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部

二划

厂部

2.厅历厄3.厉卮4.压厌5.厎巵6.厓厔厕7.厖厘原厚8.9.脣厢10.厨厦雁厥11.厩廑12.靥厮赝贋檿餍

(chǎng敞)廠、厰

古同“庵”,多用于人名。

二画

(tīng听)廳

汉以后字。

(lì吏)歷、歴

《易·革·象》:“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后汉书·张衡传》:“天文阴阳历算。”这里用为历法、历术之意。

《书·盘庚下》:“今予其敷心腹肾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书·君奭》:“乃其坠命,弗克经历。”《管子·地员》:“赤垆,历强肥,五种无不宜。”这里用为尽、遍之意。

《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管子·轻重己》:“方生正,正生历,历生四时。”《礼记·月令》:“命宰历卿大夫至于庶民土田之数,而赋牺牲,以共山林名川之祀。”这里用为次第、依次而定之意。

审视、察看、推算。《管子·海王》:“此其大历也。”《楚辞·九章·抽思》:“兹历情以陈辞兮,荪详聋而不闻。”《汉书》:“历象日月星辰。”

超越、超过。《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登阶不历,堂上不趋,授玉不跪。”《孟子·离娄下》:“礼,朝廷不历位而相与言,不逾阶而相揖也。”《吕氏春秋·安死》:“径庭历级,非礼也。”

历数:历,一般指天文历法,也就是指记录时间的方法。数是指这种记录方法中所用的数目。历数连起来讲,就是推算日月岁时节候的次序之意,周天365.7/19 度,太阳每天行一度,月亮每天行13.1/4度,一年按十二个月计算,就有余日。然后定闰月就可以调合四季。实际上也是指日、月、地球的运行规律。《书·大禹谟》:“嘉乃丕绩,天之历数在汝躬,汝终陟元后。”《书·洪范》:“四曰星辰,五曰历数。”《论语·子张》:“天之历数在尔躬。”

(è恶)戹

古代车前端驾在马颈上的横木。《诗·大雅·韩奕》:“鞹鞃浅幭,鞗革金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县人得车厄也。”

险要的地方。《管子·问》:“绝通道,厄阙,深沟防。”《孙子·地形》:“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篇海类编·地理类·厂部》:“厄,隘也。亦作阨。”

《关尹子·药》:“而从事于多务他务奇务者,穷困灾厄及之。”《荀子·议兵》:“除厄其下。”《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两贤岂相厄哉?”这里用为为难、迫害之意。

困境、灾难。《春秋公羊传·僖公二十二年》:“吾闻之也,君子不厄人,吾虽丧国之余。”《礼记·王制》:“二为宾客,三为充君之厄。无事而不田,日不敬。”《说文》:“戹,隘也。从户,乙声,字亦作厄。”《苍颉篇》:“厄,困也。”司马迁《报任安书》:“仲尼厄而作《春秋》。”

三画

(lì丽)(lài赖)厲

《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易·大畜·初九》:“有厉,利已。”《易·睽·九四》:“睽,孤:遇元夫,交孚,厉:无咎。”《诗·邶风·匏有苦叶》:“深则厉,浅则揭。”《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丑厉。”《诗·大雅·瞻卬》:“降此大厉。”《管子·侈靡》:“君寿以致年,百姓不夭厉。”《论语·宪问》:“深则厉,浅则揭。”《玉篇·厂部》:“厉,危也。”这里用指倾危,危险之意。

《书·梓材》:“予罔厉杀人。”《孟子·滕文公上》:“今也滕有仓禀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这里用为害、虐害、损害之意。

《诗·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韩愈《答尉迟生书》:“行峻而言厉。”这里用为严肃之意。如:声色俱厉;厉言(声色严厉地说话);厉音(声音严厉);厉气(严厉的神色);厉直(严肃正直);正颜厉色。

《诗·卫风·有狐》:“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广雅·释诂一》;“厉,方也。”王念孙疏证:“厉,谓水涯也,厉之言河浽也。”这里用为河的浅水处之意。

古同“砺”。砺,一种石头。《诗·大雅·公刘》:“涉渭为乱,取厉取锻。”《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束载厉兵秣马。”《荀子·性恶》:“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战国策·秦策》:“缀甲厉兵。”《礼记·儒行》:“砥厉廉隅。”陆德明《经典释文》:“厉,本又作砺。”《广雅》:“厉,磨也。”这里用为磨刀石之意。

古同“癞”、“疠”。《诗·大雅·瞻卬》:“孔填不宁,降此大厉。”《管子·五行》:“苗死,民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天厉不戒。”《韩非子·奸劫弑臣》:“谚曰:‘厉怜王。’”《史记·范蔡传》:“漆身为厉。”《史记·刺客列传》:“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这里用为瘟疫、传染病、恶疮之意。

《管子·权修》:“此厉民之道也。”《管子·小匡》:“立五乡以崇化,建五属以厉武。”《孙子·九地》:“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韩非子·用人》:“故明主厉廉耻,招仁义。”《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陈寿《三国志》:“亲秉旄钺,以厉三军。”扬雄《解嘲》:“矫翼厉翮。”这里用为激励之意。

《管子·兵法》:“厉水谷,不须舟楫。”司马相如《上林赋》:“越壑厉水。”《广韵·祭韵》:“以衣渡水由膝巳上为沥,亦作厉。”宋苏轼《和桃花源诗》:“高山不难越,浅水何足厉。”这里用为涉水之意。

鬼魂。《管子·轻重甲》:“君请立五厉之祭,祭尧之五吏。”《左传·成公十年》:“晋侯梦大厉。”

猛烈的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余寒犹厉。”

诸侯所立的神祠,后世称为庙。《墨子·明鬼下》:“臣曰祝夜辜,固尝从事于厉。”《礼记·祭法》:“诸侯为国立五祀,……曰公厉。”从事于厉:在祠庙进行祭祀。

厉王:春秋时期楚国君主,名熊眴,公元前757——741年在位。《韩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

厉:(lài赖)春秋时期诸侯国名,故地在今湖北省随州市西北。《左传·僖公十五年》:“秋,伐厉,以救徐也。”《汉书·地理志上》:“厉乡,故厉国也。”

(zhī芝)巵

(zhī芝)支离的,既无主见,也无立场的,随和人意的言论。《庄子·寓言》:“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

(zhī芝)古代一种盛酒器。《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堂公知术,故问玉卮。”《战国策·齐策二》:“赐其舍人卮酒。”《史记·项羽本纪》:“赐之卮酒。”《玉篇·卮部》:“卮,酒浆器也,受四升。”

四画

(yā呀)壓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侨将压焉。”《国语·鲁语》:“吾惧压焉。”《说文》:“压,坏也。”这里用为崩坏之意。

《公羊传·文公十四年》:“予以大国压之。”这里用为压抑、压制、逼迫之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晨压晋军而陈。”《楚辞·大招》:“举杰压陛。”这里用为逼近、靠近之意。

(yā压)(yàn艳)厭

(yā压)《诗·秦风·小戎》:“厌厌良人,秩秩德音。”《老子·七十二章》:“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论语·雍也》:“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礼记·大学》:“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荀子·强国》:“如墙厌之。”《荀子·礼论》:“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汉书·翼奉传》:“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颜师古曰:“厌,抑也。”《汉书·辛庆忌传》:“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颜师古曰:“厌,抑也。”这里用为压制,抑制之意。

(yā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栋折榱崩,侨将厌焉,敢不尽言?”《荀子·强国》:“如墙厌之。”《荀子·解蔽》:“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说文》:“厌,笮也。”段玉裁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汉书·五行志下之上》:“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这里用为压住之意。

(yàn艳)《诗·召南·行露》:“厌浥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诗·小雅·小旻》:“我龟既厌,不我告犹。”《论语·乡党》:“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庄子·天地》:“千岁厌世,去而上仙。”这里用为嫌弃之意。

(yàn艳)古通“餍”。《书·洛诰》:“万年厌于乃德。”《诗·小雅·湛露》:“厌厌夜饮,不醉无归。”《诗·周颂·载芟》:“驿驿其达,有厌其杰。”《管子·势》:“兽厌走,而有伏网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老子·五十三章》:“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礼记·中庸》:“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荀子·儒效》:“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集韵·艳韵》:“厌,足也。”这里用为满足之意。

(yā压)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列子·汤问》:“亦使我体疾而支僵,彼其厌我哉!”《史记·高祖纪》:“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

五画

(dǐ邸)(di纸)

(dǐ邸)古同“砥”。砥砺;砥柱。《书·舜典》:“询事考言,乃言厎可绩,三载。”《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书·微子》:“我祖厎遂陈于上,我用沉酗于酒。”

(di纸)《书·禹贡》:“厎慎财赋,咸则三壤成赋。”《书·大诰》:“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左传·桓公十七年》:“日官居卿以厎日,礼也。”《孔子家语·正论解》:“先王制土,藉田以力,而厎其远近。”《玉篇·厂部》:“厎,平也,均也。”这里用为平、均之意。

(di纸)《书·皋陶谟》:“朕言惠,可厎行?”《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左传·昭公十三年》:“盟以厎信,君苟有信,诸侯不贰,何患焉?”《尔雅·释言》:“厎,致也。”《孟子·离娄上》:“舜尽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玉篇·厂部》:“厎,致也。”这里用为致、达到之意。

(di纸)《诗·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厎。”《左传·昭公元年》:“勿使有壅蔽湫厎。”《左传·昭公十三年》:“盟以厎信。”《左传·宣公三年》:“有所厎止。”《国语·晋语》:“戾久将厎。”《说文》:“厎,止居也。”这里用为止住、停滞之意。

厎柱:山名。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山在河中,又名三门山。《书·禹贡》:“壶口、雷首至于太岳,厎柱、析城至于王屋。”

(zhī支)

古同“卮”。

六画

(zhì至)

古同“庢”。

(yá牙)

古同“崖”。山岩。

古同“涯”,水边。

古同“睚”,眼角。

(cè册)廁、厠

“厮”的误字。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墨子·非攻下》:“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

假借为“侧”。旁边。《庄子·外物》:“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关尹子·极》:“殊不知圣人鄙杂厕别分居,所以为人,不以此为己。”《汉书·汲黯传》:“上踞厠视之。”《汉书·刘向传》:“居霸陵,北临厠。”

七画

(máng忙)

《诗·商颂·长发》:“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尔雅·释诂上》:“厖,大也。”《国语·周语上》:“敦厖纯固于是乎成,是故稷为大官。”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厂部》:“厖,引伸之为凡大之称。”这里用为最大之意。

(lí梨)釐

(lí梨)《书·尧典》:“允厘百工,庶绩咸熙。”《书·毕命》:“以成周之众,命毕公保釐东郊。”《诗·周颂·臣工》:“王釐尔成,来咨来茹。”《史记·作信饬百官》:“釐降二女于妫汭。”《书·序》:“帝釐下土方。”这里用为治理、处理之意。

(lí厘)《诗·大雅·既醉》:“其仆维何?釐尔女士。”扬雄《甘泉赋》:“逆釐三神者。”《汉书·文帝纪》:“祠官祝釐。”《汉书·贾谊传》:“上方受釐坐宣室。”这里用为幸福之意。

《书·立政》:“丕釐上帝之耿命。”《诗·大雅·江汉》:“厘尔圭瓒。”这里用为给予、赐予之意。

釐:(lí厘)地名。同狸。在今河北邱县西北。《韩非子·饰邪》:“兵至釐而六城拔矣。”

(yuán元)

“源”的古字。《易·比·辞》:“比,吉;原筮,元永,贞,无咎。”《管子·牧民》:“不障两原则刑乃繁。”《庄子·天下》:“圣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荀子·荣辱》:“孝弟原悫,軥録疾力,以敦比其事业而不敢怠傲。”《韩非子·主道》:“函掩其迹,匿其端,下不能原。”《吕氏春秋·异用》:“万物不同,而用之於人异也,此治乱存亡死生之原也。”《礼记·孔子闲居》:“必达於礼乐之原。”郑玄注:“原,犹本也。”高鸿缙《中国字例》:“象水从石穴出向下坠流之形。”这里用为根本、本原、根源之意。中医认为,气与体液开始运行的根源,即称为原穴。

《管子·轻重乙》:“列稼缘封十五里之原,强耕而自以为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拘诸原。”《尔雅》:“广平曰原。”这里用为原野之意。

推究,推求本源。《文子·符言》:“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原始要终,以为质也。”《汉书·薛宜传》:“《春秋》之义,原心定罪。”

原隰:古同“塬”(yuán元)。《书·禹贡》:“原隰厎绩,至于猪野。”《诗·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诗·小雅·棠棣》:“原隰裒矣,兄弟求矣。”《诗·大雅·皇矣》:“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尔雅》:“广平曰原。”《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拘诸原。”这里用为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因冲刷而形成的高地之意。

古通愿。愿:《论语·阳货》:“乡愿,德之贼也。”《孟子·公孙丑上》:“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史记·项羽本纪》:“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大戴礼记·官人》:“言願以为质。”这里用为愿望、希望之意。

原思:孔子的学生。姓原,名宪,字子思。当时在孔子家当总管。《论语·雍也》:“原思为之宰。”

原壤:鲁国人。孔子的朋友。《论语·宪问》:“原壤夷俟。”

春秋时期诸侯国名,故址不详。《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冬,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

(hòu后)

《诗·小雅·天保》:“俾尔单厚,何福不除?”《管子·权修》:“厚爱利足以亲之,明智礼足以教之。”《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剥·象》:“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论语·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墨子·尚贤中》:“厚於货者,不能分人以禄。”《荀子·议兵》:“故,厚德音以先之,明礼义以道之。”《史记·秦本纪》:“遂复三人官秩如故,愈益厚之。”这里用为看重之意。

《书·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管子·七法》:“实也、诚也、厚也、施也、度也、恕也,谓之‘心术’。”《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史记·高祖本纪》:“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这里用为形容词,谓淳厚、厚道之意。

与“薄”相对。《诗·小雅·正月》:“谓地盖厚。”《管子·侈靡》:“地阳时贷,其冬厚则夏热,其阳厚则阴寒。”《左传·隐公元年》:“厚将崩。”《庄子·养生主》:“刀刃者无厚。”《礼记·乐记》:“穷高极远而测深厚。”

《书·大禹谟》:“正德、利用、厚生、惟和。”《管子·君臣上》:“赏之以列爵之尊,田地之厚,而民不慕也。”《墨子·尚贤上》:“蓄禄不厚,则民不信。”《《韩非子·奸劫弑臣》:“告之者其赏厚而信。”战国策·赵策》:“奉厚而无劳。”《汉书·李广苏建传》:“厚赂单于。”这里用为丰厚之意。

八画

(cuò错)

《列子·汤问》:“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考工记·梓人》:“故书则必如将废厝。”《汉书·贾谊传》:“抱火厝积薪之下。”这里用为安置、措置之意。

九画

(chún唇)

古同“唇”。

(xiāng香)

厢房,在正房前面两侧的房屋。《尔雅·释宫》:“室有东西厢曰庙。”《楚辞》:“蒺藜蔓乎东厢。”《汉书·周昌传》:“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说文新附》:“厢,廊也。”

十画

(chú除)

《孟子·梁惠王上》:“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苍颉篇》:“厨主食者也。”《说文》:“厨,庖屋也。”《汉书·宣帝纪》:“饰厨传,俗字误作厨。”《说文句读》:“《孟子》始有厨字,是周初名庖,周末名厨也。”这里用为厨房之意。

(shà啥)

汉以后字。

(yàn厌)

雁膳:稻谷的一种。膳:当为籼。《管子·地员》:“其种,雁膳黑实,朱跗黄实。”

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晏子春秋卷七·外篇第七》:“文绣被台榭,菽粟食凫雁。”《仪礼·士昏礼》:“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仪礼·士相见礼》:“下大夫相见以雁。”《说文》:“雁,雁鸟也。”

古通“赝”。《韩非子·说林下》:“鲁以其雁往。”曾廷枚云:“真赝,本作真雁,后人加贝。”宋王明清《挥尘后录》:“浸渍数日,漆絮败溃,雁迹尽露。”这里用为伪造的、假的之意。

代指书信。《礼记·婚义》:“婿执雁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雁,盖亲受之于父母也。”《仪礼·士昏礼》:“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仪礼·士相见礼》:“下大夫相见以雁。”

(jué掘)(jue缺)

(jue缺)《易·大有·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书·说命上》:“若药弗瞑眩,厥疾弗廖。”《书·禹贡》:“厥上为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为中中。”《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诗·大雅·文王》:“世之不显,厥犹翼翼。”《诗·大雅·皇矣》:“天立厥配,受命既固。”《诗·大雅·文王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诗·周颂·臣工》:“於皇来牟,将受厥明。”《管子·弟子职》:“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尔雅·释言》:“厥,其也。”《孟子·梁惠王下》:“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这里用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

(jué掘)《易·暌·六五》:“悔亡,厥宗噬肤。往,何咎?”《书·益稷》:“皋陶方祗厥叙,方施象刑。”《山海经·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溪豁。”王念孙注:“厥,亦触也。”这里用为相接触之意。

(jué掘)“蹶”的古字。《诗·大雅·抑》:“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老子·三十九章》:“侯王无以贞而贵高将恐厥。”《吕氏春秋·尽数》:“处足则为萎,为蹶。”《史记·孙吴传》:“蹶上将军。”这里用为摔倒,挫败之意。

古通“缺”。短缺、缺乏。《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阴水厥,阳冰厚五寸。”《史记》:“是以汤武至尊严,不失肃祗;舜在假典,顾省厥遗。”

厥病,病名。指突然昏倒、手足逆冷等症。《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十一画

(jiù旧)廄、廏

《周礼·校人》:“六系为厩,厩一仆夫,计马二百十六匹也。”《管子·小问》:“桓公观于厩,问厩吏曰。”《左传·庄公二十九年》:“新延厩。”《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战国策·齐策四》:“狗马实外厩。”《说文》:“厩,马舍也。”这里用为马棚之意,

(jǐn仅)

汉以后字。

十二画

(yè页)靨

面颊上的微涡,酒窝儿,嘴两旁的小圆窝儿,俗称酒涡。《楚辞·大招》:“靥辅奇牙,宜笑嘕只。”《淮南子·说林训》:“靥酺在颊则好,在颡则丑。”

(sī司)

古代干粗活的男性奴隶或仆役、服杂役者。《管子·治国》:“厮舆之事,此四时亦当一倍贷矣。”《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厮役扈养,死者数百人。”《战国策·韩策》:“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在其中矣。”《史记·苏秦传》:“厮徒十万。”《汉书·严助传》:“厮舆之卒。”厮舆:照料大车的仆役。

(yàn艳)贋

汉以后字。

檿(yǎn演)

落叶乔木,叶互生,内皮可做纸,木材坚韧,可做弓、车辕。《书·禹贡》:“莱夷作牧。厥篚檿丝。浮于汶,达于济。”《诗·大雅·皇矣》:“攘之剔之,其檿其柘。”《管子·地员》:“其榆其柳,其檿其桑,其柘其栎。”

(yan厌)

《晏子春秋卷三·内篇问上》:“求焉无餍,天地有不能赡也。”《孟子·离娄下》:“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後反。”《韩非子·亡征》:“饕贪而无餍,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韩非子·八经》:“人主不餍忿而待合参,其势资下也。”《国语·晋语九》:“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玉篇·食部》:“餍,饱也。”这里用为吃饱、满足之意。

(lì利)

古同“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