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耻这种弥天大祸是如何酿成的?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变”,是指靖康二年(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打宋朝。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完颜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经过几天的反复谈判,宋朝同意了金朝的要求,于是金军解除了对东京的包围,撤军北归,然而,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除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的灭亡。

庞大的帝国轰然倒塌,留个后世的是一个巨大的、足可以覆盖中原的问号——灭国大祸到底是如何酿成的?

我们先分析一下,金朝为什么执意攻宋?

金朝崛起之后,宋金两国由于共同敌人辽朝的存在而走在一起,通过“海上之盟”确立了盟约,联合出兵攻灭辽朝。1123年三四月份,在辽朝灭亡的废墟上,宋、金两国互换了誓约的条文,宋朝通过将原先支付给辽朝的“岁币”转给金朝为条件,换回了“燕云十六州”当中的六个,宋、金之间没有发生军事上的大规模冲突,保持了相对和平的态势。

然而,金、宋之间由于是首次面临接壤的局面,尽管签订了盟约,但是由于双方并没有确保对方能够认真履行盟约条款的有效手段,需要时间来建立战略上的互信,可惜的是,随后发生的两件事情,完全打破了脆弱的互信:1,金朝归还六州之时,将财物、人口劫掠一空,宋朝花大价钱买下的只是“城市邱墟、狐狸穴处”残破不堪的空城,宋廷内部自然极其不满;2,原辽朝兴军节度副使张觉,金兵攻辽时,投降完颜宗翰,拜为临海军节度使、南京留守,暗中联络北宋燕山宣抚使王安中,归降北宋,拜泰宁军节度使,最终被金军击败,南逃入宋。宋廷迫于金国压力,将其处死并送首级给金国。

对于金国来说,对宋廷没有了信任,而宋军在战场上的拙劣表现又让其军事指挥官们极度轻蔑,再度开动战争机器,南下征服宋朝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分析完金国挑起战端的动机,我们再来看看宋朝为何抵挡不住金军的入寇。

首先,宋朝在“联金灭辽”的最后阶段,征集了十万大军北上,结果被辽军击败,损兵折将,唯一的胜绩还是降将郭药师率部达成的,换句话说,北部与金朝接壤之处,只有郭药师所部还堪一战。可惜的是,白河一战,郭药师与金军鏖战不休,打得有声有色,可是负责侧翼的宋将张令徽却临阵脱逃,导致郭部溃败,郭药师率部投降,至此,宋朝在边境线上已经完全没有了御敌之兵。

其次,国境线以内的宋军,野战能力原本就远逊于辽军,比起新锐的金军自然差的更多,据城坚守还勉强,主动出击阻敌前进,完全是痴人说梦。

第三,京师东京汴梁,是个规模巨大的都市,人口近百万。

如此人口规模的城市,别说打防御战,单纯是维持日常的物资消耗都是个极其艰难的任务,再加上地势平易,无险可守,一旦优势敌军兵临城下,自然是岌岌可危。以史为鉴,这也是大唐朝廷屡屡放弃京师长安,暂避敌军锋芒的关键考量之一。

最后,宋廷内部的党争和内耗,浪费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1125年,金兵首次兵临东京城下之前,宋廷内部乱做一团,主张逃跑和主张坚守的互不相让,最终靠李纲的死缠烂打软磨硬泡才最终决定防御。金军孤军深入,对京师附近的宋军底细还摸不清,于是在迫使宋廷接受了漫天要价之后撤军,北上接收割让的三镇(太原、中山和河间)。

好了伤疤忘了疼,金兵远去,党争再起,主和派占了上风,立刻将主战的李纲和种师道等人排挤出京师,等于是自废武功,加强防御的种种举措便无人理会。可没想到人家金兵不按套路出牌,不但再次南下,并且兵力倍增,于是乎轻松的包围汴梁,宋徽宗父子随即城破被俘,靖康之耻最终酿成了。

平心而论,从金军从大同出兵的1126年9月初,到最终兵临汴梁城下的12月初,足足三个月之久,彼时的北宋朝廷无论是决意据城死守,还是弃城南逃,都还是有足够时间做准备的。但是在这一阶段当中,宋徽宗父子和满朝文武官员,却表现出一种迷之自信,完全看不到即将来临的悲惨命运,只知道在歌舞升平的同时一味求和,直到完全错失了时间窗口。

综上所述,靖康之耻的酿成,最根本原因乃是宋徽宗父子为代表的朝廷昏庸无能所致,可谓不作不死,金国不过是及时把握住机会顺势而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