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陇西郡狄道县走出去的辛弃疾世家
从陇西郡狄道县走出去的辛弃疾世家
李亮屏
狄道县,古地名,今甘肃临洮县,古狄道长期为陇西郡治所。
近日,闲暇阅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邓广铭(1907-1998)所著《辛弃疾传·辛稼轩年谱》,对南宋著名词豪、军事家辛弃疾的生平有了基本了解,现介绍给朋友们共享。
据辛启泰编《辛稼轩年谱》和《济南辛氏族谱》记载,辛弃疾世家始祖辛维叶曾任大理评事,由陇西郡狄道县迁居济南府。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曾任朝散大夫,陇西郡开国男,毫州谯县县令,开封府知府,赠朝请大夫。父辛文郁,赠中散大夫。
辛弃疾于农历五月十一日(公历5月18日)卯时出生在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四风闸,原字坦夫,其父为子健康所寄,后改字幼安,取名弃疾。中年闲置后务农,自号稼轩居士。
北宋亡后,宋室南渡,由于家族众多,南迁困难,其父辛赞未能脱身,遂仕金为官。
辛弃疾幼年师同济南府亳州名儒刘瞻,与后期名儒党怀英同门师学。刘瞻为金朝天德三年进士,金朝大定初年召为史馆编修,卒于官任。
少年时期,辛弃疾与祖父每吃罢饭,便一块出门散步,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希望有朝一日投衅而起。为此,其祖父曾令辛弃疾两次赴金朝燕京考试,借机熟悉观察金朝政治军事地理形势与情况,以备将来所用。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3年),23岁的辛弃疾率二千人马起兵抗金归宋。为慎重起见,举兵之前,辛弃疾与同窗好友党怀英用《易经》推卦,党怀英得《坎》卦,遂留金朝;辛弃疾得《离》卦,决定南归宋朝。此时,恰逢金朝皇帝完颜亮南侵受挫,在江淮采石场一战意外遭遇南宋监军虞允文临阵组织起已闻风溃败的宋军激烈抵抗渡江失败溃逃,同时金朝统治集团在完颜璟带动下发动政变取代完颜亮即位,完颜亮只得北撤被杀。宋金军事形势发生逆转,中原汉族世豪趁机起兵抗金,其中耿京在山东的一支起义力量较大,号称天平节度使。辛弃疾为了联合起义力量一起南归抗金北伐,以图收复故土,遂投奔耿京一块南归投宋。不料中途与辛弃疾一块投奔的义端和尚叛变逃跑,辛弃疾在耿京将杀之际争得同意,3天内追歼义端并返回耿京营部,耿京被辛弃疾忠诚英气感动,使委托辛弃疾率先头部队奉表南归沟通联系。辛弃疾完成任务返队后,却发现耿京被叛将所杀,部队随叛将降金。辛弃疾当机立断,率所随50骑出其不意闯入5万叛军金营,瞬间诱捕叛将,并动员1万叛军同归南宋。宋高宗闻讯率师在建康迎接南归将领,授予辛弃疾承务郎,后改授江阴佥判。不久,辛弃疾与同样南归的金朝进士、河北刑台世家范彦邦之女成家,居住镇江京口县。由于辛、范两家皆为中州世豪,且志向相投,两家关系一直良好。辛弃疾育有九个儿子,幼子早逝,其余续后。
南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辛弃疾为改善破旧的居住条件,在上饶县城北侧购得一块山水生态环境较好的荒废地方营造新居,此地背靠灵山,面朝溪水池湖,辛弃疾取名带湖。不料新居落成之际,辛弃疾在朝中遭遇小人忌妒猜疑诋毁,朝廷不容调查申辩,便对辛弃疾罢官削位,仅保留冲佑观(即地方寺庙管理)一空闲职位。辛弃疾遂举家迁居带湖新居务农,以稼名轩,自号稼轩居士。
南宋庆元二年,由于带湖新居意外遭遇火灾被毁,辛弃疾只得再次举家迁居铅山县期思市瓜山之下,始为定居至逝。
辛弃疾曾作词介绍自己的身体状况:“言不中律,行不适实,唯德之疾。以今之学,思古之作,唯疾之药。凡吾之歉,攻不遗力;迨其去矣,吾肤自硕。病忧未亡,正气以残。小过不作,大德可完。中无所愧,其体则胖。说子无止,岂惟幼安。”由此可见,辛弃疾身高体胖,精神豪爽,这一点也被其好友、南宋儒生陈亮《龙川文集》卷十《辛稼轩画像赞》也证实:“眼光有棱,足以映照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其红颊青眼,即使晚年,精神犹健壮如虎。
辛弃疾一生文武双全,调度高放,作风细致,爱憎分明,赏罚分明,雷厉风行。其好友罗願在《送辛殿撰自江西提刑移西漕》诗中记录辛弃疾:“英风杂文武,公独可肩差。”朱熹在《答辛幼安启》一文中称赞辛弃疾道:“伏维某官卓荦奇材,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韩虎在《涧泉日记》中称赞辛弃疾:“有机数。调度高放,词语洒落。”可见,辛弃疾为人虽屡遭小人暗算挫折,然精神依然豪迈乐观,忧国忧民于怀却心胸旷达无私无障。
辛弃疾在南宋乾道、绍熙奏篇及给宰相虞允文所进《美芹十论》、《上虞雍公九议》之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对宋金双方社会军事形势分析客观有实有据,对金战略战术措施可操可循,无奈时相虞允文与宋朝廷已深陷政风恶性循环周期,保守一隅,畏惧北伐,明哲保身,苟且偷生,对洗刷民族耻辱与再现民族统一不感兴趣,保持沉默,使辛弃疾的国家战略建议搁置废弃四十年,终铸民族千年灾难。
然而世事奇诡,政治难测,命运难料,屡遭小人奸臣诋毁中伤加上宋朝皇帝、宰相的刚愎自用昏庸无察有意猜疑,使雄才大略文武兼备的辛弃疾在南归南宋四十多年的仕途生涯中,大半生却被废置不用排除在民族斗争与民族战争的前线建功立业,反而被频繁内召外调于地方剿匪治荒救灾应急,召之即来,呼之即去,中间闲置带湖十年,临近病逝,南宋朝廷仍不忘再次起用要辛弃疾赴抗金前线扭转日益严重恶化的战局与政局,使一代英才备受折腾煎熬,磨尽光阴与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临终声喊杀贼而逝,天挽其年!
辛弃疾在闲置期间,放浪林泉,借词抒怀,使庙堂与江湖,沙场与歌场之意顿开新界,意外开启了南宋文坛一代融爱国情怀与情感指归的豪迈与清婉词风,其社会意义与思想价值已超过了同时代的文豪苏轼的境界与高度。
《乾隆铅山县志》记载辛弃疾在沙门石山所留石碣书法:“字楷奇绝,笔势飞动。”亦反映了辛弃疾生平豪迈洒脱磊落无碍的精神风貌。
可惜的是,因年远散没,辛弃疾诗集、文集亡佚已久,唯词集较存完好,凡存词620余阙,散见《永乐大典》残卷与《历代名臣奏议》、《诗渊》及《稼轩集钞存》奏议杂文数篇,诗100余首。
南宋开禧三年丁卯(1207年)九月初十,辛弃疾病逝于铅山,葬于铅山县南十五里阳原山中,享年六十八岁。辛弃疾病逝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名儒项安世、刘克庄等生前身后好友名士皆祭文悼念,今仅存陆游、项安世祭文。南宋绍定六年癸已(1233年),金亡次年,南宋朝廷追赠辛弃疾光禄大夫。宋恭帝德祐元年乙亥(1275年),宋亡前一年,南宋朝廷加赠辛弃疾少师,谥忠敏。
历史无情,现实可照,辛弃疾若地下有知,一个民族与国家在政治清廉与社会建设中该如何鉴史知来,他本身就是一面光照四方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