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的老套筒到底什么神枪:双层枪管,从清朝末年用到朝鲜战争
无论是在清末的辛亥革命,还是民国的北伐、抗战,甚至建国后的朝鲜战争中,我们都可以在照片、录像等媒介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汉阳造”,这款大栓在近现代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步枪型号之一,并且作为制式武器在军中服役超过60余年,是中国上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一款轻武器。那么你知道这款武器的来由吗?它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还是仿造的亦或者是其他方式获取的呢?
“汉阳造”其实并不是我们仿制或者自主研制的,而是购买的授权生产版本,这款枪的原型是德国的1888式“委员会”式步枪,又被称作Gew 88,步枪弹采用新式七九圆头弹,并且使用了无烟发射原理,在枪身下方由5发式外露弹夹进行装填。
原本德国军方对1888式步枪满怀期待,并且有意将其采纳做为制式步枪,但是随着Gew 88在德军军中服役没多久,其生产质量问题和设计缺陷就被暴露了出来,很快德国军方就放弃了Gew 88,采用了Gew 98,也就是我们熟知的98K雏形。
上图为老式的汉阳式步枪,下图为迁往重庆第二一厂生产的新款“汉阳造”(改称七九式步枪)
德国军方自己不对1888式感冒,在欧洲主要国家也是如此,所以当Gew 88在欧洲大陆卖不动后,德国商人开始想办法处理掉这款“鸡肋枪”,除了非洲和土耳其外,他们的主要目标其实是中国。
当时清政府上下对德国货极其迷信,大炮必选克虏伯,轻武器也是非毛瑟不用,所以德国商人谎称1888式步枪是毛瑟公司最新型号,在外型上1888式步枪很像毛瑟1871式步枪,所以事实上当时的清政府对德国商人的话深信不疑,随即花重金购买了1888式步枪的生产资料全部买了下来。于是从1896年开始,由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汉阳建立的湖北枪炮厂开始生产所谓的“毛瑟步枪”,定名为“八八式”,由于八八式步枪外装有套筒,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老套筒”的外号来源。
但是老套筒其实是这款步枪设计上极其失败的一笔,套筒设计的愿意本是为了防止枪托和护木因为受热膨胀或者外力弯曲使得枪管变形从而丧失准确性,也能使得士兵不会因为枪管弯曲而受到炸膛的风险。但是理论和实际往往相差甚多,当该枪在恶劣环境中时,外界环境的泥水和沙石经常会顺着套筒渗入缝隙中,并且除了拆卸枪械外,根本无法清除,长久以往会增加枪神腐蚀和生锈磨损的风险所以相应的在中国战场上,由于生产枪支的条件恶劣,经常套管是直接被焊接在枪管上的,已经丧失了套管原应有的效用。
另外,八八式步枪由于采用了新式无烟火药技术,膛压相比于其他步枪明显偏大,而锻造质量不高的钢材往往无法承受高膛压,发生炸膛几乎是家常便饭的事,中国战场上的士兵也经常因为此苦不堪言。
即使统计资料匮乏,无法统计“汉阳造”的实际制造数量,但是仍然可以通过枪身上雕刻的序列号来估算,汉阳八八式步枪的总产量预计在110万支到120万支之间。
武汉的“中华第一枪”雕塑
“汉阳造”的退役晚的超出你想象,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汉阳造”仍然经常能出现在志愿军的手上,例如彭老总的警卫员居然也背着“老套筒”。随着苏联援华武器的到来并且大量仿制,53式步骑枪(仿制苏联莫辛纳甘步枪),五六半(仿制苏联的SKS半自动步枪)等现代步枪才开始逐渐取代“汉阳造”的地位,“汉阳造”也开始转为民兵使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款步枪才被完全淘汰。
“汉阳造”虽然是德国瞧不上的残次品,但是对于缺枪少弹的近代中国来说,早到“大辫子”的清军,晚到共和国士兵都用过“汉阳造”,拥有完全生产技术的1888式步枪,绝对堪称“中华第一枪”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