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香消寒:暖香一炷,满堂如春

枯叶寒梢夜夜声,围炉小阁喜初成。

护风帘密香烟润,弄日窗低书卷明。

冬月,古人会在厅堂中用纸屏搭建暖阁,用以御寒过冬。暖阁用四扇纸屏,临窗搭建,三扇相围,一扇作顶,垂草帘作为障蔽。

构建暖阁纸屏除了能聚暖气,对香味也有较强的吸附能力,于暖阁中焚香,可令香味留贮时间长久,宋诩《竹屿山房杂部》“焚香法”就提到构建香室要以绵纸糊墙:

创小规模室阁,设低几焚之,则烟穗上升,遍化室壁间。不涂粉垩,糊覆以白厚绵纸,收引香味,不得解散。

封闭的环境,加上绵纸吸附香味的能力,让“纸阁”成为冬日最理想的香室。文人诗词中常提及“暖阁宜焚香”,周紫芝《纸阁初成》诗曰:

小阁春温借隙光,风帘不挂最宜香。

窗前睡鸭吹云缕,聊与幽人度日长。

暖阁之中,好友促膝而谈,赏山林雪景,煮茗品香,实为冬日一乐。吕渊《雪屋焚香》:“吟窝新结小崆峒,静爇名香趣不穷。”雪天围炉焚什么香呢?明代《晦斋香谱》有记载:

北苑名芳香,按,北方黑气主冬季,宜用炉赏雪焚之,有幽兰之馨。枫香二钱半、玄参二钱、檀香二钱、乳香一两五钱,右为末,炼蜜和剂,加柳炭末以黑为度,脱出焚之。

北苑名芳香为香中之清幽温润者,焚烧有幽兰之气味。符合雪天美感的熏香,还有“雪中春信”、“雪中春泛”与各种梅花香。陈敬《陈氏香谱》“雪中春信”:

檀香半两、栈香一两二钱、丁香皮一两二钱、樟脑一两二钱、麝香一钱、杉木炭二两,右为末,炼蜜和匀,焚、窨如常法。

雪中春信也属梅花香系统,是模拟雪中梅花的香味的熏香。梅花为花信风之始,最先于寒冬开放,焚爇一炉清新飘逸的梅花,让人有春天将至的嗅觉感受,许景衡《焚香蓝帐中酷似梅花》诗曰:“谁知斗帐回残梦,却有炉烟作早春”。

焚香除了能为空间增添清雅气氛,还能祛除湿气,驱寒生暖。陈元靓《岁时广记》“炷暖香”条载:“宝云溪有僧舍,盛冬若客至,不燃薪火,暖香一炷,满堂如春”。

能驱寒生暖的熏香,多使用温中助阳、可利散寒的香料调配,晚明文人董若雨有自创的辟寒香方——暖玉,董若雨《众香变》:

以桂枝、荔枝壳、元参、零陵、白檀、丁香、枣膏、蜜汁,互而为辟寒之香,名曰暖玉。

古人很早就将焚香与取暖相结合。白居易《江南喜逢萧九彻》诗中就提到过暖手香囊:“拂胸轻粉絮,暖手小香囊。”这里的香囊非丝织物缝制,而是金属材质的球形香囊。

这种球形可暖手的香囊,分内外三层。最外层为镂空的球形,上下半球以子母扣链接。中层有两个同心圆环,以活轴连接外壁和内层的焚香盂。燃香时,香炭燃烧生热,金属传热可作暖手之用。

类似有暖手功能的,还有明清时期流行的手炉。手炉由炉体、炉盖、提梁组成,多为铜制,可笼之于袖,也被称作“袖炉”。暖烘烘的手炉既能暖手疏血,又能熏香衣袖,是古人怡然御冬,遣兴消寒的雅器。

文震亨《长物志》“熏衣炙手,袖炉最不可少。”当时日本的漆质的鼓形小香炉,轻巧精制,颇受文人所喜。高濂《遵生八笺》“袖炉”条:

焚香携炉,当制有盖透香,如倭人所制镂空罩盖漆鼓熏炉,似便清斋焚香,炙手熏衣,作烹茶对客常谈之具。

好友来访,置炉招客,暖手的同时亦有缕缕芳香,让人倍感愜意。屈大均《春闺曲》: “香薰长在手,不必辟寒犀。”诗中能驱除寒气,让“香薰长在手”的炉具应该就是轻巧的手炉。

手炉烧炭取暖,所用炭饼相当讲究。以无烟、燃烧时间长“一饼焚烧终日”为佳。这样的炭饼通常是以木炭碎后加入枣泥、黄丹、定粉、红花等捣和为饼块状,明代邝璠《便民图纂》“作香饼”条载:

用坚硬木炭三斤杵细,黄丹、定粉、针砂、牙硝各半两,入炭末。烂煮枣一升,去皮核,共拌匀作饼子,若枣肉少,以煮枣汁和之,一饼可烧一日。

讲究的人家制炭饼,还会加入丁香、檀香、沉香等香料,将炭制成花卉及动物等各种形状,这样只烧炭就能有怡人的芳香。方浚颐《梦园丛说》:

每当毡帘窣地,兽炭炽炉,暖室如春,浓香四溢,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

清代富贵人家的消寒会中,让室内“暖室如春,浓香四溢”的兽炭,就是加入香料制作的香炭。

高濂《遵生八笺》中说冬月“君子当静养以顺阳生”此时节万物萧肃,正宜用香驱寒助暖,安和情志。文徵明《岁暮雪晴山斋》诗言:“拥寒不出户,焚香娱燕清”。冬日炷暖香,是清雅之事,也是安养之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