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六金:儿科合方】
贾六金,男,1941年生,山西省昔阳县胡封村人。1961年9月毕业于山西省中国医学研究所及山西省中医学校,留所工作五年,后师从山西名医李翰卿、张光煜。1966年之后的近20年,于山西省绛县人民医院工作,先后任业务副院长、院长,绛县第六届、第七届人大常委等职。1988年调至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先后任儿科主任、内科主任、儿科教研室主任、门诊部主任等职。是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著名中医专家。
1.藿香正气散合胃苓汤
【处方】藿香10g、苏叶10g、白术10g、陈皮10g、猪苓10g、茯苓10g、苍术10g、厚朴10g、泽泻10g、甘草6g。
【功效】解表化湿,和胃止泻。
【主治】治疗小儿腹泻病属湿泻兼有风寒表证者。外感风寒,湿滞胃脘。泄泻清稀如水,泻下如注,频次较多,多有呕吐、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数。
【加减】
(1)伴有发热时,加柴胡、黄芩。
(2)伴有恶心、呕吐时,加姜半夏、竹茹。
(3)伴有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鸡内金等。
(4)伴腹痛,加香附、广木香、炒白芍等。
【注意】服药期间,注意少食多餐,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避风寒。
2.葛根芩连汤合四苓散
【处方】葛根8g、黄芩6g、黄连4g、茯苓6g、猪苓6g、炒苍术6g、炒白术6g、泽泻6g、砂仁6g、白蔻仁6g、甘草6g。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小儿感染性腹泻属湿热泄泻。症见发热,泻下急迫,注下如水,粪便成黄水样,或夹有泡沫,味臭秽,或泻下黏稠,后重不爽,肠鸣腹痛,肛门有灼热感、局部皮肤红赤,烦渴欲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滑。主要治疗感染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胃肠型感冒等属湿热之证型者。
【加减】
(1)若兼有发热重、咳嗽、鼻塞等表证,原方加金银花、连翘、桔梗、浙贝母、辛夷、苍耳子等,表里同治。
(2)若伴恶心呕吐,原方加姜半夏、藿香、竹茹。
(3)腹痛腹胀明显,原方加陈皮、厚朴、木香、香附、乌药,加大行气除满止痛之力。
(4)舌苔白厚,夹食滞明显者,常加入焦三仙、炒莱菔子、炒鸡内金。
(5)若发病季节正值暑天,可加入藿香,胜湿辟秽以解暑气。
(6)若泄泻日久,邪盛正虚,正虚不能运药,加入一味太子参,实则是又合一方——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生津。
【注意】
(1)暴泻伤阴,要时刻关注患儿的症状变化,观其精神状态,查其皮肤黏膜及皮肤弹性情况,谨防腹泻脱水。必要时应及时补液。对轻度、中度脱水、或是预防脱水,可口服补液盐。
(2)伤食泄泻者忌用。
3.香砂枳术丸合平胃散
【处方】炒苍术10g、厚朴10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10g、枳实6g、白术10g、白蔻仁10g、炒三仙各12g、莱菔子12g、鸡内金12g、连翘10g、甘草6g。
【功效】燥湿健脾,行气和胃。
【主治】厌食证属脾胃不和者,表现为食欲不振,不思饮食,食少或宿食不消,甚则厌恶进食,多食或强迫进食可见脘腹饱胀,恶心呕吐,形体略瘦或正常,面色欠华,精神良好,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腻,指纹淡红,脉滑。
【加减】
(1)大便干,口臭,可加草决明泄热通便。
(2)伴有腹痛,可加炒白芍、乌药、草蔻仁以柔肝缓急,行气止痛。白蔻仁、砂仁于出锅前10分钟放入,两次煎液兑匀后分服,饭前半小时或饭后1小时皆可。
【注意】
(1)白蔻仁、砂仁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性质不稳定,容易挥发,须在出锅前10分钟时投入。
(2)慎食甜食、油腻等食物,忌食生冷瓜果、冰糕、冰水等冷饮食品,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3)服药后食欲改善明显时,注意控制饮食,以免复伤脾胃。
4.益胃汤合养胃增液汤
【处方】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石斛10g、炒三仙各12g、炒莱菔子12g、鸡内金12g、白蔻仁10g、甘草6g。
【功效】益胃生津。
【主治】小儿厌食。功能性消化不良、厌食,胃阴不足以舌红少苔或舌苔光剥为主要特点。
10g为6~7岁小儿用药量,临床依年龄、体重、病情不同而酌情增减药量。
【加减】
(1)大便干结,加生地黄、玄参以增液润燥。
(2)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甚神疲体倦者加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益气健脾。
(3)腹痛,加白芍缓急止痛。
(4)阴虚盗汗明显者,加知母、黄柏滋阴降火。
【注意】
(1)慎食甜食、油腻等食物,忌食生冷瓜果、冰糕、冰水等冷饮食品,以免影响消化功能。
(2)服药后食欲改善明显时,注意控制饮食,以免复伤脾胃。
5.四君子汤合平胃散
【处方】太子参8g、白术10g、陈皮10g、苍术10g、茯苓10g、厚朴10g、砂仁10g、白豆蔻8g、焦三仙各10g、莱菔子10g、鸡内金10g、甘草6g。
【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和胃。
【主治】厌食、功能性消化不良属脾胃气虚,面色萎白,神疲乏力,不思饮食。
【加减】腹胀便干加枳实、郁李仁。食积不化加麦芽、莱菔子。呕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注意】少进甘肥厚味、生冷干硬之类食品,更不能滥服补品、补药等。食物不要过于精细,鼓励患儿多吃蔬菜及粗粮,对患儿喜爱的某些简单食物,应允其进食,以诱导开胃。
6.香砂平胃散合肥儿丸
【处方】太子参6g、炒白术8g、茯苓8g、苍术8g、厚朴8g、黄连4g、白蔻仁8g、广木香8g、乌药8g、炒白芍10g、槟榔8g、广砂仁8g、延胡索8g、炒麦芽8g、炒神曲8g、炒山楂8g、莱菔子10g、甘草6g。
【制用法】
(1)贾老强调补益药宜慢火久煎,务使药力尽出。
(2)服药时间以空腹为佳。如果腹痛明显建议饭后1小时服用。
【功效】健脾消积,温中燥湿,杀虫消积,健脾清热。
【主治】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小儿疳积、虫积证。
【加减】自汗较重者,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先煎30分钟,以加强固表止汗之效。
【注意】
(1)小婴儿可小剂量多次频服。
(2)服药期间禁食生冷、黏腻、牛羊肉及海鲜发物。
7.橘皮五仁汤合增液承气汤
【处方】玄参10g、生地10g、麦冬10g、玄明粉3g、橘皮10g、桃仁10g、杏仁8g、柏子仁10g、火麻仁10g、郁李仁10g、甘草6g。
【药量】10g为6~7岁小儿常规用量,临床依据年龄及病情不同而调整药量。玄明粉其性咸、苦、寒,多服易伤正,常用3~6g;苦杏仁有小毒,常用量为6~8g。
【制用法】方中玄明粉冲服,是其他药物煎好以后将玄明粉冲入其中一起兑服。服用方法:一般为每天服用两次,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功效】滋阴增液,润肠通便。
【主治】儿童肠燥津亏型便秘以大便干结,或数日一行,排出困难,状如羊屎,常伴有腹痛、腹胀,口臭,纳差等为主要表现者。
【加减】
(1)对便秘病程较短,且口臭、腹胀、舌苔黄厚的里热明显患儿常加3g大黄,且贾老常叮嘱家属,大黄无须后下,是仅取其消食导滞,软化大便之意。
(2)积滞较著,加焦三仙、莱菔子、鸡内金。
【注意】
(1)此方中仁类药所含油脂较高,煎煮期间容易烧焦糊锅,所以煎煮时应不断搅拌以防烧焦药物。
(2)除服药治疗外,家长平素应注意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饮食,及时排便,加强运动等。
(3)使用玄明粉时应中病即止,恐愈通愈损津液,且燥结症状轻者,可去之不用。
(4)小儿脾胃虚弱,临床易出现夹滞之症,故该方在应用时常加入鸡内金和莱菔子,消食导滞、除胀行滞以通便
8.调胃承气汤合保和丸
【处方】山楂10g、神曲10g、莱菔子10g、陈皮10g、姜半夏8g、茯苓10g、连翘10g、大黄4g、玄明粉3g、甘草6g。
【用法】一般为每天服用两次,早晚空腹各服一次。
【功效】消食和胃,泻下热结。
【主治】食积便秘。适用于胃肠积滞,大便不通诸症。临床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发热汗出,口渴心烦,便秘,脉滑,舌苔厚腻或黄。
【加减】
(1)若食滞较重者,可酌加枳实、槟榔等以增强其消食导滞之力。食积化热较甚而见苔黄、脉数者,可酌加黄芩、黄连以清热;兼脾虚者,加白术以健脾。
(2)对便秘病程较短,且里热明显,或胃肠积热引起口齿咽痛等症状的患儿,对症用药的基础上,可加大大黄用量,但无须后下,仅取其清热消食导滞,软化大便之功。此外,治疗中大黄不可久用,虽然大黄泄热通便力较强,但部分小儿服后容易腹痛,且大黄中所含的鞣质物质泻后会重新出现便秘现象。玄明粉冲入其中一起兑服。
【注意】
(1)此方中仁类药所含油脂较高,煎煮期间容易烧焦糊锅,所以煎煮时应不断搅拌以防烧焦药物。
(2)除服药治疗外,家长平素应注意培养患儿良好的生活规律,合理饮食,及时排便,加强运动等。
(3)使用玄明粉时应中病即止,恐愈通愈损津液,且燥结症状轻者,可去之不用。
(4)小儿脾胃虚弱,临床易出现夹滞之症,故该方在应用时常加入鸡内金和莱菔子,消食导滞、除胀行滞以通便。
9.茵陈蒿汤合平胃散
【处方】茵陈6g、栀子2g、苍术4g、陈皮4g、厚朴4g、茯苓4g、泽泻4g、板蓝根4g、五味子4g、砂仁4g、白蔻仁4g、甘草4g。
【药量】4g为新生儿常规用药量,临床依年龄及病情不同而增减药量。
【制用法】本方所用药物煎煮不宜太久,一般以15~20分钟为宜,砂仁、白豆蔻需后下。此病症患儿年龄尚轻,胃小且弱,需少量多次频服。1天1剂,可分5~6次,共服下约40~50ml即可。
【功效】退疸除黄,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皮肤、面目黄染,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湿重于热者,以面目身黄染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为特征表现。
【加减】
(1)加入茯苓、泽泻二味药,此处有合五苓散之义。茯苓利湿而不伤正,泽泻泄热渗湿利水,宣通内脏之湿。但不用桂枝,因其性温、味辛甘,会影响清利湿热的功效。
(2)首诊处方一般不加用白术,因其燥湿力弱而止泻力强,若大便转硬则会增加胆红素的肝肠循环,不利于退黄。
【注意】
(1)此病证患儿要保持大便通畅质软,便干会影响退黄之效。
(2)本方在临床运用中需注意中病即,后期仍需注重调理脾胃,并且患儿母亲亦需注重清淡饮食,提倡少量多次喂哺。
10.当归六黄汤合牡蛎散
【处方】黄芪8g、当归8g、熟地8g、生地8g、黄柏8g、黄芩8g、黄连4g、黄精10g、龙骨20g、牡蛎20g、浮小麦10g、麻黄根8g、甘草6g。
【制用法】
(1)方中龙骨、牡蛎先煎30分钟,放入其余的药,再煮40分钟,煮两遍为宜。
(2)本药宜饭后1小时服用,早晚温服。
(3)小婴儿少量多次频服。
【功效】滋阴清热,固表敛汗。
【主治】气阴两虚夹热的盗汗自汗证。症见自汗盗汗,面色不华,口干唇燥,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数。
【加减】
(1)睡眠不安稳,加柏子仁、五味子。
(2)自汗甚者,加太子参。
(3)大便秘结者,加莱菔子10g。
【注意】
(1)服药后,中病即止,以防伤正。
(2)在内服中药基础上,合理膳食营养,加强户外活动,利于疾病康复,
11.清心涤痰汤合定痫丹
【处方】太子参10g、茯苓10g、橘红10g、半夏8g、竹茹6g、甘草6g、黄连6g、枳实10g、胆南星8g、麦冬10g、炒白芍10g、天麻10g、钩藤10g、枣仁10g、远志10g、石菖蒲10g、琥珀6g。
【功效】扶正祛邪,益气化痰,安神止惊。
【主治】急惊风后余邪未尽调理,或复杂型热惊厥,患儿惊风发作已止,正气不足,面色少华,夜寐易惊,时有惊恐,舌质淡红,脉缓。
【加减】
(1)若余热未尽,舌质红者,加黄连清心安神。
(2)肝旺风动,急躁易怒,夜寐难安患儿,加蝉蜕,与钩藤、天麻组合加强息风止惊功效。
(3)病至后期,不仅健脾益气,而且需补肾,故常加用“三补”熟地、山药、山萸肉补益脾肾,更常加黄精益气养阴。
【注意】
(1)黄连苦寒,剂量不宜太过,中病即止。
(2)服药中正常饮食。
12.导赤散合六妙汤
【处方】生地10g、通草6g、竹叶8g、苍术10g、黄柏10g、牛膝10g、薏苡仁10g、苦参6g、金银花10g、甘草6g
【功效】清心养阴,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燥湿。
【主治】心经蕴热及湿热浸淫,流注三焦诸症,本方清热燥湿,直捣湿热互结之邪。酌情加减后可用于治疗儿科、皮肤科湿热内蕴诸证,如婴儿湿疹、脓疱疮、少女阴道炎、银屑病、寻常疣、痔疮脱肛、习惯性擦腿动作、红斑性肢痛、下肢丹毒、尿路感染、前庭大腺炎、肠炎、痢疾、过敏性紫癜、风湿性关节炎等。
【加减】
(1)关木通属马兜铃科,其所含马兜铃酸,经研究证明可能引起人体肾脏损害,故临证一般用通草代替木通。
(2)若心火较盛,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心热移于小肠,小便不通,可加车前子、赤茯苓以增强清热利水之功。
(3)皮肤红斑、水疱、糜烂、渗液、瘙痒,缠绵难愈者。可加防风、白芷、蝉蜕祛风止痒。
(4)过敏性紫癜兼有尿血、关节痛、腹痛等症,且病程缠绵,易于反复者,加连翘、丹皮、赤芍、小蓟、仙鹤草、茜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兼滋阴降火,效如桴鼓。
(5)下部湿疮,可加赤小豆、赤茯苓等,以清湿热、解疮毒。
(6)妇女宫颈炎、阴道炎等属肾虚湿热下注者,或幼女性阴道炎可归属中医带下病之黄带者,临证可合用易黄汤,苦寒燥湿、淡渗利湿,健脾除湿。
(7)本方使用日久若有纳差、便溏,可加炒白术、茯苓等,健脾燥湿功效更佳,标本同治,湿祛脾健。
【注意】
(1)方中苦寒、阴柔寒凉药物较多,使用过程中要注意顾护脾胃。
(2)用药期间忌服寒凉、肥甘厚腻及海鲜发物。
13.六味地黄汤合实脾散
【处方】生地黄10g、山药10g、山茱萸10g、茯苓10g、牡丹皮10g、泽泻10g、厚朴10g、白术10g、木瓜10g、木香8g、草果仁8g、大腹皮10g、槟榔8g、附子8g、干姜8g、甘草6g。
【制用法】对于小儿贾老使用附子不超过10g,且方中有干姜共煎可解附子毒,故附子不必先煎,与诸药同时待水沸腾后煎煮半小时即可。分早晚两次温服,饭前半小时或饭后一小时均可。
【功效】益肾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肾病综合征。小儿水肿属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者。表现为肢体浮肿,身半以下明显,按之凹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腹胀,纳少便溏,小便短少,四肢欠温,舌质淡红,苔白或少,脉缓或细弱。治疗肾病综合征之水肿,证属脾肾阳虚,表现为肢体浮肿,身半以下明显,按之凹陷,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胸闷腹胀,纳少便溏,小便短少,四肢欠温。
【加减】
(1)水肿消退,尿蛋白减轻时可去辛热之附子、干姜,加平补肾精之菟丝子、续断、补骨脂。
(2)腰困明显者,可加菟丝子、桑寄生、杜仲。
(3)后期水肿已消,蛋白尚存,可加黄芪益气升阳。
(4)双下肢水肿明显时可加车前子、怀牛膝以加强利水之效。
【注意】
(1)积极预防呼吸道传染病,尤其上呼吸道感染。
(2)多做户外活动,接触阳光,增强抵抗力。
(3)若邪实明显,如外感风邪、疮毒、水湿等致阳水者,不宜使用。
14.缩泉丸合桑螵蛸散
【处方】熟地10g、山药10g、山萸肉10g、乌药10g、益智仁10g、桑螵蛸10g、远志10g、石菖蒲10g、补骨脂10g、菟丝子10g、生麻黄4g、甘草6g。
【药量】10g为6岁小儿用药量,临床依年龄不同而增减药量。
【用法】早饭前30分钟,晚饭后60分钟温服。
【功效】补肾益气,开窍醒神,固涩缩尿。
【主治】夜间遗尿,数日或者每晚均有遗尿,尿后能醒,重者一晚上遗尿数次,遗后仍熟睡不醒。舌红苔白,脉缓。治疗小儿遗尿肾虚不固证。
【加减】
(1)病程较长的,加黄芪12g、韭菜子10g、覆盆子10g、白果10g。
(2)夜间不易叫醒者,重用生麻黄6~8g。
(3)寒湿较重者,加炮姜6g、肉桂6g。
(4)积食者,加焦三仙各12g、鸡内金12g。
【注意】
(1)湿热重者慎用。
(2)遗尿好转后,应兼顾调理脾胃。
(3)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小剂量多次频服。
(4)服药期间,要做好上述护理工作。
15.缩泉丸合五子衍宗丸
【处方】乌药10g、益智仁10g、山药10g、菟丝子10g、五味子10g、枸杞子10g、覆盆子10g、车前子10g。
【用法】宜水少浓煎,服药均应在睡前2小时以上。
【功效】温肾缩尿,补肾益精。
【主治】膀胱虚寒伴肾虚明显而致的小便频数,余沥不净等病症。
【加减】
(1)若遗尿次数多者,加桑螵蛸。
(2)若困寐不醒者,加石菖蒲、生麻黄。
(3)肾阳虚者,加续断、淫羊藿。
(4)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
【注意】服药期间,嘱患儿白天不宜过度玩耍,以免疲劳贪睡。让患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晚饭及临睡前少饮水。并嘱家长应在患儿经常尿床的时间提前0.5~1小时将患儿唤醒,让其起床排尿,从而逐步形成能自行排尿的习惯。
17.贾氏三中汤
【处方】黄芪15克,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厚朴12克,草蔻仁12克,炒白芍15克,陈皮12克,干姜6克,肉桂6克,木香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每日一剂,煎煮两次,合约5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用。
【功效】温中健脾、补虚缓中、平调阴阳。
【主治】由脾胃虚寒引起的胃痛、腹痛、痞满,饮食生冷或者夜间加重,常伴有嗳气、反酸、面色白或萎黄,舌质淡胖,脉缓。
【加减】虚寒甚者可加用制附子、良姜;呃逆者,可加丁香;痛甚呕吐者可加元胡;伴有反酸烧心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左金丸、姜半夏等;腹痛甚加大芍药用量;湿盛加苍术苦温燥湿健脾。
【注意】对脾胃蕴热及胃阴虚引起的胃脘不适不宜使用。
18.三八益母汤
【处方】熟地12克,山药15克,山茱萸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炒白芍15克,党参12克,炒白术12克,茯苓12克,甘草6克,益母草12克。
【用法】没日1剂,水煎400毫升,早晚分服,30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肾益气,调理冲任。
【主治】肾虚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妇科疾病。
【加减】气虚易外感,加黄芪15克;月经色暗有块加桃仁12克,红花12克;失眠多梦加酸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急躁易怒加香附12克,郁金12克。
【主治】该方当在外邪去除之后服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