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敕勒歌》赏析

一君木子

敕勒歌

南北朝 无名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评析

这是一首小学生必背古诗。

此诗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注释

敕勒(chìlè):又名铁勒,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敕勒川:敕勒族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北魏时期把今河套平原至土默川一带称为敕勒川。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西走向,海拔1 500—2,000米。是黄河流域与内流区的分水岭之一。

穹庐(qióng):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笼盖:笼罩、覆盖;超越、胜过之意。

四野(旧读yǎ):草原的四面八方。

苍苍:青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xiàn):同‘现’,显露。

韵译

敕勒族生活的大平川在阴山脚下

牧民居住的毡四面与大地相连,

蓝天下草原翻滚波澜苍苍茫茫

风吹草低处时隐时现群群的牛羊。

赏析

这首民歌,勾勒出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    “敕勒川,阴山下”,诗歌一开头就以高亢的音调,吟咏出北方的自然特点,无遮无拦,高远辽阔。这简洁的六个字,格调雄阔宏放,透显出敕勒民族雄强有力的性格。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承上面的背景而来,极言画面之壮阔,天野之恢宏。同时,抓住了这一民族生活的最典型的特征,歌者以如椽之笔勾画了一幅北国风貌图。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天’、‘野’两句承上,且描绘笔法上略有叠沓,蕴涵着咏叹抒情的情调。作者运用叠词的形式,极力突出天空之苍阔、辽远,原野之碧绿、无垠。这两句显现出游牧民族博大的胸襟、豪放的性格。“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最后一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描绘出一幅殷实富足、其乐融融的景象。    这首歌具有鲜明的游牧民族的色彩,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质直朴素、意韵真淳。语言无晦涩难懂之句,浅近明快、酣畅淋漓地抒写了游牧民族骁勇善战、彪悍豪迈的情怀。

辑评

元好问: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    胡应麟:此歌成于信口,正在不能文者以无意发之,所以浑朴苍莽,使当时文士为之,便欲雕缋满眼。    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语言浑朴自然,气象苍莽辽阔,如同画家大笔挥洒,顷刻之间,便在笔底出现一幅粗线条的塞外风情画。

注:本人在编篇过程中参考了网络未著名文章,如有侵权,及时联系,急速纠正。网址:http//www.lijunyi192036.360doc.com有语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