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体质研究 : 冬季厥阴感寒治验体会
-------------------
-------------------
其辨证要点,从主证看:一是少腹或腰、臀部以下发凉,或四肢末端冷;二是少腹、腰、臀以下疼痛,包括阴器、睾丸、下肢筋骨、关节疼痛,以及痛经等。除以上主证外,还可能出现某些兼证。而脉象多细弱,舌质常暗红无泽,或有淤斑,苔灰白或腻或紧。以上诸证,不必悉具,皆可用之。
-------------------
-------------------
其实从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来一方测证,可见其治非在厥阴,而针对太阳和太阴合病。当归四逆汤有桂枝汤去生姜+温经养血的当归+通利血脉的通草+温通化饮的细辛组成。可见病人素体已有桂枝汤体质(营卫不和,常自汗出等)和血虚水盛的情况,感寒邪后血虚寒凝,血脉不通,故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寒在外,血脉不通,与厥冷不同。同时临床上也常见四肢或身体痛等症。用桂枝汤调营固卫而去生姜唯恐本已血虚不足而发汗更伤气血;加当归以养血温经脉,通草,细辛温化寒饮,利脉道中的水气。
当归四逆汤虽冠名“四逆”,但与太阴里虚寒的四逆汤证有本质上的区别。
与当归四逆汤类同的还有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见当归四逆汤证兼有心腹痛,呕逆,头痛等吴茱萸证。
太阴里虚寒证的四逆汤类方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注胆汁汤,四逆加人参汤和茯苓四逆汤。证属里虚寒的太阴病,当然都见“腹满而吐,自利益甚,脉沉微,自利不渴”等。
1-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证从药物组成看其症比“脉沉微,身无大热,烦躁不得眠”的干姜附子汤和“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的甘草干姜汤都更严重,可看成是干姜附子汤和甘草干姜汤的合方,变成了四逆脉微欲绝的里虚寒重证。
2-通脉四逆汤(加大干姜,附子之量以温阳+甘草组成),证见四逆汤证但里虚寒和脉绝更甚。出现“里寒外热,面赤,或腹痛,或咽痛的阴盛格阳证或利止脉不出”的极度里虚寒证。
3-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为通脉四逆汤的更甚者,证见“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为欲绝,或脉不出”的危证。
4-四逆加人参汤:四逆汤+人参。为吐利后胃气虚衰,脉微弱之证。
5-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加茯苓。证见四逆加人参汤证,又见心下悸,烦躁及小便不利者。
当然,还有一个四逆散(枳,甘,柴,芍)那就跟虚证寒证没任何关系了。《伤寒论》318条:“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下利重者,四逆散主之”从方药和证治看明明是半表半里柴胡类方治的是少阳病。
可见,同为“四逆”,但病有各异(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太阳太阴合病而见血虚有饮外寒之厥寒;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为里虚寒有重到极度衰微;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乃四逆汤的兼证,熟悉经方的药证,便可明辨其别。四逆散就是柴胡类方,主半表半里胸膈脘腑的气逆气郁之证了)不可不辩。
-------------------
-------------------
引用第4楼杨慕煌于2009-01-11 23:37发表的 “四逆”之辩 :
兄台用经络脏腑辨证,把经方中的六经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其两者之本质是有别的。经方中的六经是八纲的具体化,是病性,病位,病势的描述。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少阴病为在表的虚寒阴;阳明和太阴各自为里实热阳证和里虚寒阴证;少阳和厥阴各自为在半表半里的阳热实证和半表半里的虚寒阴。而非经络中的具体某一经或多经发病。
其实从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来一方测证,可见其治非在厥阴,而针对太阳和太阴合病。当归四逆汤有桂枝汤去生姜+温经养血的当归+通利血脉的通草+温通化饮的细辛组成。可见病人素体已有桂枝汤体质(营卫不和,常自汗出等)和血虚水盛的情况,感寒邪后血虚寒凝,血脉不通,故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寒在外,血脉不通,与厥冷不同。同时临床上也常见四肢或身体痛等症。用桂枝汤调营固卫而去生姜唯恐本已血虚不足而发汗更伤气血;加当归以养血温经脉,通草,细辛温化寒饮,利脉道中的水气。
当归四逆汤虽冠名“四逆”,但与太阴里虚寒的四逆汤证有本质上的区别。
.......
谢谢先生,提出的意见很有道理,经方中的六经与《内经》中的六经,其两者之本质是有别的。个人的体会六经与《内经》中的六经有一定的联系, 我到经方医学论坛来,亦是向诸位大家学习,笔者上临床,理论可以探讨,很多地方亦是经验。
-------------------
引用第5楼王晓军于2009-01-12 00:16发表的 :
请问一下楼主:您方中用玄参有何用意呢?谢谢!
先生好问:玄参,乃枢机之剂,走血分而通血瘀,亦能外行于经隧,在温药中滋阴防燥,后用熟地替换了。
-------------------
引用第4楼杨慕煌于2009-01-11 23:37发表的 “四逆”之辩 :
兄台用经络脏腑辨证,把经方中的六经等同于《内经》中的六经,其两者之本质是有别的。经方中的六经是八纲的具体化,是病性,病位,病势的描述。太阳病为在表的阳热实证,少阴病为在表的虚寒阴;阳明和太阴各自为里实热阳证和里虚寒阴证;少阳和厥阴各自为在半表半里的阳热实证和半表半里的虚寒阴。而非经络中的具体某一经或多经发病。
其实从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来一方测证,可见其治非在厥阴,而针对太阳和太阴合病。当归四逆汤有桂枝汤去生姜+温经养血的当归+通利血脉的通草+温通化饮的细辛组成。可见病人素体已有桂枝汤体质(营卫不和,常自汗出等)和血虚水盛的情况,感寒邪后血虚寒凝,血脉不通,故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寒在外,血脉不通,与厥冷不同。同时临床上也常见四肢或身体痛等症。用桂枝汤调营固卫而去生姜唯恐本已血虚不足而发汗更伤气血;加当归以养血温经脉,通草,细辛温化寒饮,利脉道中的水气。
当归四逆汤虽冠名“四逆”,但与太阴里虚寒的四逆汤证有本质上的区别。
.......
观您所论,可能是冯世纶老师对胡希恕先生学术的发展,胡老认为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只有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冯老师根据太阴病的定义,当归四逆汤当为太阳太阴合病,有解表祛寒之功,仅仅因为当归四逆汤治疗厥逆而将其化入厥阴病是不妥的。
刘绍武先生认为:多数医家认为326条不能成为厥阴病提纲。厥阴病的本质应该是寒厥,热厥只是作为鉴别诊断而列入厥阴篇。337条是厥阴病提纲,病性属虚寒,治用温通,方选当归四逆汤。古今许多医家,有认为厥阴病是寒热错杂之证,有认为是厥热胜复,有认为只要见厥证便是厥阴病,故可有白虎、承气、四逆、通脉四逆、吴茱萸汤、四逆散、白头翁汤之不同治法。产生以上错误的原因在于对厥阴病的提纲认识差异,以及对厥阴病和厥证的混淆.
如果以黄煌先生方证对应的方法,这样的争论可以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