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猎往事 第一百一十二章:紫貂华服
貂皮位列三大贡品之二,有裘皮之冠美称,貂皮属于细皮毛的裘皮,皮板优良,轻柔结实,毛绒丰厚,色泽光润。用紫貂皮织就的裘皮雍容华贵,一直是王侯、贵妃看重的稀世之宝,尤以紫貂皮最为贵重。
紫貂皮自古有风吹皮毛毛更暖,雪落皮毛雪自消,雨落皮毛毛不湿的特异之处。大兴安岭更是以盛产紫貂而闻名,正因为紫貂皮金贵,所以一貂难求,所以貂皮被朝廷列为一级贡品,貂皮仅归皇室贵胄独家使用。
紫貂又称林貂,林区百姓习惯上又叫它大叶子,只因它的皮毛呈棕褐色而得名。别看它个头不大,紫貂却是一种极其凶猛的小兽,体重在一公斤左右,体长有四十厘米,前肢短,后肢比前肢稍长,前后肢均为五趾,脚趾上长有肉垫,弯曲的利爪可以随意伸缩,适合爬树,它的尾毛蓬松,体毛多为黑褐色,有的则掺杂有白色的针毛,它的眼睛虽小但炯炯有神,大耳朵呈直立三角的形状,尾巴粗大。
紫貂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它喜欢栖息在海拔八百~一千六百米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和亚寒带的针叶林里。筑巢时喜欢选择在林间小溪、冲毁的河道或者浅湖之岸等近水处,也有的在树洞、石堆内和树根下筑窝。紫貂打的洞是比较讲究的,一般都是两室,一为卧房、一为厕所,个别还有三室的,即仓库、厕所和卧房。洞口也有入口、出口之别。洞口一般开在河岸边和水下,洞内干净清洁。卧房呈小圆形,直径在二十~二十五厘米,里面铺垫些干草、鸟羽毛和兽毛。这个习惯和水獭很像。紫貂擅长爬树、潜水和游泳,性情比较孤僻,多数都是单独生活。
当夜色笼罩森林时,紫貂才会活跃起来,它们通常是以猎食松鼠、花鼠、田鼠、姬鼠、鼠兔、野兔、雉鸡、松鸡、小鸟、鸟卵和昆虫为食物,有时候也会潜入水中捕鱼、爬上树去摘松子或采浆果更是家常便饭,它的行动敏捷,攀援爬树时更显灵巧轻便。
清初,在每座贡山的山口附近都设有哨卡,有八旗驻军把守,不准山民私自进贡山狩猎,就是当地的牲丁进去捕猎进贡的貂皮,也得先在哨卡先钤压戳记,否则就是偷盗私货罪,官府管制非常严格。那时候,八旗壮丁每年都有进贡貂皮的任务,朝廷是按壮丁人数,而地方衙门在分派任务时,一般都要过手加码,只要男子身高超过五尺,每年就要向朝庭交纳一张貂皮。每年的五月是上交貂皮的期限,各地旗丁齐聚齐齐哈尔城,将军和副都统坐于堂上,协领与布特哈总管分东、西两边席地而坐,在地中央陈放着各种貂皮,验收完毕,会用官府的小印盖章确认,不合格的退还,退还的貂皮上要削去一个爪子,如果皮背无印而爪子全的被称为私货,没有人敢私下交易。将军衙门把合格的貂皮收讫以后,还要登记造册,派出八旗健卒专程押送至京城。同时当地的官衙还要上呈报告,奏明详细情况,正所谓秋挖棒槌冬打貂。
冬季里紫貂的皮毛最厚实,猎人去捕貂,会利用紫貂在雪上留下的踪迹追踪紫貂的落脚点,所以冬季是一年之中捕猎雪貂最好的季节。气候愈寒冷,毛色越纯正,毛质也更佳。在紫貂皮黑褐色的皮毛中,如果隐藏着均匀的白色针毛,行家称这种貂皮为墨里藏针。
每年天降大雪,河水结冰之后,捕貂的猎户就会赶着马拉爬犁、狗拉爬犁,装载着帐篷、食物用品,带着几条猎犬进山林里去捕貂,一直要到十二月或第二年春天才能返回。
在冬季捕貂,整个捕猎过程充满着危险,这种危险不是来自于貂,而是来自其它猛兽的威胁和山林里无法预料的种种意外。在长期的狩猎过程中,满族人创造了独特的捕貂文化,捕貂人把猎取的对象加以神化,貂神就是它们捕貂活动的主宰。在猎貂前、后,都要举行祭貂神和谢貂神的仪式。祭祀貂神是由“貂达”(猎貂人的首领)充当萨满来主持祭祀。萨满在祭祀貂神时,既不能系腰铃、也不会击打神鼓、更不能拿貂套子,主要是因为貂神胆小怕惊扰到它。只是用酒洒地,然后烧香供奉在貂神的神位前,升香时要看香烟的指向,如果香烟飘往东面,则意味着东方有貂,可向东行狩猎。若香烟飘向南面,则是指示南方有貂,可向南方狩猎。捕貂的猎人不仅需要勇武有力,更需要计谋。捕貂有口诀:打貂须打生,用网不用箭,用箭伤皮毛,用网绳如线,犬逐貂,貂上树,打貂人立树边,摇树莫惊貂,貂落可生捕。
林区猎人常用的捕貂方法主要有四种:一曰闷穴,在寒冷的严冬,森林里大多时候都是在夜间降雪。貂的习性是昼眠夜出,它会逐个搜索大树上的洞穴捕鼠食用,等天要亮了,它就会回到树洞里。猎人在清晨时会背着一个背兜,在背兜里面放一把板斧,然后带上引火具、硫磺线、风扇等物,在雪中先寻找夜间貂出没的踪迹。若是验明有入迹而无出迹,就先用树枝塞住洞口,阻止它逃窜,再把带来的烂木屑点着火,用硫磺线点燃用烟熏洞口,这样就能把貂熏死在洞里,然后再用板斧把树砍倒,然后把死貂取出来,这种猎貂方法是最残忍的,真正的狩猎高手大多不屑这么做。
二曰网捕,在《柳编纪略》上记载过这种捕貂方法:貂鼠大抵穴居在松林中,或土穴,或树洞,猎人先把猎网盖在穴口之上,再点上湿柴火,把浓烟往洞里熏,当貂受不了烟熏时就会从洞中逃出来,就会自投罗网。同闷穴相比,这种方法还算比较人道。三曰犬啮,犬啮则是一种与熏穴配合的方法,熏貂穴时,先派出训练有素的猎犬守在穴口附近,等貂窜出洞外的时候一口捕咬。这一口咬在貂的什么位置大有讲究,如果咬轻了,貂容易脱逃,咬重了,容易咬坏貂皮毛。只有最好的猎犬才能咬的恰到好处还不伤及貂的皮毛。还有一种方法是让训练有素的猎犬根据貂在雪地上留下的踪印寻迹找到貂的巢穴,等其出洞觅食时伺机捕捉。能够生擒到紫貂的猎人多为捕猎高手。
四曰碓捕。方法是用铁条或木板制成夹子、排子、关子和阎王碓等,布上机关拴上诱饵后,把它放在貂经常出没的通路上,貂一旦误食了诱饵,触动了机关就会被捕获。放碓一般都会选择在寒露至霜降这段时间,此时貂为了捕捉灰鼠,多数都会在树木上穿行,如果把碓放在倒木之上,最容易捕捉到紫貂。不过等到大雪之后,貂就轻易不会再登上倒木觅食了。碓也因为天寒地冻导致机构失灵不能再使用了,猎人就要用其它办法了。捕貂的高下就在于能否保存完好的皮毛,所以最好的猎人在捕貂时从来不使用猎枪和弓箭。除了满族人以外,就要数赫哲族猎人与捕貂这活计关联最紧密了。清庭征服赫哲人部落以后,强迫赫哲人定期向朝庭进贡。贡品主要集中在貂皮、狐皮、水獭皮等各种珍贵皮毛上。如果缴纳逾期了,就会被视为对清庭存有反抗之心,清庭是要派部队征讨的。凡是被编入户籍的赫哲族人,每户每年都必须要向清庭上贡缴纳一张体大、毛厚、色匀的优质貂皮,这就是“贡貂”制度。
上交完贡貂之后,赫哲人带来的其余毛皮才可以在市场上交易。清初清庭在宁古塔设立站点专门负责接收各附属部落上交贡貂,那些离宁古塔比较远的地方,像住在黑龙江下游的赫哲族人,在每年的夏季,就要就近去普禄乡交纳贡貂,清庭届时会派官员和兵卒前往去接收贡貂。后来又设立了三姓协领衙门,专门负责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及库页岛一带的赫哲族人、费雅喀人、库页岛人的贡貂事宜。
雍正十年,为了方便管辖,三姓协领衙门改为三姓副都统衙门,在黑龙江下游的奇集、德楞设立了行署,负责就近处理贡貂各项事宜。规定赫哲人每年要上交贡貂一次,如果因故于当年未能前来上交贡貂,可于来年补交贡貂。清庭除了推行强硬的命令之外,也有怀柔的另一手。对前来贡貂的猎户都会给予一些赏赐以示恩宠。包括锦缎衣服、靴、帽、袜这类日常物品,这些东西对当时的蛮荒民族来说,是平常难得一见的稀罕物,所以常被山民当做珍贵的东西妥善保管。但是这种赏赐也是分等级的,赏给姓长、乡长的是官服,赏给子弟和白丁的是常服。同是官服,姓长朝衣的面料是蟒缎,而乡长朝衣的面料是彭缎。即便同是常服,官家子弟赏赐的是缎袍,而白丁则是布袍。赏赐时还要举行一些仪式以示庄重,让化外野民都要感谢皇恩浩荡。酒宴也是要摆几桌的,但一般既不会太铺张也不奢华。
《吉林通志》上记载了赐宴的场面:赐宴用木几,长排两行,每人烧酒一壶,盐豆一器,以示怀远之思。其人叩头起立,饮毕,欢呼,再叩头谢恩,始各散去。除赐宴之外,赫哲人贡貂时路途上的口粮和贡貂时逗留期间的口粮(清政府规定,赫哲人贡貂期最多可逗留五日)均由清庭负担,这笔费用也是相当大的,如果把贡貂解往京城的押运费、赐宴费、贡貂人路上和贡貂期间的各种费用加在一起,清庭收一张貂皮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光绪十二年(1886)六月,曹廷杰升为知县,在光绪年间他曾算过一笔帐:得貂皮一张,须费银十余两。在光绪年间,一名赫哲族队兵一个月的饷银大概也就是在白银三两左右,以十余两银子换得一张貂皮,属实也是过于昂贵,这还只是普通貂皮。
清庭之所以需要这么多的贡貂,这还得从努尔哈赤建国后说起,为了使贵贱尊卑有所区别,清庭对各级官员衣冠的形式、纹饰、颜色、质料都做出了明确规定。瞥一眼官员穿着的服饰,基本就能知道级别大小。诸贝勒、大臣多用貂裘当外袄。若不遵照级别乱穿朝服,轻则处罚,重则免官。服饰代表了一种社会地位,在清朝,皇亲贵戚都是以穿着华美的貂皮为荣。不论是貂皮袄、貂皮大衣、尖缨貂帽、貂鼠团帽,凡是与貂皮有关的,只有高级官员才有资格穿,而且冬、夏两季穿着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