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只是小说吗?脂砚斋:表里皆有喻,不要只看此书正面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天才也不是一天养成的,惊世巨著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贾家的组成部分,宁荣二府是一体的,但早期的脂评本里只有荣国府,并没有贾赦,更没有宁国府。那么,荣国府再加上后来增加了的贾赦和宁国府,其中有何深意?
许多脂批都明确指出,荣国府里演绎的大事小情都是她和作者曾经共同经历过的,从表面上看,荣国府非常接近于文本中若隐若现的江南甄家。因此,第一代荣国公是贾源,“源”暗示荣国府里有曹家真家事,是有“源”之水;第二代荣国公是贾代善,暗示曹家世世代代善待下人和他人。
最初作者很可能只是想艺术再现曾经辉煌一时、后来一败涂地的惨痛家族史,但在不断增删过程中,作者的思想在不断成熟,创作技巧也愈发臻于化境,他跳脱了自己的家族——从更深邃的角度,关照人生;以更宽广的视野,审视社会,于是,全时段、全景式展现一个王朝兴亡的史诗性巨著就此诞生,而这肯定绕不开皇家。
封建时代的任何王朝,涉及到皇家,都是无人敢于触碰的禁区,特别是作者所处的“文字狱”遍地的乾隆朝,更是如此。还好封建社会国与家都采取相同的严格等级区分的宗法统治,于是天才的作者极有智慧、极具创造性地通过一个封建大家族的盛衰兴亡,既呈现了惨痛的家史,又暗写了王朝的兴亡史,而这个家族,就是文本中的“假托之府”——贾府。
贾府既要表现曹家家史,又要暗写皇家,因此,文本就取江南望族曹家和皇家之间的平均值,即“八公”级别的宁国府和荣国府。
后来增加的宁国府,更象是红楼版的清朝皇家,第二回冷子兴演说的宁国府家谱里,暗藏着清朝皇家百年简史[注1]。其实第一代、第二代宁国公的名字,都是大有深意——第一代宁国公叫贾演,贾和演都是假,假托之假;第二代宁国公叫贾代化,即要代替作者说假托之话。
隐藏更多“假语”的宁国府里既有隐指废太子胤礽的秦可卿,又有隐指雍正的贾敬,也许宁国府才是通部书中的最大“贾雨村、甄士隐”。北静王地位似乎高过袭了爵位的贾珍,应该是贾珍去求见北静王,但第五十三回临近除夕,人回:“北府水王爷送了字联荷包来了”,本来是贾珍求之不得之事,贾珍却推托不在家,避而不见,让贾蓉去接待。这种看似自相矛盾的描述,正是暗示贾珍非凡的地位。
寓言的九十年光阴里,“写假则知真”的荣国府是通部书的中心舞台,荣国府的故事是曹家的“真故事”和作者创造的“假故事”的融合体,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幻中真,真中幻。
在这部宏篇巨制中,荣国府是无可争辩的主角,演绎了曹家的悲欢离合、盛衰兴亡,同时又暗喻皇家风云变幻;宁国府在通部书中是配角,拥有贾敬(雍正)和秦可卿(胤礽)的宁国府,就是史学版的皇家、简约版的皇家,同时配合演绎曹家,更像是一个背景。宁荣二府,各司其职,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
虽然荣国府作为中心舞台,演绎了绝大部分的不肖(秦可卿判词“谩言不肖皆荣出”),主要是“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第二回脂批),或许其中也有艺术再现曹家往事的用意,但真正的目的还是隐喻红楼版皇家——宁国府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
从表面上看,宁国府从贾敬开始就是一脉单传,似乎并不存在“鹡鸰之悲,棠棣之威”,但隐指胤礽的秦可卿是“此书大纲目、大比托、大讽刺处”,也是正统之象征;隐指雍正的贾敬是非正统的象征。
贾敬和秦可卿看起来从未有过交集,其实是“假语存”,其中“真事隐”了历史,这就是脂批所谓的“不写之写”、“不写而写”之处。他们兄弟之间的你争我夺[注2],才是文本中所有“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的“大比托处”,因此,荣国府里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造衅开端实在宁”(秦可卿判词)。
宁国府的家谱,就象行进中的列车车窗,车窗是不变的,但映现在车窗上的风景是流动的、变幻的;族谱中的人物,所隐喻的对象,随着曹雪芹神鬼莫测之笔,也在变动着。似乎从一开篇就完全掌控宁国府的贾珍,至少在秦可卿之死上扮演雍正的角色[注3]。但第六十三回,隐指雍正的贾敬,一夜之间暴亡,作为贾敬唯一的儿子,贾珍隐指谁,不是不言自明吗?
第九回脂批指出:“贬贾珍最重,贬贾蓉次之”,毕竟,虽然雍正给了作者家族致命一击,但作者家族毕竟还有回光返照的机会,但乾隆朝“弘皙逆案”过后,作者家族所遭到的又一次抄家,才是最后的毁灭,而且,作者创作这部“大有问题”的巨著,乾隆就是最大的威胁。
第二回,从冷子兴的囗中,文本第一次出现贾珍,他所得到的评价就极差——“那里肯读书,只一味高乐不了,把宁国府竟翻了过来”。第六十三回,贾敬暴亡,他竟然在“家丧”(其实就是雍正的国丧)期间,继续与两个妻妹调情、淫乐,并在贾蓉撺掇下,让贾琏偷娶妻妹尤二姐,三人组成父子、兄弟、叔侄的聚麀三人组。
凤姐以“国孝家孝两重在身,就把人送了来”和“亲大爷的孝才五七,侄儿娶亲”为由,大闹宁国府,后又用计谋,让尤二姐在无路可退之下,吞生金自逝。凤姐固然凶悍,富有心机,手段毒辣,但也是事出有因,情有可原。
贾珍、贾蓉遭凤姐痛斥的行为,可都是大逆不道的重罪,但他们不但做了,还满不在乎。还是在“家丧”期间,贾珍以日间习射为由,行晚间聚赌之实。可以说,宁国府就是一切罪恶的发端,贾珍、贾蓉就是始作俑者,同样也正应了秦可卿判词所云的“造衅开端实在宁”。
贾家内部的“鹡鸰之悲,棠棣之威”,最终导致贾家一败涂地,而这同时也意味着清朝的终结。文本中的清朝之终结,在作者看来,这一切都应归咎于“鹡鸰之悲,棠棣之威”中的非正统一方(雍正、乾隆)。
而从作者家史来说,非正统掌权之下的皇家象一只巨大的蝴蝶,轻轻扇一扇翅膀,在曹家掀起两场大飓风,让曹家繁华成空,曹家人颠沛流离。因此,呈现在既艺术再现曹家又暗喻皇家的贾家中,就是“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
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后,贾珍哀嚎:“可见这长房内绝灭无人了”,文本借此暗示秦可卿死后,正统已死,相当于宁国府“绝灭无人了”,宁国府进入了非正统时代。薛姨妈入住贾府,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想“拘紧些儿子”,没想到贾家子弟引诱得薛蟠比当日更坏,脂批指出:“虽说为纨绔设鉴,其原意只罪贾宅,故用此等句法写来。”“原意只罪贾宅”,其实是“只罪”隐喻代表非正统之皇家的“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之宁国府。
第六十四回,林黛玉《五美吟》中关于红拂"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其实是作者将李靖和红拂之事合二为一,写于十二正钗之一、出身于宁国府却长住荣国府的贾敬之女、贾珍胞妹——惜春身上。第七十四回矢孤介杜绝宁国府,惜春坚决不要入画,当着尤氏的面,痛骂宁国府,并与宁国府划清界限。
“巨眼美人”惜春看透宁国府的无恶不作的本质和最终结局,其实是作者“借他人酒杯,消自己块垒”,意在暗讽以雍正为首的非正统之皇家恶贯满盈,最终免不了穷途末路。
“具菩萨之心”的作者创作的此书,“不独破愁醒盹,且有大益”(第一回脂批),如以贾瑞和风月宝鉴隐喻处世智慧——“戒邪思妄动”,因此,文本对于强争苦夺持否定态度。“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第六十六回柳湘莲语),就是作者对红楼版皇家宁国府所下的定语。
宁国府的两个石头狮子和宁国府中的猫儿狗儿,作者早有伏笔——宁国府大门前那两个大石狮子,第三回就已经通过初入荣国府过程中的黛玉一双俊眼,以特写镜头展示过,而第五回贾宝玉入梦前,“秦氏便吩咐小丫鬟们,好生在廊檐下看着猫儿狗儿打架”,贾宝玉失声喊着秦氏的乳名从梦中惊醒,“秦氏正在房外嘱咐小丫鬟们好生看着猫儿狗儿打架”。
此中大有深意——暗示象征皇家的宁国府只是看起来正大堂皇,其实内里肮脏不堪,而皇家内部的争权夺利,特别是皇子之间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就如同“猫儿狗儿打架”[注4]。
贾赦在贾家中,似乎很尴尬。他肯定不是宁国府人,虽然是他袭了荣国一脉的爵位,但他的住所却独立于荣国府,夹在宁荣二府之间,他和邢夫人似乎总是对贾母和荣国府怀有某种程度的疏离感。
第四十六回,“尴尬人难免尴尬事,鸳鸯女誓绝鸳鸯偶”,就将“尴尬人”之称呼送给他们夫妻俩。由于鸳鸯姓金,而金在文本中别具意涵,可隐指清;而且,鸳鸯与隐喻正统的宝玉、凤姐很亲近,因此,贾赦和邢夫人争夺金鸳鸯,在“表里皆有喻”的文本中,就大有深意了。
第七十六回,贾母提到贾敬已死两年多了,脂砚斋在此有条看似突兀的批语"不是算贾敬,却是算赦死期也。” 还有一条关于贾赦的脂批,在第三回,“这一句都是写贾赦,妙在全是指东击西、打草惊蛇之笔,若看其写一人即作此一人看,先生便呆了。”以上两条脂批,合起来解读,可以心领神会到贾赦和邢夫人在贾家暗喻的皇家风云里,扮演类似于贾敬(雍正)“假赦真刑寡恩”的残酷角色。贾赦当然是荣国一脉,但在本质上,贾赦更接近于宁国府中的非正统一方。
文本中,荣国府更象是曹家再现,宁国府更象是皇家附体,两者之间有着难以弥合的巨大鸿沟,而夹在宁荣二府中间的贾赦就象是粘合剂一样。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贾琏虽然是贾赦长子,却被称为琏二爷,也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贾珍是珍大爷,贾琏可不就是琏二爷吗?“琏”谐音连,不正是连接之意吗?
风月宝鉴正面,《石头记》也谈佛论道,有点象是“大旨谈情”版的《西游记》;风月宝鉴背面,《红楼梦》中的宁荣二府,实则有三家,三足鼎立起家国天下,更象是金戈铁马、刀剑如梦的《三国演义》。
注1、详见拙文《秦可卿就是废太子胤礽 2 非常贾家,非常宁国府》。
注2、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经天才的艺术加工提炼,呈现在文本中的“甄士隐”的历史里,就是秦可卿(胤礽)和贾敬(雍正)的正统与非正统之争。探究“甄士隐”,就可以窥见惊心动魄的清朝皇家风云。
注3、详见《“行”走红楼》系列拙文3 关于秦可卿葬礼上的人物
注4、第二十四回,“醉金刚轻财尚义侠”,脂批指出:“夹写“醉金刚”一回是书中之大净场,聊醒看官倦眼耳。然亦书中必不可少之文,必不可少之人。今写在市井俗人身上,又加一侠字,则大有深意存焉。”“大有深意”即包括皇家在内的豪盛大族,看起来光鲜亮丽,其实争权夺利,无情至极,而市井俗世却存在着人性的美好。
作者:郭进行,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