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内心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

追求别人认为的成功,暴露出内心自卑的一面。

追求成功似乎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共识,听上去也并不是什么不合理的信念。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但是越是迫切想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人,越暴露出内心的自卑。他们潜意识里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我不能够取得成功,我就会变得一无是处。他们对成功有多么渴望,对当下的自我就有多反感。他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认为当下自己一无是处,不被人理解、不被人认同,所以急切的想要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然而,不能接纳当前自我的人,也很难有一个可接纳的未来。

渴望成功的心理成因

原生因素

处于婴儿阶段的个体,总是能够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也就是说,无论婴儿做了什么样的行为,父母都会无条件的爱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随着婴儿的成长,有了语言表达能力,父母原先的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变成了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只有当他们听从父母命令的时候,才会得到父母的爱、关心和照顾,这也是个体对“成功”最初的概念。从这一刻起,人们只能接受被他们父母认同的部分,对不被认同的部分感到自卑。他们追求“成功”,是因为自己如果不够“成功”就会被父母嫌弃、批评甚至责骂。

早期经历因素

个体在早期受教育过程中,由于每个人对世界的理解能力不一样,所以在成绩上会有差异。在一个大家都在追求高成绩的环境中,只有取得好成绩才算是“成功”,也只有取得好成绩的人才会获得他人的关注、认同和欢迎。相反,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总是处于人际关系的边缘位置。人们没有精力去关心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无法给他们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导致这样的个体越来越自卑。他们越是感到自卑,也就越渴望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因为他们意识到,只有取得成功才会满足内心的需求。

越是自卑的人,越渴望通过成功来证明自己

刻板化认知

基于上文所讲,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形成了这样的刻板化认知:只有通过成功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因为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理解是每个人的本能,但是人们只会关注和理解那些“成功”的人,所以他们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和理解,不得不逼迫自己去追求所谓的“成功”。在这种刻板化的认知之下,人们很难拥有自己的主见,很难形成成熟的个人心智。例如:如果他们身处的环境,认为谁的孩子成绩好谁就是成功的,他们就会逼迫自己孩子好好学习;如果他们身处的环境,认为谁的爱人听话谁就是成功的,他们就会想尽方法去控制自己的爱人;如果他们身处的环境,认为谁的财富多谁就是成功的,他们就会想尽方法去获取财富。

担心不被人接受

缺乏个性的人总是担心不被人接受,所以他们总是讨好般的遵从别人的价值观念。正如上文所讲,他们本身没有任何价值观念。为了让别人接纳自己,他们必须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自己的价值观念。他们越是迫切的追求某一价值观上的成功,越是暴露出内心的自卑感。比如在游戏的世界里,谁的力量强大谁就是成功的。那么自卑的人在游戏世界里,就会迫切渴望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因为只有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才能够证明自己,才能够消除内心的自卑感。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个体不惜一切代价做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

自卑者分不清是别人的成功,还是自己的成功

自卑者有时候很难分清是别人的成功,还是自己内心渴望的成功。如果有人跟他们说,我多么渴望拥有一把吉他。他们就会认为拥有一把吉他就是成功的,然后为了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无论多么不喜欢吉他自己也会买一把。因为他们内心过于自卑,反而越想要证明自己。他们越想要证明自己,越容易迷失自己,因为他们无法分清这是别人的成功还是自己的成功。自卑者的内心逻辑是这样的,只要别人想要得到的东西,那么我也必须得到它。

走出自卑,寻找自我的成功

想要真正走出自卑,必须寻找到属于自我的成功。自卑者首先需要接纳自我,无论面前的自我有多糟糕。其次要学会寻找自我的成功,而不是他人的成功。他人觉得拥有一把吉他、一座房子、一部车子就是成功,这些始终是别人认为的成功。只有去寻找属于你自己的成功,才能够真正的接纳自我,走出自卑。如果你是一个喜好旅行的人,那么你徒步踏上茶马古道就是成功;如果你是建筑设计师,完成一座宏伟的建筑就是你的成功;如果你是一位诗人,创作一篇影响深远的作品就是你的成功。

成功可以有很多的样子,自我也可以有很多的样子。自卑者正是无法认识到这一点,才总是受到别人价值观的影响。别人说你个子矮你就觉得自卑,你应该回击说:我恰恰欣赏个子矮的人。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是多元化的,再好吃的火锅也无法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不管你多么优秀,总有人盯着你的缺点。走出自卑,就是要全然接纳自我。全然接纳自我就是不仅要接纳被人认可的部分,也要接纳不被人认可的部分。

总而言之,不要再去徒劳无功的追求别人认为的价值,要试着寻找自己真正喜欢的、真正愿意付出全部心力去追求的事情。只有这样,你的成功才是属于你自己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