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在中国人看来就跟神一样。我看央视新闻联播,介绍楷模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其中提到她的一项成就,就是论文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在《自然》上发表,就相当于上央视新闻联播。不,比上联播还要厉害呢。

东南大学孙立涛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及封面文章

而科幻小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很久以来,地位是低下的,被视为儿童读物,是不正经、不入流、无厘头的作品,是精神有问题的人才去写才去读的。

因此很难想像,《自然》杂志会和科幻搞在一起。但偏偏就是这样。摆在眼前的这部《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二零零七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六十六篇科幻小说。当然了,英文原版是一百篇,但译者江晓原和穆蕴秋没有能够拿到其余三十四篇的版权。

《Nature科幻小说选集》译本,2015-2

一、为了“好玩”

《Nature科幻小说选集》是由《自然》杂志的工作人员亨利·吉编辑出版的。科幻进入中国一百多年了,翻译加原创,中国现在每年出版一百多种科幻书。但这部书在我看来,的确是独一无二的,它简直就是一部奇书。江晓原和穆蕴秋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工作。

英国《自然》杂志创刊于一八六九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或者说大部分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可以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何况还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在中国,我听说,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

在导读中,我看到了《自然》收纳科幻小说的两个理由。一是与英国科幻大师、有“科幻界的莎士比亚”之称的赫·吉·威尔斯有关。威尔斯与《自然》有很深的个人渊源,是杂志的长约作者,该杂志发表了总共六十六篇与威尔斯相关的文章,有二十六篇是威尔斯本人署名发表的,涉及生理学、心理学、植物窗子、人类学、通灵术等。另外《自然》还发表了许多对威尔斯包括科幻小说在内的著作进行评论的文章。因此,发表科幻小说,应视为向这位大师致敬吧。有意思的是,威尔斯常常是对科学作出批判的。

Herbert George Wells    1966-1946

二是出于一种看起来很简单、很不可思议的原因。在亨利·吉以科幻方式写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的历史。原来,它是由一个名叫麦克米伦的家族赞助的。《自然》的成功,与它从成立之初便一直保持的宽松愉快氛围有关。吉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

因此,杂志在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四日(杂志一百三十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读者的热烈反应让编辑始料不及。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有一些作品被收入年度最佳科幻作品集。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过一个十一岁小女孩的作品,其父是一位科学家。

亨利·吉在这篇前言中,多次提到“好玩”、“有趣”、“充满乐趣”、“超脱的娱乐精神”等词语。这很有意思。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要改造中国人,必须先改造中国人的梦”。一直到今天,科幻常被认为跟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等等有关,这很不错,但是同样也是很沉重的。其实中国的科学研究也很沉重。搞航天的人说,他们的压力比国外同行大得多,他们要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莅临时确保发射成功,每一次发射都关系着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科技进步奖获奖者,也都把其发明发现与国家的兴衰紧密关联。我没有看到一篇关于他们这样做是为了“好玩”的新闻报道。

亨利·吉还提到了另一点,就是领导的支持。他向《自然》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致谢,称“他允许我开设并主持'未来’专栏的胆识着实令人敬佩——而且整个过程对我完全放任自然。”他特别说,“关于这一点,我想也应该归结于《自然》的精神:勇敢探索前人未至的领域。”这也很有意思。在中国,领导支持科幻创作,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可能有人会说你搞歪门邪道、怪力乱神。此外,探索前人未至的领域,也常常不是我们太爱做的,我们更乐于听从领导的指示,或者按照前人的惯例做事,不越雷池一步。这可能都是中国科幻不太发达的原因。当然了,这又不仅是科幻了。

《Nature杂志科幻小说选集Ⅱ》     2017-1

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有的神奇。脑洞大开,根本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

我想,会不会,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发现的动力?这种动力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心。《自然》杂志从一个侧面,大致回答了钱学森提出的那个难题。“为什么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为什么中国学校没有培养出杰出人才?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苹果、谷歌、微软?为什么中国没有自己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国今后靠什么支持它的发展……”这些,或可从中找到部分答案。

虽然只是“好玩”,但这可能就是真谛,它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但这在中国不少科研人员那里,还不能完全做到。他们常常在现实的泥淖里跋涉,要操心很多科学研究之外的事情,并让兴趣服从于功利。而在西方,不少科学家从小就热爱科幻,长大也依然热爱科幻,把科学的一部分当作科幻来做。但在中国,孩子很小时,为了让他们集中精力考学,甚至出现过老师把科幻杂志收缴并烧掉的事情。

浙江大学教授、原浙大副书记,现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科技到底该干什么?高科技到底该干什么?如果我是科技部长,该玩的就得玩,就像陈景润,他就是玩!陈景润如果是处在今天的中国,他绝对是要去讨饭的,因为他不会去搞产业化,他的英语也不好,他说话都不流利,中文都讲不好,按现在的'标准’,他就是个文盲,还谈什么教授!”

《自然》的包容和开放也很让人感慨。在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上映时,这个杂志居然还发表影评。在中国,科幻往往是不被容忍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它曾被当作“精神污染”而遭清除。现在,还有一些科幻小说,莫名其妙就不让出版或发表,甚至有的文集也被删掉七零八落。中国也有一本《自然杂志》,是国家的核心期刊,但我没有听说上面刊登过科幻小说的。

这又让人想到科幻作家刘慈欣说的:“在中国,任何超脱飞扬的思想都会砰然坠地——现实的引力实在是太沉重了!”

二、五花八门的奇妙未来

我觉得,江晓原他们做了一件大大的好事。当然了,他们也了提出一个观点,认为《自然》上的这些科幻写得比较平庸。是的,按照一般主流文学标准,也许有的甚至称不上小说。不过,在我看来,这些作品,绝不是平淡无奇,相反,它们极有意思,也极有意义,至少给我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江晓原他们讲到,这些科幻小说的一个重要价值,是让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国际上科幻创作的反思科学的主流倾向,另外,它帮助人们了解《自然》究竟是什么样的杂志。而我则觉得,这个集子收录的作品的最大特点,还在于它们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代表了人类对未来的多样性的向往。

这里面,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在构造科幻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作品大都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把这种想象建构在科学性上。能发表在《自然》上的,自然也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这部书的分章,也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这是科幻最为激动人心的。

另外,我觉得,从形式感上观察,这些作品是介于人的创作与机器人创作之间的新型文学。科幻小说是人类历史上“自古”没有的,至今仅仅约两百年历史,还在发展中。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

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

设想通过生物技术,造出完美女人,把她作为武器,则男人完全不设防。但印巴战争中,印度研制出了基因改良性佛陀,对女人免疫,使美女武器失败。最后,双方重新诉诸核战。(《斯塔特勒的奇想》)

爱是任务驱动,次级命令失败,爱为无人机增添探试程序,以捕捉恐怖分子(《完美爱人》)

未来的城市悬挂在上百座五千米高塔上垂挂下的纳米细丝上,被病毒感染的空气冲浪爱好者从几百层的楼上往下跳,但智能螨群把他们救援出来。(《坠落》)

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

用人工合成技术就能制造葡萄酒,迪奥公司的产品与最好的酒从分子层面上一模一样,无法辨别,传统葡萄酒厂纷纷倒闭。(《无法模仿》)

经高科技处理的尿液成为巨大产业,有益健康,喝尿成了日常生活一部分,尿成了“青春泉”。(《纳迪亚的花蜜》)

商业化的个人忠告设备像真实的大脑一样提供参考信息,把它们发送给宗教群体,将事实呈现在视网膜上,帮助信徒们重新选择信仰。(《推销手段》)

未来将盛行克隆肉贸易。获取名人细胞,出售给买家,让人享受噬吃仇敌肉的快感。自己也可以克隆自己的肉来吃。这催生了新的保镖产业,用严格的生化防护,防止细胞的流通和进出。(《肉》)

利用复制替身,与财团作战,这种克隆体,是可以克隆记忆的。他下载杀手的记忆。主体,即拥有灵魂的那个,失去复制件后,会产生幻肢综合征。(《迪昂·哈勃之痛》)

信息交换神经芯片,助人连入超感网络。超感网络是人类进化的下一个阶段。可以随意存取人类大脑的每一个神经细胞,把个体的人变作大脑网络中的处理单元。它最终接管了警察部门政府军队。(《超感网络》)

阅读对方大脑,或心灵连接,最开始是用于医疗,帮助心理障碍或有心理疾病的人。后来到了普通人那里。涂抹一种黑粉,大脑意识遍布全身。对方不仅是阅读,还植入以自己为中心的强迫回路,用来控制人。另外,与万物连接,感知万有的精神。(《证明万有精神论》)

一种植入大脑的软件,可提高理性分析能力,但会被黑客软件篡改,从零级到四级,使精神能力迟缓、降低,甚至关闭。(《贾罗德·福斯特的报告》)

模拟大脑细胞的美罗芯片,接入互联网,足够多的话,可使芯片网络变得像大脑一样复杂,并产生意识。设计者用某人名字命名模拟线路,结果整个网络都为这个人服务,使他成了国王一样的人。(《高迪给了我你的名字》)

对罪犯的惩罚,是让他得上一种病,进行基因修理,在可控时间内让他智力下降至三岁儿童,这样,也不会被关在监狱,而是进入人文关怀的研究机构。(适罪量刑》)

智能伙伴代替宠物和狗,陪伴人的一生。(《智能伙伴陪伴的一生》)

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

行为被编程得像乔治·华盛顿的人工智能参加总统选举,差点击败人类候选人。出生的含义不限于生物学事件。(《候选人》)

机器人写作小说,与人类的主题结构有很大不同。出现了硅基生命文学史。(《随机存储器相移2》)

催化抗体在体育比赛中被滥用,放大人的能力。保险公司退出。体育比赛消失。机器人运动员接管了赛场。足球被暗中赋予智商,设计者远程控制球路,操纵赌球。(《超级赛事》)

奇点将在二零四五年来临,机器代替人,但是,遇到了充电问题。奇点需要很大能量。之前的二十四小时,最忙的是充电员,但是仍没充好电,倒计数结束,奇点来临不了。在未来,能量仍是决定一切的。(《充电员》)

利用细胞再生停止手术,让人永生,但此项技术不能应用于成人。(《不老猫咪》)

端粒酶,使细胞永生,避免DNA像旧绳的两头一样被磨损。身体备件,明码标价出售,有心脏、肾、肺、肝之类,是用从胚胎、胎儿组织,或是从你鼻尖上刮下的皮肤培养出来的。另外还有纳米技术,盛满新鲜的合成血浆,可能还更换了新的皮肤。为什么追求永生?因为你具备这样的实力。每十万英里或每十年,人体器官更换一次,只要有现金或支票。合成关节,人造颧骨,不锈钢支架,齿轮齿条转向器。“新生活乐趣”被赋予了全新的定义。无论有什么捏、切、转、换、变的需求,呼叫医生就行!(《因他已啜饮蜜露……》)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

原始人重新出现在地球上。(《我们并非人类?》)

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食物中加入了组织胺,能刺激产生特定的感官反应。暴君吃了,会掉泪,祈求人民的原谅。(《舌尖上的神》)

星际旅行是逃避世界末日和所有道德义务的一种可行的办法。(《世界尽头的热狗》)

灭绝的物种并非毫无用处,它们才是解读信息的钥匙。(《阿尔比阶信息》)

遗传学和生物化学在月球上创造出模拟地球的灿烂秋天,用来保存逝去爱人的记忆。(《爱丽丝的秋天》)

像翻线一样的多维间的宇宙穿越旅行制造出许多个副本。(《隐身人》)

用“活骨”建造直布罗陀地中海堤坝,也重构人类本身。(《为与不为,皆遭毁誉》)

太空不再属于第一世界国家,它属于每一个人。(《玩具飞机》)

把量子力学的不确定论与毕加索的艺术联系到一起。(《毕加索的猫》)

所有东西都具有智能后,会怎样?阳台上的喇叭花也在为你服务。(《喇叭花是我的好朋友》)

在未来,科学共同体卷土重来,从全球军工企业精英手中夺取权力,成为主导一切的国际超级组织。(《最后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未来的战争,死者的神经线路可以再生,让残存的躯体和大脑继续发挥作用,重返战场,另外,所有士兵可以立刻合为一体,成为装甲部队本身。死去的个体重复循环战斗。(《勇者无畏》)

未来的国王,可能是两栖哺乳杂合后代,由有袋目哺乳动物做代孕母体。(《青蛙变王子》)

儿童生活在幸福世界,拥有迷你智能克隆宠物,有定制的商业表演,整个天空由绿色的猪拼出生日快乐。(《飞猪》)

二零五零年是自学成才的物理学家的极乐世界。在具备开放阅读、超级宽带和巨大存储空间条件的新世界里,物理学是一门只需屁股坐定就能搞出来的学问。人们只需要找到一种途径来发泄他们对物理学的热爱。不必为“发表论文”操心。博士头衔、学位、研究成果,都是垃圾。(《象牙塔》)

未来将出现一个完美的世界。所有海洋陆地资源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人类可以通过他们的双手发明创造需要的任何东西。我们的文明生机勃勃。人有着无穷无尽的机会:可冥想思考,可建功立业,可追求自由,亦可娱乐至死。这是共产主义社会吗?(《取之有道》)

造出了完全逼真感的虚拟现实世界(《真做幻时》)
……

三、时代差

从这些小说中,读者会看到一种大胆的杂糅。它们把不同的领域连接一起,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宗教、文学混合在一起,从中产生“创新”和“趣味”,很多想法是当前的中国科幻小说中没有的。

除了思想点子,作品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或者风格,就好像是未来人写的,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二十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这是真正的科幻。

这些科幻小说,都很短,但都很闪光,一个思想,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人物,构勒出一个让人惊异的未来世界,看似荒诞,却展现出人类将要遭遇的种种可能,也许就在明天。很多新的词汇,让人眼花缭乱。难怪,要集中在“未来”这个栏目下发表。

这些科幻,许多仿佛是在闲适的状态下写的,有不少轻松幽默,与中国科幻的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派,并不相同,读这些科幻,好像又来到了斯坦福大学的虚拟实验室,那便是科幻成真的一幕。

斯坦福大学研发“金刚狼”

如今的前沿科学家、创新型企业家做的,其实就是科幻小说。是科幻在鼓励他们十年如一日做下去,让他们疯狂地去想象,最后产生出特斯拉、SPACE-X那样的东西。

由于美国的法律鼓励,美国大学老师可以把超前的研究成果转换成现实产品,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新的颠覆性创新正在产生,这一切却没有被中国人注意到。这无疑是一件很恐怖的事。
读了《Nature科幻小说选集》,我产生了一种感觉,那便是,美国或许没有我们描述的那么腐朽没落,而是仍在爆发出很吓人的创造活力,资本主义尚未死掉,美国将被继续称作”创新实验室”,而这不仅仅是在硅谷。在纽约,在匹兹堡,在华盛顿周边,都有破天荒的新东西产生,比我们的“双创”要厉害多了。

二零一五年五月二十七日,中国主流媒体曾以《美国女共和党总统参选人发辱华言论》报道,刚宣布参加美国总统竞选的惠普前女CEO卡莉·费奥里娜在美国艾奥瓦州和一群政治博客写手聊天时,称中国人很擅长考试,但没有想象力、创业精神或创新意识。她还在《直面挑战:我的领导生涯》一书中鲜明地反对通识教育,写道,中国的教育体系“过分追求学生同质化发展,对学生管理过严”,而不鼓励他们冒险以及发挥想象力。

当然,她这样讲也许是没有道理的。像《Nature科幻小说选集》这样的书能在中国翻译出版,就说明中国还是有人在鼓励冒险及发挥想象力的。而且,六月四日出版的第五二二期的《Nature》的“未来”栏目中,赫然可见中国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青年教师王瑶(笔名夏笳)的科幻小说“Let’s Have a Talk”。

"Let’s Have a Talk”

(文章转载自韩松老师博客,略有删减)

责任编辑     蓥钬

宇宙的未来  现在  过去

四十二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