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了凡四训》31:施舍有德,无分别施舍是大德
【原文】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
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zangying)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译文:福建省莆田县的林家,上辈中有一位老太太喜欢做善事,时常用米粉做粉团施舍,只要有人向她索取,她就立刻给,脸上没有表现出一点厌烦的样子。有一位有了仙术的道士,每天早晨向她讨要六、七个米粉团。老太太每天都给他,连续三年如一日,便晓得她做善事的诚心。就向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米粉团,用什么报答你呢?你家后面有一块地,死后葬在这块地上,将来当官的子孙后代,就会有一升麻子的数那么多。”
老太太去世后,她儿子依照指示将老太太安葬。林家的第一代子孙中就有九人及第。后来世世代代,做官的人非常多。因此,福建就有这么一种传说:“无林不开榜”。表示林家次次都中有功名。
理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里说的善,是“施舍”之功。
这段故事里有几个要点。一是林家老母施舍之心, 是真正的诚,就是能够平等的对待所有要取要粉团的人,自己心里没有任何分别心。在我们一般人施舍时,往往会在自己心里生出一些自己的主观认知和判断。比如:面色红润的人与面色如菜的人,我们会主观认为面色如菜的人是穷人,心里想着会多给这个人一些。如果有人要求的多了,我们心里会生出一个“此人贪心”的主观判断,等等。如同这个道人,每天取要六七个团子,数量比较大,一般情况下,会产生一些别的想法。前面的章节中说过,这些别的想法就是“妄”。但这位林家老母从来没有分别心,平等对待,谁来要就给谁,要多少就给多少。这就是这个故事里,道人知晓的林家老母的“诚”。事实上,如林家老母这种施舍,是属于针对不特定对象的施舍,所以,给张三、或者李四等,都是一样的;给一个团子或者给五六个团子,也是一样的。来的早与来得晚,都是不同的机缘形成的。要的多与要的少,与人的饭量大小有关。
要点二,就是文章中的“一仙化为道人”的记载。这个如果理解方向不对,会走向迷信。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道人修道到了很高的水平,可以预知,可以察人,可以晓事。
要点三,道人有仙术,知道林家老母是诚心施舍,何以还要考验三年?一者有“日久见人心”之说,正是三年之久,才知其施舍心是真。二者,这个道人每天求取六七个米饭团子,在常人看来,是近乎无赖式的乞讨。但林家老母仍然不加分别的给予施舍。这是一种反证,反而证明了这位林家老母的“诚”是真。这种反证是最有说服力的。比如朝鲜战争时,在决策我们是否出兵的时候,正是因为决策是艰难的,证明了美国军队的实力是强大的。而正是在朝鲜战场上打败了强大的美国军队,从而反证了中国军队的更加强大。这个无赖式的道人正是通过三年的试验,让天地有知。由此我们得出经验。越是当我们面对各种不公平、不顺利、波折、磨难等等的时候,我们越是平静自己的内心。因为这正是反证我们强大的时候。
【原文】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译文:冯琢庵官至太史,他的父亲在县学里做秀才时,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清早,在路上碰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用手摸摸,快要冻死了。冯老先生马上就把自己穿的皮袍,脱下来替他穿上;并且还扶他到家里,把他救醒。冯老先生救人后就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位天神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是完全出自至诚的心,我要派韩琦投生到你家,做你的儿子。”后来生了个儿子琢庵,就命名叫作冯琦。
理解:韩琦:是宋朝宋仁宗、宋神宗两朝名臣,官到宰相,文武全才。
梦中有神人托梦。这种情况是有的。这是天地感应的一种现象。
这个故事说明的是“救人于危难”带来的回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说明救人生命的功德之大。这个例子不需要多说。但在故事中有一个现象需要关注。韩琦是宋朝人物,让其投生于明朝的冯家,这是生命轮回的事情。如何理解轮回?
有一次毛主席问一位大师一个问题:“如何让人们相信有轮回?”
大师说:“你相信有明天吗?”
主席说:“相信。”
大师又说:“你见到过明天吗?”
主席说:“我明白了。”
今天是昨天的轮回,明天是今天的轮回,一年四季不断轮回。那么,生命又是如何轮回呢?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