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感情,是不能用物质衡量的!

在我心中,教师一直都是个神圣的职业。

也许没有很高的薪水,却数十年如一日的守着三尺讲台,用无尽地耐心一遍遍地讲着说了无数次的内容,要以心交心对每个学生负责,还需笑着看着一届届的学生离开……

不是父母,担着教育成人的责任;不是常规意义上的恩人 ,没有要求别人回报的理由……

总之,对得起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

明天就是教师节!先祝兢兢业业的老师们节日快乐!

趁着节日,古典君再讲一段师徒情深的故事,一起重温下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的这种师生间的美好情感;也在凡事都能被物化的今天,回味下尊师重道的良性互动。

黄庭坚

说起黄庭坚

你可能会想到他的字

他和苏轼、米芾和蔡襄

在书法史上,合称“宋四家”

他的《砥柱铭》

2010年的时候卖了将近4.4亿人民币

是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记录

黄庭坚《砥柱铭》

你可能会想到二十四孝——涤亲溺器

因母亲受不了马桶的异味

他从小便亲自为母亲清洗马桶

不管身份如何变化

一直到母亲寿终,从不假手他人

你可能还会想到他的诗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说尽了内心的沧桑与荒凉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不管世事如何,永不放弃

对山水、对美、对清凉世界的希望

平生个里愿怀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什么时候开始,此心老矣

你是否也曾在某个时刻有此感慨?

……

黄庭坚身上还有一个标签

就是和秦观、晁补之、张耒一起

被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便是苏轼

是他们心中的亦师亦友的存在

也是他们的偶像、导师以及提携者

黄庭坚与苏轼的缘分

便由一个忠实小粉丝的默默喜欢开始

众所周知,苏轼自21岁入京参加进士考试

被欧阳修以“出人头地”之语夸赞后

便已名扬天下,并以其全才的能力

潇洒倜傥的个人魅力,迅速圈粉无数

深宫中的太后,士林中的学子

乡野中的百姓,青楼中的歌姬

处处皆有他拥趸

名气之大,波及整个东亚文化圈

虽然黄庭坚五岁熟读五经,七岁写出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这样的诗

18岁全省乡试第一,22岁考上了进士

但当年的大宋文坛人才辈出,尤其还有

苏轼这样千年一遇的奇才镇着

所以他在文坛上只是个小透明

北宋汴梁城(《清明上河图》局部)

自古文人多相轻,自古文人也多相惜

对于比他大9岁的苏轼

黄庭坚确实也是在他盛名时慕名而来

却深深为其才气所折服

默默的做着他的粉丝

苏轼做杭州通判时,到湖州公干

顺便拜访了当时被贬到湖州的孙觉

二人当时谈着谈着

孙觉便向苏轼提到了自己

小透明般的女婿——黄庭坚

希望苏轼可以帮女婿打打广告

苏轼于是第一次看到了黄庭坚的作品

大为欣赏,发出

这样的佳作实在世间难找的感慨

大腕就是大腕

话一出口就是热点,就这样

黄庭坚就这样从小透明成了文坛网红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轶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宋史》)

今日的江西修水黄庭坚纪念馆

又过几年

苏轼到新工作地的途中

与齐州太守李常交游了数日

这李常不是别人正是黄庭坚的舅舅

黄庭坚14岁时父亲去世

此后全赖舅舅抚养,可算是他半个父亲

于是苏轼又看了一波黄庭坚的作品

对他的为人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这次更为推许褒扬

已有几分神交的意思了

可想而知黄庭坚的知名度又一次广为传播

作为粉丝的黄庭坚又岂能不知

有些激动,有些不太自信的他

经过苏轼几番赞赏,终于鼓足勇气

亲自向苏轼去信递交了自己的作品请其指点

还有专门写给苏轼的两首诗

及《上苏子瞻书》一文

来诉说自己对苏轼长久以来的崇拜之情

其中有对苏轼知遇之恩的感激

也有想入其门下的想法

苏轼收信后也很高兴

并同样给他回文还有两首诗

正式表达相交之意

苏东坡

此后,黄庭坚真正成为苏轼的门下士

二人诗文唱和往来不断

黄庭坚也将其迷弟本色发挥到极致

苏轼写《春菜》

他就写《次韵子瞻春菜》

苏轼写《薄薄酒》

他就写《薄薄酒二章》

苏轼写《除夜病中赠段屯田》

他读完后就写了首

《见子瞻粲字韵诗和答三人四返不困而愈崛奇辄次韵寄彭门三首》

然后感慨:

公才如洪河,灌注天下半

和人谈起苏轼,也是一脸的迷醉:

君闻苏公诗,疾读思过半。

譬如闻韶耳,三月忘味叹。

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被用来攻击苏轼的诗文里

便有苏轼与黄庭坚的唱和之作

当时情况尚未明朗

挺苏的有,倒苏的也不少

还有急于撇清关系的

譬如沈括,赶紧拿出他那存有的苏轼的诗

作为犯罪证据交给朝廷

官微言轻的黄庭坚

无法为苏轼做些什么

而自己也要接受别人的审问

两人当时还未曾相见

他完全可以说“我跟苏轼不是同党”免罪

可他偏要说:

苏子瞻是最了不起的文人

苏子瞻是忠君爱国的

幸好,宋朝有不杀文人的传统

幸好,苏轼有众多的粉丝为其奔走

包括神宗的祖母曹太后

幸好,当权的王安石代表的部分新党

还保持着士大夫的操守

君子之争不为一己之私

最后,以苏轼被贬黄州结束此案

传唱千古的《赤壁赋》便在那里诞生

而黄庭坚的处分是被“罚金”

黄州赤壁

神宗去世后

旧党重新得到启用

苏轼、黄庭坚也终于在京城相见

在京城的三年

他们朝夕相伴、讲道论艺

单是想互唱和的诗词都达百篇之多

在苏轼的提点下

黄庭坚也逐渐走向了大宋文坛的一线

时人开始将其与苏轼作比

并称“苏黄”

但黄庭坚依然保持对苏轼最初的仰慕之情

坚持以弟子之礼相待

但也不盲目随从

不管是诗文还是书法一道

他都是自成一格

比如他学杜诗,讲究诗的炼字、用典

开创了江西诗派

他的书法在运笔、结构等方面

皆有所创新

和苏轼一起成为一代书风的开创者

不过苏轼说黄庭坚的字太瘦

像树梢挂蛇

黄庭坚却说苏轼的字有些肥扁

像石压蛤蟆

黄庭坚《花气熏人帖》

至于信仰以及仕途上

他则一直和苏轼保持着共进退

纵观黄庭坚的宦海沉浮

每一次都和苏轼保持着几乎是同样的步调

苏轼的一生大家都知道

后期几乎是一贬再贬

黄庭坚因每次都和他同一路线

同样也是一贬再贬

那一年,苏轼已被贬到了海南岛

身在戎州的黄庭坚和人一起

到无等院游览

突然看到了苏轼的题字

顿时心里像被砸了一拳

“见东坡老人题字,低回其下,久之不能去”

今日的戎州——四川宜宾

两年后,苏轼在从海南北归的途中去世

黄庭坚知道后悲痛难言

为解思念之重

他在家中高悬东坡画像

每天早上都要衣冠整齐的献香致敬

苏轼去世前,

他才给辗转到时自己手里的苏轼《寒食帖》

写了跋文,带着浓浓的崇拜之情:

“ 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帖》

很无奈的是,二人已来不及重逢

苏轼最终也没有看到这篇跋文

《寒食帖》又被称作是“天下第三行书”

黄庭坚《跋东坡书寒食诗帖》

此后的黄庭坚,只要身逢胜景

总会不自觉地念叨:可惜东坡不在

比如他的传世名作《松风阁诗》中

那句“东坡道人已沈泉

其中的苦涩几可突破千年

黄庭坚《松风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松风阁诗》以行书写就,一笔一划都更低沉,也更沉着;再对比《寒食帖》那篇跋的跳跃之感;情之浓厚尽在笔端。

两个文人的故事

一代风骨的传承

也正是这样尊师重道之风的不停延续

我们才有了如此灿烂的华夏文明

而对于苏东坡本人

有知己如此

有学生如此

即使没有如今的这些身后之名

想来也该是含笑九泉的

毕竟有一个人曾那么郑重而纯粹地想念着他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