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道医会,刘德会医生献宝|用针之法
本 期 导 读
《素问·宝命全形论》的原话:「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一曰治神。用针之要,勿忘其神。凡刺之针,必先治神」。
要成为针灸大家,无一不强调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脏腑血气之诊。
凡刺之针,必先治神。
治并不是我们所讲的治理, 而是等同于天下大治的治。天下大治,民则定矣。天下都非常稳定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所以你的神才也会稳定住。等同于天下大治,为稳定之意。
再有什么叫做神?《灵枢·九针十二言》中明确地解释:「神者,正气也。」心藏神,脉舍神,这些《灵枢》都有。
但是怎么治神?两个方面,第一个医者治神,第二个患者治神。
医者治神
医者平时的治神,以正气治神。孟子讲:「吾善养浩然之正气」,人有浩然之正气,则真气则行于指端,随于针尖,则通布随针,则病必衰去。关键在于平时讲究有浩然之正气,这是医者平时的治神。
当然我们锻炼也能治神,比如平时的八部金刚就是一个治神。
治疗的时候,《灵枢·九针十二言》中明确提出:「故要以目瞻其神。」在治疗的时候,以目置病人两目之间,印堂之间,定住病人的神气。
如果发现病人有印堂有青气,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很可能你这个针还没扎病人就已经晕针了,这是一个风向。
治疗之法:你先用艾灸,在大椎的地方灸上三壮或则是灸上十五分钟,断其退路,他就不会出现晕针。
在治疗的时候第一先「以言治神」,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也就要求我们医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乃可以长久」。平时要掌握得多一些人文知识,就能马上就缩短和病人的距离。
第二「以意治神」。郭玉《后汉书·郭玉传》言:「医者为言意也,腠里至微,随气用巧,针石之间,毫芒即乖……可得解而不可闻也」。
以意即「你的意要定住。」经过我们的四诊合参,辩证,脏腑里的寒热虚实,心里边要非常有数,你的脉就要定住。
第三「以气治神」。要有浩然的正气,然后针行于指端,随气用巧,我们针灸扎的是经络里边,得的是气,随气用巧,然后「针石之间,毫芒即乖」。
「以言治神,以意治神,以气治神,」最高境界是「以神治神」。就像现在好多抑郁症这种,他们的神可能有时候已经有点乱了。
「言而微,终日而言者,此神明之乱也」。如果高明的医生,出手就把病人神明治住,治疗马上就可以很快地步入坦途。这是治神。
患者治神
我们平时光想到医者「治神」,那么作为患者呢?
平时治病疗效不好,有可能是他不遵医嘱。在《灵枢经》里边,讲得气和失气,并不是我们后世讲的得气和失气。针灸之后「已刺勿内」,就是我们提的刺禁。
已刺即扎完针以后,我们刚刚把真气调得非常舒服,可你今晚可能就一次全部破坏了。患者要注意平时的治神,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就会容易失气。
所以这里边就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素问》的刺禁。针刺有禁忌「已刺勿內,已内勿刺,已刺勿饱,已饱勿刺,已醉勿刺,已刺勿醉,行车来者,如行十里顷......」
来了后一定要慢慢地让他气息稳定住,然后才能进行治疗。平时作为患者,要保养自己的精气,方能与医者的合一。
我经常告诉病人,我扎下针以后你要想着这个针的针尖儿,这也是《内经》里边要求作为病人要做到的。
为什么?要「必一其神,令志在针」。必一其神,集中我们病人的全部精神的注意力,集中在针尖上,令志在针,在针尖上,则血气宜行,可能气就运行非常快。如果你不想的话,我在起针的时候马上就可以知道你开小差了。
为什么呢?因为你的针下的经气的运行,并没有达到我所要的效果。遵不遵医嘱,想不想针尖,治没治神,一起针就知道了。
这个「必一其神,令志在针」为什么讲它就在针尖,而不是在针顶?《内经》里边讲:「神在秋毫」, 神要集中在秋天的毫毛里,其非常微小,正如针尖。
根据《九针十二原》的说法,我们平时用的大多数属于毫针,那么毫针起作用是什么呢?「毫针以取痛痹」。这里边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以意养意」。
毫针长刺的作用在于痛痹。它为什么能取痛痹呢?我们为什么临床用毫针这么普遍呢?因为毫针有养气的作用。
《灵枢》里边明确地提出来,就这么一个字,就看你能不能感觉到,它有养气的作用。为什么我们的大针没有养气的作用,为什么三棱针没有养气的作用?「微以养也」,这就在这儿。
版权声明:
1.本文转自「油麻菜」,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原公众号联系 。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今日编辑:奉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