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西藏唐卡世家是种怎样的人生体验?
我问:“是在描绘西藏的颜色吗?”
他答:“不,是心的颜色。”
对,是心的颜色。
风物君语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经筒,
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我磕长头拥抱尘埃,
不为朝佛,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每当忆及那辽阔的雪域高原,耳边不经意地回放起仓央嘉措的诗,眼前不自觉地浮现着八廓街上朝圣的信徒。
对,还有那群在岁岁年年里“指语菩提”的人们。他们在线条中寻觅信仰的力量,在布局中隐匿精神的守望。
卡朵·旦增平措(以下简称旦平),一位被粉丝们亲切称为西藏“金城武”的85后唐卡艺术家,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丹巴绕旦之子,西藏勉唐画派第四代传承人。
择一事,终一生
见他第一面时的样子。
初在拉萨师专见到未穿藏装的旦平,头戴黑色棒球帽、身着白t牛仔裤、手拎棕色旅行包,我还以为是被高原热情的阳光晒黑了的汉族人。熟络起来加了微信后,偶尔见他圈里直播画唐卡的视频,开始对这个时尚、帅酷的藏族唐卡世家传承人愈发感兴趣。
回京后我打电话给他:“Hello,西藏‘金城武’,balabalalalala……”他说:“快别这么叫我了,让金城武听见,他会气死的。”
炭笔勾线,旦平朋友圈的视频。
从小在拉萨长大的旦平,家教十分严格。他说:“小时候,父亲的书柜里有很多书,我特别喜欢翻他的各种画册,父亲从不准我出去玩。所以,我平日就去学校上课、周末只能在家练藏文书法、画画。”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的插图和苏绣里的花鸟、风景,曾是旦平童年最亲密的小伙伴儿。这些儿时的临摹之作,后来成为他艺术创新的重要元素。
“记得有一次,我在父亲的画册里看到一幅抽象画,觉得很新奇,就把家里所有的颜料都拿出来,临摹了这张作品。当时对自己的临摹作品很满意,就把画好的画挂在了床头上。父亲看到后很生气地把画撕下来没收了。那时很不理解父亲,长大后才明白,他希望我先练习好扎实的基本功。”旦平回忆。
《大威德金刚》唐卡 丹巴绕旦1980年作
13岁那年,旦平正式拜爸爸为师,此后的生活便是读书、画唐卡。“和爸爸学习,也要拜师吗?”我问。他郑重其事地说:“当然了!所有唐卡画派,都有拜师仪式的。在藏文化中,老师就是上师,他会为你指点人生。”
藏族的拜师仪式很隆重,师徒二人早起要吃象征吉祥的人参果,然后学生向老师献哈达、磕头拜师。
旦平与父亲在布达拉宫考察。
初三毕业旦平到南通去读高中,之后如愿地考上了西藏大学。毕业以后,他进入拉萨师专当了大学老师,并于2013年从父亲手中接管了西藏丹巴绕旦唐卡艺术学校。从那时起,他便在拉萨师专和唐卡培训学校两边跑,高校的课上完了,他就回到家中去教学。
培训学校现有学生90多人,这些孩子大多来自青海、甘肃、四川西藏。学生从拜师学艺到出徒,至少要6年时间,此间,旦平与父亲免费为学生们教学。或许在这对父子心中,这是他们“供养佛陀与众生”的方式。
曾经的旦平也很叛逆,他喜欢尝试新鲜事物,觉得自己精力无限充沛,也曾疯狂迷恋当代艺术。但随着自己日渐成熟,更深刻地明白:“人生能做好一件事已十分不易。”
唐卡,信徒内心可移动的精神佛堂
唐卡,藏文标准正字作“thang-ga”,也写作“thang-ka”“thang-kha”,字面意为“平坦、展开、广阔”,《藏文大辞典》释为“卷轴画,画有图像的布或纸,可用轴卷成一束者”,具体指在纺织品上绘制的有锦缎装裱的宗教绘画。
相传松赞干布在一次神示之后,无意间把鼻血滴落在面前的绢布上,他随手用手指蘸血绘制了一幅白度母像,此为西藏第一幅唐卡。
《胜乐金刚》唐卡 丹巴绕旦1980年作
关于唐卡的起源,学界无一定论。学者们或以为源于印度、或以为源于中原内陆,也有称源自西藏本土的,可确信的是,唐卡是藏人受到临近国家与地区影响形成的具有藏族独特风格的艺术表现形式。
勉唐画派作为西藏唐卡艺术中最重要的流派之一,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世纪,它由勉拉顿珠创建,17-18世纪发展达到鼎盛。勉唐派唐卡创作题材虽与其他画派相近,但其画面构图会更饱满一点,用色更沉重一些。
与那些“高产”的艺术家相比,旦平画唐卡的速度很慢,每年他最多画10幅唐卡。每天画唐卡的时间少则2-3个小时,多则4-5个小时,在画室画到凌晨1点是生活常态。
一个关注灵魂的民族。
“父亲11岁就随祖父学习唐卡,后来又在色拉寺专修绘画理论与佛教知识,但他那一辈,因经历过特殊时期,到80年代再想重拾画笔时,唐卡已接近断绝。” 他说。
改革开放后的拉萨,也就20名唐卡画师,其中最年轻的就是旦平的父亲,以往的唐卡画师,或去世、或改行,“父亲和他的朋友们认为一定要保护、发扬这门艺术,为追溯源头,爸爸和阿旺晋美老师发起了恢复矿物颜料的项目,于是西藏大学便有了‘矿植物唐卡颜料传统工艺加工厂。’”
丹巴绕旦唐卡艺术学校绘制唐卡的学生们。
旦平说:“学习唐卡,训练扎实的基本功最重要。”
学习勾线一般要2年时间,它有很多讲究。每位初学者在画稿时,需按照《造像度量经》的规则,将佛像的尺寸、比例、位置在画面中安排妥当。
《大智渡海》唐卡 旦增平措2014年作
“很多外行说,西藏的唐卡有格子框、比例线,约束了唐卡的创新。这样的人是没有深入学习过唐卡的,这些格子框上的比例线能帮助学生准确地造型。比如对刚学习素描的初学者来说,把握几何形体的高低、大小、黑白关系也尤为重要。”当然,学成出徒、基本功十分扎实的画师,并非每次都要用格子框辅助起稿,但这对初学者来说却很重要。
底板打好,便要覆色。唐卡颜料是从矿物质与植物中提炼出来的,色泽纯正、耐光耐热,具有极佳的色彩寿命。
覆色
开脸为绘制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也是点睛之笔,此工序结束后,唐卡便被赋予了“灵气”。
有人说,一幅唐卡好不好,要看“开脸”,事实上这种说法是极为片面的。“一幅画是整体的,品格高低要从造型、构图、设色等多方面来看,开眼重要,但画面中的其他元素也很重要。”开脸要注意描绘佛的慈悲相,细节的美化,包括五官的分布、眼睛的线条、眼角的染色、嘴角略带微笑的感受……
一幅勉唐派唐卡是这样绘成的
经艺术家本人授权,该组图片截取于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唐卡世家新势力 旦增平措》
他把高级灰带进了唐卡
在谈到创新时,他说:“唐卡本身是传统绘画,如果和西方当代艺术比,它的创作空间一定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以创新。”对旦平而言,借鉴各种风格的绘画,吸收其他画派的经典元素,非常有趣。
与许多朋友聊起唐卡时,他们的印象更多是暗红、金色系,我想这是一种错觉。
旦平喜欢将高级灰带入绘画中,“颜色太强烈会让画面看起来不安、浮躁,我也不喜欢为了追求古朴而将色彩做旧。我喜欢灰调子,它不会很跳、很亮,画面看起来和谐、雅致才舒服。”
你问藏人他们动人的色彩源于何处?他们一定告诉你,蓝天、雪山、湖泊……
构图上,他追求画面的空间感,唐卡画师对主尊与背景关系、虚实关系的把握很重要,“我不追求满密的构图,我觉得画面要有空灵感。有时也会尝试将山水画中的风景融如其中。而怎样去恰当地平衡画面里的诸多元素,这是一个高层次的问题,或许要花费我一生的时间去探索……”他说。
《静相转为忿怒的莲师》唐卡及局部
旦增平措2016年作
所以,一幅唐卡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如造型、动态、位置、大小、构图、设色等,都有无限的创作空间。而不同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必将使他拥有迥然不同的艺术风貌。
旦平最喜欢的艺术家是洛扎旦增罗布。据说这位艺术家,在绘制“医典彩色系列挂图”时,曾亲自去天葬台与医生一同参与解剖尸体,实地绘制人体肌肉骨骼、内脏、脉络等……
对虔敬的唐卡画师而言,绘画是自我修行的过程,亦是他们与“佛陀”对话的过程。他们在心灵中央建立起一个与滚滚红尘背道而建的清洁世界。
严格来讲,许多唐卡画师在绘制一幅唐卡前,会向喇嘛卜择吉祥、焚香祷告,然后一边诵经、一边备料。在唐卡完成之后,会精心装裱,然后开光,请高僧大德为唐卡加持,请得神灵入驻唐卡后,唐卡便可正式使用,供信众修养观修。
我问旦平今生有何理想?
他说:“想必这一生都将与唐卡形影不离,我就努力做好老师和艺术家吧。爸爸说:‘天上的星星很多,但是星星的光芒总比不上月亮或太阳,所以,我不要你做星星,这辈子,你做好一件事就够了。’要听爸爸的话。”
也曾追过世界之巅的繁星。
文 / 婷哥
部分图片由艺术家本人提供
其他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