉,或人品诉求就会得到认可——他们可能会认为你应该减肥,你会觉得他们的建议对你有好处,也许你应该听他们的。

但是,如果你的另一半想让你减肥,但自己却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他们的信誉和人品诉求就不会得到认可,你可能就会反驳他们:你连自己都做不到,凭什么要求我?

有时候,一个人的言行有没有逻辑,会基于自身的Ethos就可以判断出来,而不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

至于“Logos”,确实翻译得很好——它的意思就是“逻辑”。

基本上,如果某人的论点有道理,那它可能是一个好的论点,如果它没有道理,那它就不是一个好的论点。(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啊!)

理解某个论点的逻辑很容易,但要遵循它去做却很难——尤其是当这个观点需要你现在付出一点代价,以换取以后更大的回报时,大多数人都很难会基于这一点做出理智的决定的。

最后“Pathos”是你的强项,它指的是辩论的情感诉求。

如果一场争吵没什么意义,但是发泄情绪却让你很开心,那么你很容易忽略它没有意义的事实,专注于它给你带来的感觉。

当我们相信某件事是因为我们想要相信它,而不是因为它非常可信或非常有价值时,我们就会非理智地行动,让情绪控制我们。

后来的哲学家把时间作为一个标准。其观点是,语境影响论证的有效性。

如果你和朋友在聚会上抽烟,有人建议你戒烟,可能效果不太好。但是如果你和你的朋友因为跑不快而错过了航班,那么讨论戒烟的时机,会更有说服力一些。至少戒烟符合这一时机的利益。

但问题是,很多人往往会被“Pathos”影响到自己,而忽略“logos”。

所以这些人,宁愿相信自己的情绪或“跟随自己的直觉”行动,这样至少行动起来会更加自然、舒心。

因为逻辑需要你现在就做出预测或做出艰难的决定,以换取以后可能的更大回报。这个考虑本身就比较累人。

例如,假设你喜欢自己的工作,但它没有某些福利,例如双休、年终奖等,而另一份压力更大的工作确实有这些福利。

情感决定鼓励你坚持当前的工作,因为你擅长它,也不会给予你太大的挑战。而合乎逻辑的决定是接受更困难的工作,因为从长远来看这对你更好。

这个考虑的过程,就会让你感到很纠结、很难受。是的,理智思考是一件需要你努力才能做到的事情,但跟随情绪做决定,则不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情绪就很容易入侵我们,扰乱我们的想法了。于是某些人,可能就会觉得“算了,什么都不管了”,然后依靠情绪做出决定,随心所欲。

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问题是,你需要懂得“平衡情绪”,不要任由自己的情绪控制你所有的言行。

而想要平衡情绪,让自己成为一个言行更理智、更有逻辑的人,以下分享一些方法。

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加逻辑?

1)了解事实。

情绪化的前提,就是忽视事实,或者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做出判定。

《生活中的逻辑学》一书写道:

如果一个给定的事实是我们能够接触到的真实存在的事物,那么确定其真实性的最可靠的方法就是置身于它的存在之中。这样我们就有了直接的证据。

如果我们不能通过直接证据来确定事实,我们就必须严格检验我们所求助的任何间接证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这些证据的基础上自信地确定事情的事实性。

这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理智的前提。

2)确保自己的想法是清晰的。

情绪化的人,往往是在没有梳理清楚自己想法的情况下,就做出决定。

而我们的想法是我们的思想理解客观世界的手段。清晰的想法能够忠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情况,而不清楚的想法会给我们扭曲的世界观。

有逻辑的人不断验证和梳理自己的想法,以确保准确地描绘了他们想要了解的对象。

3)将想法与事实相匹配。

对于与我们头脑之外的世界的事物,有简单对应关系的想法,这很容易做到(例如,我对“猫”的想法指的是一只真正的猫,而不是hello kitty)。

但是这个世界是多样而复杂的,对于更复杂的想法,例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或者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要做到这一点要困难得多。

为了使这些想法保持合理,它们必须不断地与所有人都能够接触到的事实联系起来,而不是单凭自己的想象去定义这些事物。

否则,我认为礼貌应该是简单地“打招呼”,你认为的礼貌是要微笑、热情,好像海底捞那种服务才算礼貌,那么一旦对方做不到你要求时,你很容易就会闹情绪了。

4)能够把想法与词汇相匹配。

使用能够准确传达我们想法的词语,我们才能把自己的想法传达给他人。但是找到正确的词可能很困难。

如何提升词汇和匹配的准确性呢?这个过程与我们在确认想法的清晰性和合理性时遵循的过程基本相同:我们必须回到想法的源头。

通常我们无法为一个想法想出正确的词,因为我们没有牢牢把握住这个想法本身。

当我们通过在客观世界中检查它的来源来澄清这个想法时,正确的词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

5)有效地沟通。

情绪有时源于无法有效进行沟通。

而逻辑则是基于有效的表述。如果其他人要准确地确定陈述的真实性,则需要以明确的方式向他们传达。例如:

  • 如果你不明确表达,不要假设你的听众能理解你的意思。
  • 最好用意思完整的句子说话。
  • 不要将评价性陈述(例如“那个艺术作品真难看”)视为客观事实的陈述。
  • 避免双重否定。
  • 让你的语言适应你的观众。

总之,除非有特殊需要,否则不要运用含糊不清的语言来构建表达。尽量聚焦于事实,这样才能够避免情绪化的争吵。

6)寻求达到事物的真相。

逻辑的目的是得出事物的真相。

真理有两种基本形式:“本体论”真理——实际存在并具有真实存在的东西;和“逻辑”真理——陈述的真理。

而决定一个陈述的真假的,是现实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东西。换句话说,逻辑真理是建立在本体论真理之上的。

因此,真正合乎逻辑的人会保持他的逻辑植根于真理,永远不会让它沦为单纯的情绪性表达。

最后结论就是,有情绪很好,喜怒哀乐组成了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但不管你怎么有情绪,都要懂得去平衡它们,不要沦为情绪的奴隶。

掌握一些逻辑思考的方式,让自己变得理智一些,这样你才能够成为一个思想和人格健全的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