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进宫50次 终于揭开红墙里这群“故宫人”的秘密
每次靠近故宫,都会有时光变慢的错觉,红色的宫墙内外,仿佛是两个世界,宫中的岁月缓慢、悠长,这里有一群与众不同的人,几十年只专心做一件事。
这几年,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我得以走进故宫,认识了故宫不少文物专家,其中不乏大咖泰斗;也认识了很多普通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就是“故宫人”。
似乎故宫有一种神奇的气场,赋予这些“故宫人”身上一种很相似的特质。曾经有一位故宫老人对我说:“故宫的墙太厚,外面的风吹不进来。”
故宫的高墙,围住了这一块清净之地,让他们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守住了自己的志趣和初心。我想,一定要为这些可敬,可爱的故宫人写一本书,在故宫600岁生日的时候,我的这个愿望实现了,就算是一个粉丝送给故宫的寿礼吧!
一代代传承的“故宫气质”
如今,故宫的文物修复专家们已经搬到了西华门附近的“文物医院”工作,在此之前的几十年,他们的工作地点是“南三所”,据说以前是紫禁城冷宫的所在地。
我曾经多次来过这里,我觉得这里的环境似乎比“文物医院”更适合专家们工作,寂寞宫墙,隔开了外面的喧嚣,时光似乎在这里静止了。
几个毗邻的大四合院一座接着一座,分别是科技处的青铜、钟表、镶嵌、瓷器、书画等十几个小组的办公室。门口挂的是“故宫博物院文物科技处”。据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火了之后,有3万多人报名要来这里工作,但真正能留下的极少,故宫的专业人员不但要有出色的专业水平,更要能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
古老的大门安装着现代的门禁系统,工作人员每天刷卡进入,外人很难进来。办公室是几百年的古建,虽然已经朱漆脱落,但是建造的非常讲究,院子里有海棠、柿子、丝瓜、葫芦,果实累累,显得特别接地气儿。
院子里的葫芦长成了,挑选形状好的做成蝈蝈罐子,饲养秋虫,是专家们的一大乐趣,他们种花种草,养鸟养虫,修身养性,淡泊心志,只为静心。春天的时候,院子里海棠盛开,花木扶疏,异常美丽,据说这些花树都是上一代故宫专家种下的,他们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但没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
故宫摹印传人沈伟
故宫摹印传人沈伟曾经跟我说,院子里的柿子树是当年他的师父种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年还有果子吃。多年来,师徒俩经常在这树下闲坐聊天,师父传授的除了技艺,还有心法。但可惜的是,沈伟还没来及找到摹印下一代传人,就溘然长逝了,这项故宫非遗,从此竟成绝响。
故宫“大内总管”梁金生
故宫的工作区里还有不少这样的院落。故宫东华门附近的一个小院子里,有一位70多岁的老先生,他每天会骑车从东华门进入故宫上班,中午到北门的食堂吃饭,我曾经在故宫几次遇见他,觉得老人非常慈祥和善,并没有特别留意。
直到他走进央视的《国家宝藏》节目,人们才知道这位名叫梁金生的老人是故宫的“大内总管”,全家5代人都为故宫工作,他大半生做着和父亲同样的一件事,寻找故宫失落的国宝文物。退休后他依然呆在他的小办公室里,拿着一个比脸还大的放大镜研究文物和古籍,几十年他就这样过着低调而简单的生活。
中国青铜器泰斗杜廼松
在神武门附近的另外一座小院里,有一间不大的办公室,我曾经拜访过一位老人,他就是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中国青铜器泰斗杜廼松先生。杜老年过八旬,在故宫工作已经50多年了,他每天就埋首资料堆中,痴迷于他热爱的文物和历史,聊起这些,他充满深情地说:“青铜器,国之重器啊!”
杜老屋子里一张破旧的桌子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几乎连一个水杯都难以放平,可是杜老却似乎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些事情,只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做研究,他就心满意足。
杜老每天骑着一辆自行车悠然往返于不远处的家和故宫之间。“你知道吗?自行车是故宫里最好的交通工具,老‘故宫人’几乎都骑车。”在故宫工作的人都习惯自称为“故宫人”。
故宫工作区的车棚里停满了自行车,每天到了下班时间,这些自行车的主人会准时骑上车,离开故宫回家;这里的称呼是师父和徒弟,大家都恪守着一些规矩,几十年来,这些东西在故宫似乎从未改变过,这里一代代传承的,是属于故宫的特殊气质。
“自学成才”是故宫一贯的风气
故宫作为一座闻名世界的博物院,还有很多普通的工作者。故宫每一件在展的文物,都有专属的保管员,每一座古建,都有固定的维护者。每天,他们看着来自五湖四海的观众,对故宫巍峨的宫殿,绝世的珍品发出赞美,而他们则在聚光灯之外的地方,默默守护着。
这几年,我认识了不少故宫各个岗位上的工作人员,他们对故宫的热爱和敬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午门管理科的张兴和王岩是两位很帅的小伙子,他们手下有几十名员工。他们和其他工作人员一样,从启门开始到岗,一直值班到封门时刻,中间只能轮换出1小时的吃饭休息时间。
“站殿大将军”张兴和王岩
张兴和王岩所负责的区域从午门到太和门,包括午门城墙上下以及金水桥等区域,工作常年在室外,无论晴雨,一周两个公休日。王岩已经在故宫工作了10多年,“觉得辛苦吗?”“还好,已经习惯了。”“有没有什么职业病?”“静脉曲张,基本上大家都有。”“有没有过打退堂鼓的想法?”“没有没有!”王岩说话声音不高,即使周围已经因为人声开始嘈杂,他依然声音沉稳,并且始终微笑着,“‘择一业,终一生’,我真的是这么想的,我们都是这样的。”他认真地说。
开放管理处工作人员张绍华
王岩说的话确实是很多故宫工作人员的想法,开放管理处的一位女工作人员张绍华告诉我:“我们这里的人特别质朴,好像深宫红墙隔开了外部的利益纷争,每个人都踏实而平和。”
珍宝馆门口的验票员王泽是一个高高大大的小伙子,一脸笑容,他是一位“微笑标兵”,看到他就让人不由自主地跟着微笑起来。王泽的任务是验票,也是一位“义务讲解员”,给观众讲起九龙壁出口成章:“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在院子以内的叫做壁,院子以外的叫做影。九龙壁在第三条白龙的肚子下面有一块是用木头雕的,传说是……”这一讲就是十几分钟。
王泽隶属于故宫开放管理处,对员工并没有讲解上的要求,但是大家觉得观众不会因为你是负责安保的人员就不向你提问题,所以都利用业余时间自己学,很多人自学成才,甚至还有人能用熟练的外语给外国观众讲解。
很多工作人员恶补文化知识是为了回答观众的提问,不给故宫丢脸,已退休的吴观斗也是其中一个。他说:“经常有观众提出很多历史、文物、建筑等方面,以及历代帝王及重要历史人物的诸多问题,我被问得一脸茫然,只能说,对不起,我不懂。经过数次尴尬之后,我觉得有必要加强业务学习了,之后我利用空余时间阅读文史方面的资料书籍,经常向老同志请教,还自学了明清史,熟记了24位皇帝的年号、庙号和生平作为。”
“自学成才”是故宫多年来一贯的风气,甚至不乏成名成家的。1980年就来故宫工作的开放管理处原副处长续君寨回忆,当时院里经常举办各种讲座,处里的人员工作之余基本都在学习。有意思的是,驻守不同岗位的同志都有自己专攻学习的方向。“三台、后三宫以学习书法绘画为主,内东外东学习专业知识的人较多,后来成才的人也不少,有好几位都成了书法、陶瓷界的大家。”
故宫开放管理处处长沈丽霞
这样的故事在其他单位并不多见,为什么故宫会延续这样的风气?在故宫工作了30多年的开放管理处处长沈丽霞给出了答案,她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当我站在这片红墙黄瓦的土地上,面对着气势恢宏的古代建筑群,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面对600年的历史积淀,我感到了自己的浅薄。这座浩瀚的、充满无限智慧的知识殿堂,让我有了立刻投身其中去汲取养料的渴望……”
全世界独一份的“加班福利”
围观“故宫人”的朋友圈,是一件很治愈的事,通过他们发出的照片,会看见平时难得一见的故宫,有时是清晨第一缕阳光照进大殿,有时是傍晚的火烧云“点燃”角楼,有时是闭馆日深锁重门花落无声……这些景色通常都是早出晚归的故宫人加班才能看到的,他们晒出这些照片,并不是感慨加班辛苦,而是在炫耀“加班福利”,这样的“福利”,在全世界也是独一份吧!
故宫开放管理处的张绍华充满感情地写下了她的工作感受:“晚上清场也是一种享受,目送最后一位观众离开,喧闹了一天的故宫又重回宁静,站在三大殿台基上,凭栏远眺,现代的钢筋水泥丛林中,紫禁城屹立其中,见证着世事变迁……”
故宫开放管理处王昆科长
繁忙的工作,对很多“故宫人”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自豪。王昆科长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每天晚上锁门,我发现他有一个不自觉的动作,锁上后再使劲拉几下锁,再左右晃两下,王昆解释说:“这是为了防止门锁回簧,一旦锁没有锁上,不管文物有没有事,都是天大的事。”王昆告诉我,他家离故宫不远,1993年来到故宫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故宫人”,总能得到别人羡慕的目光,心中常感幸福与骄傲。“记得一位同行说过,故宫像一座山,博大精深,学无止境,任何人来到山脚下,都会像一名学生,肃然起敬。”20多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快五十岁了,但是王昆对故宫的敬畏和热爱从未改变过。
高欣摄影作品
在故宫工作人员中,玩摄影的人不少,大多数都是自学成才,高欣就是其中之一。我是看到很多故宫人转发他的作品,非常漂亮,于是知道了他的名字,相互加了微信快一年才相约见面聊。他当时正在坤宁宫附近站岗值班,他也是故宫开放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是一位“站殿大将军”。每当下班之后,高欣才背起相机,开始了他在故宫的摄影生活。
高欣告诉我,拍摄故宫来自内心深处的“故宫情结”,因为他是一名“宫二代”,父亲也是故宫的工作人员。“我从小就是在故宫里边泡大的,打从幼儿园时代起,就在故宫玩,特别熟悉,对故宫感情很深。”从简单地记录,到慢慢入迷,随着镜头的一次次拉近,高欣觉得自己对故宫的观察不断加深,发现的细节也越来越多,镜头下展现的故宫也更为迷人。这几年,他的作品在圈内已经小有名气,刊登在故宫内部的报纸上,甚至登上故宫官微。这种满足和成就感,对于高欣来说,是无可替代的“加班福利”。
故宫书店的负责人徐梅
故宫里沉浸在“加班福利”中的人还有一位,她就是故宫书店的负责人徐梅,这位漂亮开朗的川妹子,喜欢用微博和朋友圈记录故宫的生活与工作,真是羡煞旁人,我笑称她简直是在“拉仇恨”。
故宫的上班时间是8点,但是徐梅每天不到7点就要赶到书店,为什么这么早去加班?“喂猫呀!”她的理由很充分,箭亭书店里5只可爱的“宫宠”在等着她喂食,徐梅的一天就是在5个小毛球的簇拥下开始的。她经常和大家分享猫大人的有趣小视频,营造故宫最美的书店,这些“宫宠”的贡献也是不可低估,不少观众是专程来撸猫的。
一杯清茶,几卷书册,五只宫宠……这样的时光,怎可辜负?徐梅告诉我,她热爱故宫的这份工作,和钱没有关系,故宫带给她的这些美好感受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
每天清晨,朋友圈里晒出的一组组“故宫,你早”的美丽图片,我知道故宫人又开始了繁忙充实的一天。我想,是故宫独特而强大的气场熏陶了在这里工作的人们,使他们拥有了专属的故宫气质;而一代代故宫人的辛勤工作,又如同一个个精巧的齿轮,支撑起故宫这个“巨人”壮硕的身躯,使它充满活力不停地运转。
青铜鉴定专家李米佳
青铜修复专家王有亮
故宫副院长任万平
一群人,和一座古老的殿堂,就这样相互成就,有机运转,故宫的生命力就在于此吧!
三年时间,京范儿入宫50余次,终成此书!得单院长作序,幸甚!
当当,淘宝,京东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