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梳理导图结构,一定少不了这个步骤

在这6要素中,估计最先吓住很多导图零基础小伙伴的,是中心图的绘制。

但其实,在思维导图里,技法要素的掌握是最快速的。只要掌握好联想方法,基本上通过10幅导图的练习,技法水平就可以跃升到新的台阶。

真正能体现思维导图精华水平的,是心法要素:结构和关键词。

而其中,结构的梳理到位,是提炼准确关键词的重要前提。

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谈谈结构梳理的话题。

还是用昨天的竖版图内容举例。

从竖版图走到横版图,到底需要经历什么?

其实只有一点:梳理隐含阶层。

所谓隐含阶层,就是在文字中暗含的各种属性信息。

比如这句话。

武汉是我老家,不过我是在重庆出生的。

这句话有啥隐含阶层?

我稍微“翻译”一下你们就明白了。

我的祖籍是武汉,重庆是我的出生地

这里的“祖籍”、“出生地”都是隐含阶层。

用思维导图的标准呈现,应该是这样。

千万不要画成这样。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一个意识:把线性文字转换成导图时,要有意识地用结构化思维“翻译”一下文字内容,梳理出其中的隐含阶层,才能便于呈现真正的内容结构。

我们每到一个陌生的景点,一定会仔细留意当地的指示牌。了解各个景点、小卖部、卫生间、休息室的具体分布,清楚了各个道路方向,才能保证下一步行动心中有数。

梳理隐含阶层,就相当于是给文字内容竖立详细的指示牌,让首次阅读的读者第一时间就能搞清文字信息的结构布局,快速get到重点内容。

回到前面的例子,我们挨个来分析一下每个部分如何梳理隐含阶层。

这个图里的内容我需要稍微给大家解释一下。

这个部分,呈现的是对热点文章写作主题的分析。

“广泛阅读性',是对热点文章写作主题的要求

“儿童主题”等6个内容,是写作主题的类型

后面的红点表达内容,是确定写作热点文章主题时,要具备的思路

“要求”、“类型”、“思路”,都是这部分内容的隐含阶层。

发现没有,如果没有认真梳理出文字里的隐含阶层,就算是用逻辑图直接展示内容,还是需要请人“翻译”,读者才会明白其中意义。

而梳理出了隐含阶层,所有的展示就一目了然了。

有心的小伙伴应该留意到了,要求分支里,我在“广泛阅读性”前加上了“具备”这个动词,让它形成了动宾短语。

这样的表,同样也是“翻译”后的成果:更有书面语的正式感。

来看下一部分。

这部分对标题的要求比较简单,所以结构也比较清晰,基本上原文重现就可以了。

这里需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词性的一致。

如果第一个分支是名词,与其并列的分支都是名词;

如果第一个分支是动词,与其并列的分支都是动词。

比如,原图文字的“潜意识需求”分支应接动词,所以在“利益”、‘seyu”“等名词前加上了动词表达。

同样的,“吸睛元素”分支应接名词,所以把“蹭热点”改为“热点事件”、“悬念”改为“悬念感”,与其它名词保持一致。

词性一致,是结构同阶层同属性呈现的基本要求。

接着看下一趴。

这部分的内容也很简单,后面的内容也基本上可以照搬。

但需要注意的是“有料—干货”、“有趣—愉悦”这两个组合的逻辑关系。

“干货”,是“有料”的内容

“愉悦”,是“有趣”的效果

最后两个部分我们合在一起说。

“做对了什么”,这句话需要翻译成“效果”,再在这五个特性前加上“具备”这个动词,意义就比较完整。

“好文章的本质”,这句话本身就体现了阶层。需要梳理隐含阶层的是后一句话。

角度:专业

独特

结果:解读 表面现象

怎么样,通过这样抽丝剥茧的分析,是不是让你对思维导图结构化呈现找到了一点思路呢?

如果你对思维导图结构化呈现有兴趣,可以关注周记导图头条号,未来会持续更新思维导图教学干货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