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来源:道德經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人,就感觉到了他们的精神境界差异很大。

直到有一天,看到了老子在《道德经》中的最后收笔之言:“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顿时感到恍然大悟。是啊,巧言令色其实并不是真正的才能,忍辱不辩才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一语出自于《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意思是说: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世间的好人不会花言巧语,能言善辩的人不一定是好人。聪明的人不一定博学,见多识广的人不一定真正聪明。人生的修行重在于行,而不在于辩。

真理没有必要每天去争辩。一天到晚争论不休,也未必就能辩论出来真理。一切真理与正道,只有真正用心去实修,才能真正领悟。

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在《论语·学而》中又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由此看来,在人生中应该少说多做,这一点孔子与老子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不管是人生的修行还是一般的社会活动,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只说动听漂亮的话而没有实际行动。

细思之,善良而有能力的人不需要去与别人辩论什么,不会只用言论去证明自己是正确,即使面对诽谤或人身攻击,他也能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无辜和清白。

忍辱不辩的人往往都是在埋头做事,他必定有一颗与世无争的心。与此相反,那些天天与别人辩论的人并不是真正有能力的人,尽管他们在与别人辩论时处处表现自己的能力,然而真正善良的人不需要用花言巧语去赢得别人赞许,空谈而没有实际行动的行为将一事无成。

修口德就要先远离高谈阔论,不对他人评头论足;真诚待人,与人为善,遇到磨难时忍辱不辩,才是正人君子之所为。

(0)

相关推荐

  • 三段话,就道出人生真理

    人啊,到了一定年纪 都是带着点心事 带着点难言的痛 每天笑嘻嘻的生活下去 别因为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 而使自己活得畏手畏脚 无论你做得多好 都会有傻逼对你指手画脚 人一定要禁得起假话 受得住敷衍,忍得住 ...

  • 正心是根本

    <大学>作为我国古籍的一部重要的经典文本,肯定不是白给的. 其以异常简约精练的文风揭示了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一体的某种大思路,也说明了某种前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 ...

  • 忍辱不辩 寡言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张利口,可以颠倒黑白,却不能改变真理:巧舌如簧,可以混淆是非,却无法扭曲真相. 巧言令色不足以取信,唯有真诚能够动人 ...

  • 《道德经》”忍辱不辩“是一种人生智慧,“寡言不争”是一种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当我谈论老子的时候,我不是在谈论别人.我是在谈论我自己---就像老子在说话一样,通过另一个身体,另一个名字,另一个化身······[孙得一] 点上方视频欣赏[老子微言]主讲:孙得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

  • 《道德经》:忍辱不辩,寡言不争(深度好文)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 ...

  •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深度好文)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张利口,可以颠倒黑白,却不能改变真理:巧舌如簧,可以混淆是非,却无法扭曲真相. 巧言令色 ...

  •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一张利口,可以颠倒黑白,却不能改变真理:巧舌如簧,可以混淆是非,却无法扭曲真相. 巧言令色不足以取 ...

  •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推荐好文)

    诚实的话不一定动听,动听的话不一定诚实. 忍辱不辩,寡言不争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 ...

  • “忍辱不辩”是一种人生智慧,“寡言不争”是一种人生境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能言善辩,能说会道的人,比如姜子牙渭水钓鱼碰到了文王,聊天之后便被重用:又比如三国的孔明,一张嘴说倒了东吴的满朝文武,舌战群儒成功地让孙权出兵抗曹.不过要说最强大的嘴,那肯定 ...

  • 忍辱不辨,寡言不争

    商业案例参考 管理哲学 老板大讲堂 以前结识过一些能言善辩.巧舌利嘴的人,当时曾认为那是他们的一种才能,并没有认真考虑过善辩与善恶的关系问题. 后来又结识了一些忍辱不辩.寡言不争的修炼人,就感觉到了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