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外用治病经验

中药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经。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止泻。内服常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吞酸,呕吐,寒湿泄泻等。但由于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耗液,损气动火,故阴虚有热及实热患者则不适宜。根据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的原则,吴茱萸不仅可用于寒证,也可用于某些热证,这就扩大了吴茱萸的治病范围和其治病的作用。其外治法十分简便,奏效迅速,且避免了毒副作用,尤其对婴幼儿的某些疾病更为适宜。现将其外治方法及其适应证简述于下:

  穴位敷药治病法

  涌泉穴敷葯治病法:涌泉穴属足少阴肾经,位于足掌中心之凹陷处,在第2、3跖骨之间。穴性:清肾热,宁神志,苏厥逆。临床常选用该穴位治疗神经性头痛,脑出血,小儿抽搐,心肌炎等证,吴茱萸辛散温通,用其粉加入食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可通过经络之作用,引导人体上部的虚热下行,即常说的引火归元。敷药后,涌泉穴有发热感,即虚火下行的象征,病即渐愈。

  小儿口热流涎:取吴茱萸5g,置于捣药的小铁臼中,捣杵为粉末,再给其粉末中加入少量的面粉活匀后,依年龄之大小,取适量粉末,加入几滴食醋,于睡前调敷于患儿涌泉穴(男左女右)上,外面用一小块适当的塑料布贴护上,再用塑料带包捆牢固即可,第二天晨起后,可揭下其已用过的粉末存放着,再于睡前给己用过的粉末中加入适量未用过的粉末,用食醋调成糊状,再敷于涌泉穴上。一般3日即可痊愈。

  眩晕病: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风阳浮越,上扰清空,清窍失宁,致生的眩晕。将吴茱萸碾成粉末,每次用10g~15g,方法如前。

  喉痹(类似慢性咽喉炎):用吴萸5g,冰片0.3g,共为细末,敷法如前。

  痄腮(腮腺炎):痄腮病多发于冬春二季,由于时行温毒之气或风热之邪侵袭少阳及阳明气分,更挟痰火积热,致使气血瘀滞,邪阻经络而发病。本病多发于小儿,成人亦有患此病者,患过一次后可获终生免疫。该病有较强的传染性。治疗该病,可用吴茱萸15g,生绿豆50g,共碾为细末,加少量面粉,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双侧涌泉穴(亦可依男左女右方法),外用胶布带固定。每天換药1次。3~5次可获痊愈。

  神阙穴(肚脐之中央)敷药治病法:神阙穴系任脉之要穴,其穴位与督脉之命门穴相对应,任督二脉经气相通,阴阳相济,起着调节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的重要作用。其穴性为温通元阳,苏厥固脱,运肠胃气机,化寒湿积滞。临床上常取该穴治疗脑溢血、霍乱(吐泻交作)、急慢性肠炎,虚脱等病。用吴茱萸研粉醋调敷神阙穴,温中散寒,可通过任督二脉调节肠胃功能,止脘腹痛和帮助消化,对治疗因寒邪犯胃所导致的腹痛、腹泻,都有好的效果。

  寒性吐泻:用吴茱萸5g,研末;生姜10g,捣泥,放在锅里炒热,将吴茱萸粉撒在炒热的姜泥上面,乘热敷于肚脐(神阙穴)上,用一块塑料纸贴上,加纱布敷料盖上后用胶布固定。每隔6小时换药1次。病愈后还可续敷药1~2次。

  虚寒泄泻:用吴茱萸粉3g,肉豆蔻粉3g,加少量面粉混合,用醋调成糊状,敷于肚脐上,小块塑料纸贴上,加纱布块盖上用胶布固定。每隔6小时换药1次,一般换2~3次后,病可获愈。

  虚寒腹痛:用吴茱萸20g,公丁香10g,胡椒3g,共研细末贮于瓶中备用。用时每用该粉3g,面粉少许和匀,加入适量姜汁(生姜捣烂后加入少量温开水拧汁),调成糊状敷于脐上,如上面方法固定。每6小时换药1次,病愈后还可敷药2~3次,以除尽寒邪。

  足三里穴敷药治病法:足三里穴位于犊鼻直下三寸,胫骨前缘外开约一寸,以手掌按膝盖时当中指尽处,即是此穴;或屈膝,或平卧,直外犊鼻下三寸,于胫骨前缘旁一横指凹陷处取之。该穴性为:理脾胃,调中气,和肠消滞,疏风化湿,通调经络气血,有扶正培元,祛邪防病的作用。临床上常取该穴治疗呕吐兼腹泻(急慢性胃肠炎),及下肢风湿痛,和保健的作用。该穴属足阳明胃经。

  肝气犯胃:胃脘胀痛,时时嘈杂,呕酸或吞酸等证。用吴茱萸1g,黄连6g(或用左金丸3g研成粉末亦可),共研为粉末,用其二分之一,加入少量面粉,用少量红糖和匀,敷于足三里穴上,用上面固定法固定。每12小时换药1次。四次可愈。

  食滞胃痛:脘痛闷胀,噫嗳食臭,不欲饮食,舌苔厚腻,用吴茱萸3g,厚朴3g,共研末加面少许,取紫苏叶汁少许,加入和匀,调敷于足三里穴位上,固定。6小时患药1次,3~4次可愈。

  虚寒腹痛:腹痛绵绵,得热痛减。用吴茱萸3g,细辛1g,共研末,加少量面粉和匀,用少量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足三里穴固定。12小时换药1次,3~4次可愈。

  病所敷(熨)药治病法

  用吴茱萸直接敷(熨)患病部位,对寒邪所致的疼痛有良好的效果。吴茱萸性热能温煦气血,散寒止痛;用于皮肤疾患可祛风除湿,燥湿止痒,止能抑制真菌所致的病患。

  寒疝病:少腹痛肝经受寒,寒滞肝脉,少腹拘挛,牵掣阴部,茎囊内缩。用吴茱萸30g,老姜5g(打碎),加入少量黄酒炒热,用布包上,乘热熨患部及关元、会阴等部位。熨3~4次即可治愈。

  风湿痺痛:吴茱萸50g,加少量食醋,文火炒热后,再加入粗蚕沙50g(亦可用海盐),混合炒热后,用布包裹熨患部,冷后再炒热熨,每日熨1~2次。

  湿疹及黄水疮:吴茱萸30g,海螵蛸15g,硫黄6g,共研细末备用。有渗出液者,可将药粉直接撒于患面,无渗液者,用少量香油,调药粉涂敷于患面,每日1次。

  阴部瘙痒:用吴茱萸50g,煎水,洗患部,每日1~2次,洗2~3日可愈。

  寒湿头痛:吴茱萸50g,加适量水,煎3~5沸,乘热熏头部,稍温后,用水洗头部。(陶昔安 重庆市石柱县熊顺兰中医诊所)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0)

相关推荐

  • 口腔炎外治经典良方

    口腔炎(又称口疮) ◆敷脐疗方:细辛适量研末,醋调成糊状,敷于脐中. ◆外敷双足涌泉穴疗方 1.吴茱萸.地龙各10克,共研细末,加适量食醋调成糊状,贴敷于双足涌泉穴,纱布包扎,每日1次. 2.附子.吴 ...

  • 咽喉肿痛外治经典良方

    ◆外敷疗方:黄檗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下颌部牙痛处. ◆湿敷疗方:防风.黄芪.肉桂各适量,共研细末,用75%酒精消毒脐中,趁湿撒药粉0.5克,外盖胶布固定,治疗慢性咽炎. ◆敷贴穴位法 1.白芥子. ...

  • 小儿口疮外治经典良方

    ◆涂擦疗方 1.用3只荸荠烧成炭状,研成粉末,涂擦患处. 2.取鲜白头草药约50-100克,捣烂,加少许糯米洗米水,绞汁装入洁净瓶内,取汁涂于患处,每日数次,治疗口腔糜烂. 3.枯矾10克,冰片1克, ...

  • 涌泉穴通肾经,中药敷贴可疗疾

    涌泉穴,又称地冲.地衢.厥心穴,为足少阴经的起始穴,是足少阴之脉的井木穴,肾经的子穴,又为回阳九针穴之一.<灵枢·本输>篇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张隐庵注:& ...

  • 【临床医案】吴茱萸外用治病经验

    吴茱萸不仅可用于寒证,也可用于某些热证,这就扩大了吴茱萸的治病范围和其治病的作用.其外治法十分简便,奏效迅速,且避免了毒副作用,尤其对婴幼儿的某些疾病更为适宜. 中药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入 ...

  • 【单方验方】一、仝小林院士运用茵陈,红曲,生大黄治疗中重度脂肪肝经验 二、毛以林教授:吴茱萸外用临...

    一.仝小林院士运用茵陈,红曲,生大黄治疗中重度脂肪肝经验 作者:杨浩宇,金籽杉,顾成娟,韦宇 摘要:仝小林院士认为,中重度脂肪肝多由患者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膏浊内蕴于体内所导致,肥甘之品易影响脾胃正常运 ...

  • 仝小林院士运用茵陈,红曲,生大黄治疗中重度脂肪肝经验、毛以林教授:吴茱萸外用临床心得

    一.仝小林院士运用茵陈,红曲,生大黄治疗中重度脂肪肝经验 作者:杨浩宇,金籽杉,顾成娟,韦宇 摘要:仝小林院士认为,中重度脂肪肝多由患者长期嗜食肥甘厚味,膏浊内蕴于体内所导致,肥甘之品易影响脾胃正常运 ...

  • 一味吴茱萸,治病大功效!吴茱萸17种外用妙方,全身疾病都赶跑!

    中药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经.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止泻.内服常用于脘腹冷痛,厥阴头痛,吞酸,呕吐,寒湿泄泻等.但由于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耗液,损气动火,故阴虚有热及实热 ...

  • 吴茱萸外用经验大全

    虫二笔记 虫二医生,痴心中医,进与病谋,退与心谋.虽不能尽愈诸病,但求尽心竭力,问心无愧!记录医案.养生.名家经验,是为虫二笔记! 3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中药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入肝, ...

  • 一味吴茱萸,治病大功效吴茱萸17种外用妙方,全身疾病都赶跑

    一味吴茱萸,治病大功效吴茱萸17种外用妙方,全身疾病都赶跑 转载 走向晨曦 1周前 南风知我心意关注 中药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入肝,脾,胃经.功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气,温中止泻.内服常用于 ...

  • 很重要的 “ 古中医治病经验 ”,每个人都应该读一下!

    7.中药讲药性,不讲成分. 8.知道病名不是目的,治好病才是目的. 9.人的身体内,也是有层层空间.怕风发烧是表证,不怕风发烧是里证,表证不能攻里. 10.所有被治好的病,都是因为病人自身的自愈力在起 ...

  • 老中医一生治病经验总结,有病无病都看看,很有用!

    卢医 20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1.人在气不足的时候,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是因为血不足,就需要先补血,因为血为气之母,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 ...

  • 徐景藩:运用古方治病经验

    徐景藩教授为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笔者有幸长期跟随徐老学习,获益良多,现将其运用古方经验总结如下. 1.二金汤治疗肝胆湿热证 二金汤出自<温病条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