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文明典范:淳化大鼎礼赞
商周青铜文明典范
淳化大鼎礼赞
淳厚之化 通於神明
淳化,意为纯正平和。《素问·五常政大论》:“阳和布化,阴气廼随,生气淳化,万物以荣。”.《文选·张衡<东京赋>》:“清风协於玄德,淳化通於自然。” 薛综 注:“淳厚之化,通於神明也。”
淳化云阳甘泉,向为祭神之所。史载,甘泉宫所在地是“黄帝以来祭天圜邱之处”,是黄帝升仙的地方。又记“匈奴祭天处,本云阳甘泉山下,秦夺其地”。黄帝祭祀神灵,朝诸侯的明庭就在甘泉。
秦代在此造林光宫,汉代于其旁起甘泉宫。《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即“骊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是岁,赐爵一级。治驰道。”《史记·孝武本纪》:“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因齐人李少翁言,“作甘泉宫遗址,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鬼神,而置祭具以祭天神。”
淳化大鼎,乃商周青铜文明的典范。
淳化大鼎,西周青铜器。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商周青铜器文明代表。淳化大鼎之前长期在陕西咸阳市文物保护中心保护,几乎不进行展出。1982年荣登国家发行的邮票封面。
1979年12月,在陕西淳化县石桥乡史家原村内的西周早期墓葬中出土一件大鼎。鼎无铭文,起初根据表面纹饰,命名为“牛首夔龙纹鼎”,后为宣传文物出土地,更名为“淳化大鼎”。考古工作者在出土地发现了一座长方形的竖穴土坑墓,该墓早年被盗,仅存11件陪葬品,包括青铜礼器、铜饰、角饰、蚌饰、金叶和贝币等。
该鼎通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千克,它是迄今所见西周青铜器中最大、也是圆鼎中最大者。它平沿方唇,上有两立耳,腹壁较直,与三足相对应。鼎腹中部加饰三环状耳,环耳作立兽状,三足呈柱足状,上粗中细,下转蹄形。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
大鼎位于二层台东南角,造型接近西周早期的堇鼎和大盂鼎,所以年代应为西周早期,下限不能晚于康王时期。商周时期,除了司母戊鼎相传出土于商王陵以外,其他的大型青铜鼎全部出土于窖藏,唯独这件“淳化大鼎”出土于墓葬。
改造升级后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在展厅最显眼位置构建了一个“国宝厅”,馆方罗列了一份基本囊括陕西最顶级的文物珍品的名单,上面的一百件(套)文物将以三个月为一期,陆续进入国宝厅进行重点展示。
而首先亮相国宝厅的,是来自咸阳的淳化大鼎。足见淳化大鼎的尊贵地位。
鼎耳外侧饰有相向的龙,均以细雷纹填地。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之夔龙六条,中间隔有一道短扉楞。夔龙卷尾、一足、圆目突起,张口卷唇。短扉则似两条相对夔龙之鼻,形成饕餮纹。其下增设圆雕牛首,牛的曲角翘起。鼎耳外侧各铸两条相对夔龙。腿上部浮雕兽面,怪兽曲角突出器外,巨耳利爪,列嘴似噬。主体纹饰外用雷纹填地,鼎足上部空陷,底内形成3个直径约17厘米的圆窝。
淳化大鼎鼎口沿下饰由两条夔龙的头部中间夹一条扉棱构成的兽面纹,钺形角,圆目突起,张口卷唇。两侧躯干作波浪状曲体,脊背拱起,尾部上卷,下接足、爪,爪部特别夸张,作舞爪状,富有动感)。这类兽面纹流行于西周早期,亦见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收藏的夨令方彝和作册大方鼎上。
本图片集均为乐艺会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