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春仍在,曲园和它的主人俞樾
花落春仍在,曲园和它的主人俞樾
有人说,苏州就是一本线装古籍,而那一条条小巷就是充满故事的书页。
马医科巷,典型的苏州小弄堂,全长不过三百来米,却卧虎藏龙,住过多位名人。曲园即座落于马医科43号,这座面积仅五亩地大的园子,因他的主人俞樾而声名远播,风雅四起。
俞樾(1821-1907),浙江德清人,苏州人爱称他为“俞曲园”。其实,曲园建于1874年,已是俞樾来苏后的第十六个年头了。
俞樾
号曲园,晚清学者。所著《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古书疑义举例》三书,为士林所推重。集成《春在堂全书》,声名溢海内外。又擅长诗词,旁及小说、戏曲;亦工书法,尤长篆隶。《江苏省志·人物志》
花落春仍在,一语定人生
如果说俞樾的著述和他的讲学用浩浩汤汤、道不尽的千言万语来形容,那“花落春仍在”则是人们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句话。1850年,俞樾考进士,礼部以'淡烟疏雨落花天'命题,俞樾则以开篇“花落春仍在,天时尚艳阳”诗对,此句深得主考官曾国藩的赏识,以为“咏落花而无衰飒之意”,格调高昂,展露出作者卓然不凡的胸怀,因而预测其“他日所至,未可量也”。的确,一般写花谢花落,往往都会有肃杀萧条、悲春悲秋之感,而俞樾写的“花落春仍在”,在消逝的落花中看到春天仍在的希望、在凄清烟雨中感受到明媚的艳阳,意气风发、乐观通达,意象鲜明而充满理趣 。
曲园
当时的清廷经过鸦片战争,已是风雨飘摇,太平天国也在南方举起了反清的大旗。在曾国藩看来,“花落春仍在”正合他对时局的期许,于是力主将俞樾擢为部试第一名。参加殿试时,咸丰皇帝赐俞樾进士出身。
1855年,已是翰林院编修的俞樾受咸丰皇帝赏识,出任河南学政。但他在出题开考那些学子时却独辟蹊径,结果被以“割裂经义”弹劾,除了革职还乡以外,还“永不叙用”。多年后,忆及往事,俞樾在给曾国藩信中说,自己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并说:“由今思之,蓬山乍到,风引仍回,洵符'落花’之谶矣。然穷愁著述,已及百卷,倘有一字流传,或亦可云'春在’乎?”俞樾虽然仕途失意,却成就了他学术春天的灿烂辉煌。
窃比苏子美,踪迹寄姑苏
失去了仕途的俞樾没有回到老家,而是寓居在了苏州。沧浪亭是他常去的地方,苏舜钦与他相似的遭遇使他感怀:“窃比沧浪苏子美,从今踪迹寄姑苏。”从此,俞樾埋首于经学研究和著述。1874年,得友人资助,俞樾购得马医科巷大学士潘世恩故宅废地,亲自规划,构屋30余楹,作为起居、著述之处。在居住区之西北有一空地,形如曲尺,即构筑小园,取名'曲园',取老子'曲则全'之意。至曲园落成时,俞樾已是著名的诗人、朴学大师。先后写出了《群经平议》《诸子平议》和《古书疑义举例》三部传世之作。
曲园内俞樾给自己讲学和会客的厅堂取名为“春在堂”,春在堂北有一小轩,名'认春轩',轩北叠湖石小山为屏,中有山洞蜿蜒。穿过山洞,有琴室名曰'艮宦'。循廊西行,有书房,名'达斋'。出达斋沿廊而行,有一小亭,三面环水,池名'曲池',亭名'曲水'。池东假山上有'回峰阁'与亭相对。曲园小而俭朴,从园内建筑名称可见,处处体现着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花落春仍在”的深刻寓意。园子虽小,同样可以以一草一木一池一水一厅一阁引清风荡漾,春意盎然。
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洲
“门秀三千士,名高四百洲”,这是评说俞樾的一副对联。俞樾的一生,不仅致力于古文经学,笔耕不辍,而且还教书育人。1865年,俞樾受江苏巡抚李鸿章之邀,执掌苏州紫阳书院,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1866的早春,俞樾在书院开讲,江苏巡抚以下的大小官员悉数到场参加开学典礼。这个春天,让俞樾深深感觉到了自己生命中的春天。桃李满天,是他人生的又一境界。俞樾主持紫阳书院,既奠定了他在教育界的地位,也使苏州成为文化复兴的基地。
两年后,他受浙江巡抚的邀请,主持杭州诂经精舍。在这里,俞樾任教长达三十余年。
“门秀三千士”中,有吴昌硕、吴大澄、陆润庠、章太炎等后来赫赫有名的才俊,还包括从日本远道而来的访求者竹添井井。俞樾在选编《东瀛诗选》时,他的日本学生辗转托人送来四盆樱花,俞樾在《曲园自述诗》中记下了这份欣喜。晚清的苏州的一位学者,在日本,被称作了“东亚唯一的宗师”。
1905年,五百多卷的《春在堂全书》刊印,此时的俞樾已是八十五岁高龄。也就是这一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或许可以说《春在堂全书》是对俞樾一生的总结,也或许可以看作是对一个时代的告别。1906年,俞樾受邀为寒山寺《枫桥夜泊》重书刻石,三个月后,俞樾告别了这跌宕起伏的人世间,因此,《枫桥夜泊》诗碑,是俞曲园先生留给人们的最后一笔宝贵财富。
“花落春仍在”,是俞樾一生的精神写照,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它依然在告诫我们这些后人,要用平常心看待人生的沉浮得失。
主播 | 诸晓春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