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口占比全国第一,同时接壤两大一线城市,这座城市实力究竟多强?

山川网:提到广东,人们首先想到的,永远都是两座超级城市广州和深圳。再往外延伸,就是与珠三角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的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

那么身为中国最顶级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中有实力的城市,难道仅有以上几座么?显然不是,只不过是在群星璀璨的区域内,有些城市的光辉被遮挡了一些而已。

珠江东岸的东莞,就是这样一座实力极其雄厚的城市。东莞是全国5个不设区的地级市之一,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一 、新一线城市之一。作为为“广东四小虎”之首,东莞长期以来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是“世界工厂”。

东莞的外来人口比例到底有多高?

作为广东乃至中国的制造业代表城市,2010年是东莞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双节点年份。和全国GDP在2010年最后一次实现两位数增长一样(10.6%),东莞的经济发展也在2010年全面转折。

2006~2018年东莞市GDP增速变化趋势图

2009年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当年度GDP直接从14%跌落至5.3%,工厂倒闭潮席卷整个东莞。对于其他城市而言,经济转型升级是“挤水分”,可以慢慢来;但对于东莞而言经济转型升级是背水一战,非生即死。

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常住人口的波动。

1990~2017年东莞市常住人口变化趋势图

从2014年到2018年,东莞的常住人口数据变化不可为不“惊心动魄”:2014年834.31万、2015年825.41万、2016年826.14万、2017年834.25万、2018年839.22万。从中可以看出在2015年出现一次“下探”之后,形成一个“V”型反转的形态,一直到去年达到839.22万的城市历史人口峰值。

对比珠三角城市,目前东莞人口数量仅次于广州、深圳,位列地级市第一。而放眼全国,东莞也与南京(常住人口为843.62万人)、宁波(常住人口为820.2万人)等城市相当。

2017年末,东莞市全社会从业人员660.39万人,与1978年的54.97万人相比,增加605.4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52万人,年均增长6.58%。其中,城镇在岗职工由1978年的8.20万人增加至2017年的237.16万人,年均增长9.0%。2017年东莞市城镇在岗职工占全省的12.5%,紧随深圳、广州之后,全省排名第三。

我们不妨再把时间维度拉得更大一些,看看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迅速发展:东莞市1982年常住人口只有115.30万人,2017年增长至834.25万人,35年间增加了719.0万人,年均增长高达6.0%。2017年,东莞常住人口已达834万人,其中户籍人口211万人,占比仅25%。

城市外来人口体量排行榜中,东莞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三座一线城市位居全国第四,比第五位的广州外来人口体量还高出了一百余万。

2017年中国城市外来人口数量20强排行榜

城市外来人口占比排行榜中,东莞高居第一。外来人口占比常住人口超过75%,也就意味着在东莞每4个常住人口中,就有3个是外来人口,仅有1个是本地户籍人口。

2017年中国城市外来人口占比20强排行榜

这样的数据无疑是令人惊叹的,要知道向来以外来人口众多全国闻名的四大一线城市,深圳为67.71%,上海为40.08%,广州为38.01%,北京为37.28%。其中仅有深圳的占比能够于东莞相近,其余三城占比几乎仅有东莞的一半。

在2018年2月份广东省政府推出的《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中,东莞、佛山二市被定义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规模等级500-1000万之间),仅次于广州、深圳两个超大城市(城市规模等级≥1000万)。

广东全省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而在长期与珠三角对标的长三角地区,2016年5月份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对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进行了划分。

在这一文件中,长三角地区的特大城市仅南京一城,其余热门经济强市如杭州、合肥、苏州均被列入“Ⅰ类大城市”之列。所以部分网友在比较长三角和珠三角两大城市群中,发表了佛山、东莞城市规模等级还要高过杭州、苏州的感慨。

长三角城市群各城市规模等级

事实上,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两份文件使用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是不同的。广东省这份划分标准为“城市人口”,而长三角城市群这份划分标准则为“城区人口”,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关于这点,我们在先前的一些推文中也进行过相关的介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广东省在设置最新的区域城市人口规模等级标准时,没有采用最新的“城区人口”体量划分法,还是采用了相对传统的“城市人口”体量划分法呢?这一点,就要说广东省内,部分地级市特殊的城市区划格局了。

东莞为什么不设置行政区?

要想区分城区人口和郊区人口,首先需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城市需要设置行政区。如果在城市的行政区划中原本就没有“区”一级的区划,那么自然也就无法判断城区人口和非城区人口的体量。

众所周知,中国绝大多数地级市,都是下设行政区进行区划与管理的。但是也有极个别城市比较例外,虽然是地级级别,但却不设置市辖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法律文献中,直辖市以外的市被分为了“设区的市”与“不设区的市”,其中不设区的市包括民间俗称的县级市和直筒子市(即没有设区的地级市)。

1982年宪法颁布后,曾经出现的直筒子市有:

湖北沙市,1983年升格为地级市,1994年与荆州地区合并为荆沙市(1996年改称荆州市)后始设区。

湖北鄂州市,1983年升格为地级市,1984年始设区。

广西北海市,1983年升格为地级市,1984年始设区。

广东深圳市,1990年始设区(此前为办事处,非正式区建制)。

广东珠海市,1984年始设区(另辖斗门县)。

广东韶关市,1984年始设区(另辖曲江县)。

海南海口市,1986年升格为地级市,1990年始设区。

云南东川市,20世纪50年代升格为地级市,1998年撤消改设昆明市东川区。

海南三亚市,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2014年始设区。

山东日照市,1989年6月升格为地级市。1992年12月,设区带县。

而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绝大多数的不设区地级市陆续推出了这一阵营。截至最新,中国的“直筒子市”仅剩下5个,分别是:广东省东莞市和中山市,海南省的三沙市和儋州市、甘肃省的嘉峪关市,直接下辖乡、镇、街道。

而东莞之所以不设市,还在东莞设市前的行政沿革:1985年01月,东莞县经国务院批准列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同年09月撤消东莞县,建立(县级)东莞市。

1988年01月,升格为地级市,7月东莞市莞城区人民政府筹备组成立,作为正县级单位(东莞成立地级市之后计划成立的第一个区,后被广州当局反对,设区计划夭折),管辖城内区街道办事处、城外区街道办事处、附城区街道办事处、篁村区街道办事处和万江区街道办事处5个科级街道办事处。

全国一共仅有的5个不设区地级市,广东省即占了两个(东莞、中山),所以在设置省份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时,自然没有办法采用和长三角城市群一样的“城区人口”分级法。

而没有设辖区的东莞,又是如何进行区划设定和管理的呢?我们还是以东莞为例。

根据最新的东莞市行政区划显示,2018年东莞共辖下32个街镇。其中包括4个街道(莞城街道、南城街道、东城街道、万江街道);28个镇(石龙镇、石排镇、茶山镇、企石镇、桥头镇、东坑镇、横沥镇、常平镇,虎门镇、长安镇、沙田镇、厚街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黄江镇,樟木头镇、谢岗镇、塘厦镇、清溪镇、凤岗镇,麻涌镇、中堂镇、高埗镇、石碣镇、望牛墩镇、洪梅镇、道滘镇)。

一般而言,普通地级市的下辖行政区不超过10个,即使是北京、上海这样的超级城市,各自的下辖行政区数量也不过也均为16个。东莞虽然不设区,但是住过直接管辖32个下级行政单位,也略显过多。

所以,东莞的32个镇街级行政区,是被进一步划分入6个片区的。这6个片区,从某种意义上,就和普通地级市下辖的行政区有些相近了。它们分别是——

城区片区:莞城街道、东城街道、南城街道、万江街道、石碣镇、高埗镇;

水乡新城片区:麻涌镇、洪梅镇、中堂镇、望牛墩镇、道滘镇;

滨海片区:虎门镇、长安镇、厚街镇、沙田镇、东莞港开发区(滨海湾新区);

松山湖片区:石龙镇、石排镇、茶山镇、寮步镇、大岭山镇、大朗镇、松山湖高新区(生态园开发区);

东部产业园片区:常平镇、黄江镇、企石镇、桥头镇、横沥镇、谢岗镇、东部工业园(银瓶新区);

东南临深片区:塘厦镇、清溪镇、樟木头镇、凤岗镇。

东莞的地理位置到底有多优越?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相关介绍,想必大家已经在之前已经有过了不少的了解。所以今天我们一笔带过,我们来在以上大的城市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的都市圈。在珠三角城市群中,进一步分为广佛肇都市圈、深莞惠都市圈和珠中江都市圈。机会难得,我们今天不妨都做下简要介绍。

广佛肇(都市圈)一体化由广佛同城的概念发展而来,包括广州市、佛山市、肇庆市。国土面积约为26232.1平方公里,2018年末人口总数达2400万人。在分工定位上,广州定位为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佛山定位为发挥产业优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肇庆定位为发挥资源优势,增强发展动力。

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即深圳、东莞、惠州三市在2009年先后三次召开三市党政主要领导联席会议上所提出的再次携手密切协作的提议。涉及到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方面。2014年汕尾、河源先后加入深莞惠经济圈。

珠中江经济圈是指由珠海、中山、江门三市地处珠江口西岸的地区,珠中江经济圈南连澳门,北接广佛都市区,东通(港珠澳大桥)香港,西承粤西地区,扼西江黄金航道出海口,是广东省的重要门户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一极。

东莞的区位优势有多优越?

首先是无论是早期的珠三角城市群,还是后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始终都是核心成员。作为中国顶级(全球性)城市群的核心成员,东莞在天时上毋庸置疑十分出众。

其次是即使是在城市聚合程度本身就十分突出的粤港澳大湾区中,东莞的位置依旧出类拔萃,一方面直接濒临珠江交通极其便利,另一方面位于大湾区中经济实力更强的东岸。

最后是即使是在大湾区的东岸,东莞的优势还是极为出众,左连广州、佛山,右连深圳、香港,这是四座城市毫无疑问是整个大湾区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四城,而东莞正好处于这个黄金通道的中心位置。

东莞的发展前景到底有多广阔?

我们先不看东莞的前景,只看看东莞现在的实力。GDP数据、人口数据在先前的推送中大家都已经有所了解,我们不妨换个维度,看看东莞作为一个普通地级市的造福能力究竟如何。

在去年发布的《2018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制造业大市东莞在富豪创造能力上表现出色,是大中华区富豪居住地(数量)排第十六位的城市。

如果说之于我个人最为期待的,还是要说未来大湾区城市轨道“大连通”时代,东莞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放大。

目前,东莞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还只有1条,即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该线覆盖7个镇区,运营里程37.8千米,共设车站15座,采用地铁系统。

而据2017年8月东莞轨道交通官网信息显示,东莞轨道交通在建线路共有3段,包括1号线一期工程、2号线三期工程和3号线一期工程,全长126.9千米。到2020年,东莞轨道交通将形成6条运营线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307.8千米,共设置车站84座,其中城市轨道间换乘枢纽车站8座,途经32个镇区。

上面这份东莞城市对到交通规划图自然是仅供参考,因为目前网络上关于东莞相关轨道交通规划及建设的相关素材普遍更新度不是很好。

让大家从这张素材图片中参考的是什么呢?是东莞的连接性。虽然网络上关于东莞城市轨道交通的素材统一性稍差,但是无论哪一版本,基本上有一点都是共同的,就是左连广州,右连深圳。而广州与佛山,深圳与香港,则早已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的连接,未来需要做的更多是进一步丰富线路和方便换乘。

而一旦实现了佛山、广州、东莞、深圳、香港的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这也就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最强明星城市阵营的彻底连通。而按照时间推算,等到城市轨道网建成的时候,基本上五市已经是3座超一线城市+2座新一线城市的超强经济体。

而目前如果你打开地图软件,看到的关于东莞城市轨道交通最有趣的现象,莫过于在东莞下辖濒临珠江入海口的虎门镇这个地方。这里不仅仅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发生地,同时也是另外一个个城市轨道交通神奇景象的所在地。

围绕着虎门镇镇中心并不太大的面积周围,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广州地铁4号线、深圳地铁11号线三线相望,两两之间的间距仅有十几二十公里。这对于三座经济强市而言,实在是“一步之遥”。

当然,上图中深莞之间的交界地带,必然是要通过城市轨道进行打通的,这是已经写在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中的事情。而隔珠江相望的广州南沙,是否会成为广莞之间轨道交通的连接处,暂时还并不确定。因为在东莞轨道交通2号线最北端的东莞站,距离广州增城区边界最近处还不足4公里。

但毋庸置疑的是,无论广州、深圳与东莞之间通过怎样的线路走向进行连接打通,未来东莞的发展前景都是不可限量的。

而相比未来,当下的东莞身上更值得中国诸多城市学习的,恐怕还是如何在遭遇经济危机,GDP增速爆降,常住人口下滑的全面危局之后,临危不乱,转型攻坚,最终区域经济不仅触底反弹,产业结构还得到大幅优化提升的经验。

按照第一财经的报道:过去10年,东莞的ODM(原始设计制造)+OBM(自有品牌生产)产品出口比重从2009年的40.8%提升至75.3%;内销额从2009年的1541亿元提升至3500多亿元,翻了一倍以上。而曾经东莞经济依赖起步的OEM(贴牌生产)企业,正在加速被淘汰升级。

东莞的硬实力之强,还体现在国家级高新企业数量上。截至2018年最新,东莞市高新企业数量已经达到5798家之多。这一数据,在国内已经仅次于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排名第五位。领先苏州、杭州、天津、武汉、成都、南京等一系列新一线城市佼佼者。而这一数据,东莞正在快速上升之中。

东莞还是曾经的“世界工厂”,只不过东莞正在一点点揭下“中国代工”的标签,贴上了“中国制造”的新标。不经风雨,哪见彩虹。东莞如此,中国所有城市亦如此。

国内盲目对标特区深圳,却不顾自身基础、资源、现状与深圳的大不相同的城市众多。而能够好好学习、研究、参考东莞脚踏实地发展之路的城市却没有几个。实在是惊人感到难过和遗憾。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