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预测鱼类可能浮头的方法及其解救措施
专注水产,深耕养鱼第一线,交流实用养鱼信息!重庆永川刘文俊欢迎您的光临!
专注水产适用技术,奉献实用养鱼信息!
鱼类浮头,其实就是水中缺氧引起的,它是可以预知的,特别是很有养殖经验的人,完全可以预先感知的,方法如下:
一、根据天气情况进行预测
1、夏秋季节,白天晴天,夜间突然降温,且降温幅度较大,也会导致池塘上下水层迅速对流,从而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2、夏季的高温晴天,如果在傍晚时候突然下雷阵雨,则夜间鱼类有可能会浮头。因为雨水使池塘的表层水温迅速下降,这会引起池塘上下水层迅速对流,上层溶氧高的水对流到下层,很快会被底层的有机物分解消耗掉,导致池水整体溶氧水平急剧下降,从而引起鱼类浮头。
3、夏秋季节,久晴无雨,池水温度高,养殖户自然是大量投饵,一旦天气转阴或下雨,气温下降快,也会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4、连续的阴雨天气,光照条件差,气压低、风力小,水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导致水中溶氧水平低,从而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二、根据鱼类的吃食情况进行预测
1、主养草鱼投喂青饲料为主的,可以观察草鱼吃草的情况,正常情况下是看不到鱼的,只看到水面的草在翻动,草叶不停的往下沉。如果发现草鱼拖着草在池中缓慢游动,看似在吃草而实际又吃不下的情况,说明池水中的溶氧已经不足,夜间鱼类可能要浮头。
2、当打开投饵机喂食时,如果鱼类抢食不激烈,或者没有鱼类上浮抢食,而又没有发现鱼类生病,说明此时水中溶氧条件差,夜间鱼类可能要浮头。
3、不使用投饵机喂食的养殖户要每天检查食场,当发现食场中的饲料在平时预定的时间内没有吃完,并且当天又没有增加饲料的投喂量,鱼类也没有生病,说明此时水中溶氧条件偏差,夜间鱼类可能要浮头。
三、根据季节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
1、在每年的7、8月份是夏、秋时节的季节转换期间,由于气候变化幅度较大,一旦遇到雷阵雨天气或者气温下降幅度较大的时候也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2、在夏季的梅雨季节,由于光照少导致浮游植物的造氧少,而水温高、气压低,这些极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3、每年的4、5月份也是春、夏时节的季节转换期间,气温回升较快,池塘水温也逐渐升高,水质开始转肥,还有些养殖户开始给池塘进行施肥,这样导致池水中的耗氧因子就开始增多,耗氧量也开始增大,而此时的鱼类刚刚经过一个漫长的越冬期,其体质相对较弱,一旦天气稍有变化,就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四、根据池塘的水色进行预测
当池水较肥,透明度小、水色浓,或者大量浮游植物繁殖在水面形成蓝、绿、褐色的云彩状或丝状条纹(俗称“水华”)时。如遇天气突然变化,容易造成大量浮游植物死亡,耗氧量大增,这样容易引起鱼类浮头。
只要能提前预测出鱼类浮头的可能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完全可以避免浮头发生的,当然也就更不可能发生泛池事故了。当鱼类缺氧浮头甚至翻塘死鱼时,多采取开启增氧机和加水的急救方法,但要注意的是,加水或开动增氧机,一般要等到日出后才能停止,否则,可能还会反弹。
五、防止鱼类缺氧浮头的办法
1、发现池塘水色过浓,应及时注入新水,提高透明度,改善水质调节,增加溶氧量。
2、遇上连绵阴雨天气,应经常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溶氧。
3、在夏季,气象预报傍晚有阵雨时,应尽可能在中午开动增氧机,增加水中的溶氧。
4、估计鱼类可能浮头时,应停止施肥,并根据具体情况控制减少投喂量:天气正常时,可适当缩短鱼类的摄食时间,使鱼在下午吃完饲料,不吃夜食;天气不正常,估计可能发生浮头,应停止或者少投饲料,已投的草料也可捞起。
六、发生浮头时应及时地采取增氧急救措施
1、加注新水:
紧急加水,既增加溶氧又改良水质调节,还能加深池水增大鱼类的活动范围。最好是加注附近河流或水库的清新水,无来水水源时也可以用邻近水质较好的塘水加入。加注的新水应该平水面冲出,形成一股较长的水流,使鱼群聚集在这股溶氧量较高的水流处,避免泛池继续死鱼。
万般无奈之际可采用抽用本塘水的办法,抽取原塘水尽量朝高又落下冲水,让水泵的出水口高出池水面1米以上,再喷水入塘,也可以起到增氧的急救作用。
2、开动增氧机:
鱼类出现重浮头时应急切开动增氧机,通过增氧机搅动水体,增大水与空气的接触面,提高水中的溶氧量。增氧机可以大范围搅动水体,其实它比加注新水的效果还好,因为在短时间内,加注的水源起初只能在小面积范围内交融,无法扩大增氧范围。
还要注意水温和浮头轻重的关系。在水温25-30℃时,鱼类浮头2-3小时再增氧也不会有危险。但水温在30℃以上时,鱼类浮头1小时就必须采取增氧措施。如拖延到鱼类已分散、漫游到鱼塘周边后,再注入新水或开增氧机,鱼不能集中到水流处或增氧机周围,也会发生死鱼。
3、化学增氧:
借助一些化学制剂,在水中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氧气。主要使用的有过氧化钙等。过氧化钙不仅能增氧,还可增加钙肥,除用于鱼浮头外,平时也可使用。但是,化学增氧剂对于缺氧死鱼的急救效果并不好,应该主要用于预防水体缺氧才有一定的效果。
(综合编辑:刘文俊)
(备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和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互联网络,如有异见告知即改或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