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时很“老实”的人,在这两种情况下,会变得“疯狂”

俗话说:“人多胆子壮,恃众好逞强。”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老实人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会表现得很“疯狂”。有些人平时不怎么啃声,但上网游戏时跟队友聊天或者跟网友交流时却很健谈。
为什么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景下以及不同的事件中会有明显的区别?一个平时表现得很“老实”内向的人,为何有时候也会表现得很外向,甚至很“疯狂”呢?
其实这些都是“去个性化效应”的表现。
我们很多时候在跟人面对面交流时,会紧张、会找不到话说,甚至有时候还会“怯场”,所以我们以为是我们“性格”的问题,但其实这些都是“去个性化效应”的具体表现。
什么是“去个性化效应”呢?简单来说,就是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时,他不是以一个具体的个性形式存在,而是以群体的成员形式存在。
这时候这个人就是丧失个人的特性,甚至有可能还会失去个人责任感和理性,从而做出一些平时没有的非正常行为来。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或者与群体一起参与从事某项活动时,由于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或者以群体自居,就会使个体的个性融于群体之中,从而失去了个性。
这时候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何有些老实人在热闹的人群中,也会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这个群体,跟着那些“疯狂”的人一起“疯狂”了。
这就是“人多胆子大”的根本原因所在了。
而之所以会出现“去个性化效应”,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而这两个原因也是让“老实人”变得“疯狂”的关键。

“匿名性”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匿名的情况下,并没有任何人认识自己时,就会做出一些平时自己一个人绝不会做的行为。
比如网上很多喜欢骂人的“键盘侠”们,其实本身也是因为“匿名性”给他们带来了这种去个性化的效应。
郭德纲曾经在关闭自己社交平台评论功能时表达过这种现象的问题:“在一个没有后果的环境发泄,说明他是一个懦弱的人。”
而且在之前的采访中郭德纲也曾说过,要是你在网上骂完人之后,别人能找到你家来。相信网上就会很少有人会当“键盘侠”了。
其实这些都是“匿名性”带来的现象。
在匿名的情况下,他们的“个性”会被隐藏起来,因而开始释放自己的天性,任由自己进行一些平时被约束的行为随心所欲“驰骋”。
所以你会发现在没人认识的环境下,那些平时内向老实的人,往往会展现出一些让你感到诧异的反常行为,甚至你会觉得对方有点“疯狂”。
当我们知道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后,那么我们就可以正确对待并利用这种“匿名性”的特点来改变自己不够开朗的习惯。
比如我们可以多跟外向的群体一起参与某项活动,或者参加一些互相不认识的沙龙聚会等,通过利用“匿名性”的特点来让自己变得更加外向开朗。
因为一方面是很多人并不认识自己,甚至之后也不会有任何联系,所以这时候你会更加能放得开。
这样你就能逐渐改变自己懦弱、内向的习惯,从而让自己也变得更加外向开朗。

“责任模糊性”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集体的时候,他就会发现,自己在集体中的行动责任是模糊的。因为集体参加某一行动时,个人的压力感会减少很多,甚至会觉得自己的任何行动都是正确的。
就好比当我们参加某个全员大会时,因为大部分人都在反驳领导的意见,所以自己在跟着一起反驳之时会觉得这件事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然而当领导把你单独叫到办公室,让你对领导的观点提出意见时,往往我们都不会也不敢反驳领导。
这是因为我们在“集体”活动中责任感很模糊,而单独跟领导谈话时,自己的责任感很明确。因此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不同场景下会有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责任模糊性”所带来的去个性化效应。
如果一个人独自面对一些事情的时候,他不会受到太多的干扰,因此就会更加理性地看待整个事件。
尤其是在萌生恶意之时,他们会考虑到自己即将面临的情况,会意识到这样做之后将会接受什么样的惩罚,甚至因此而波及家人等。
此时,人的个性化思考就会让他们变得很理性。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责任感明确”。
所以很多老实人在群体环境的影响下,会表现出外向的情况,就是因为他们责任感模糊化了。再加上自己压抑已久的愤慨在此时可以肆无忌惮地发泄出来,所以会比那些平时就很开朗的人更加疯狂。

结语感悟

我们平时更常见的,其实是“从众心理”。
但其实,“从众心理”是一种驱使我们去参与群体活动的缘由,而“去个性化效应”则是我们身处群体中的一种结果表现。
所以两者虽有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是不同的。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
因此,当我们认识到这种心理活动的原理之后,我们就需要善加利用。
一方面要利用去个性化效应带来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克制其消极性。
同时,如果我们自己是某个集体的管理者,那么我们就更需要充分利用这种效应。
对于一些缺乏主观能动性的人,我们要借助“去个性化效应”来带动他们;而对于一些个性化很强的人,则要借助这种效应来让他们跟着团队节奏来做事。
如此,才能确保整个集体能够井然有序,减少无谓的纷争,提高团队的作战效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