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画派与北京画坛
“京津画派”是近十几年学术界出现的一种提法,日渐频繁地出现在美术史研究、博物馆展览和艺术品拍卖等诸多领域。它是指从 20 世纪初期开始,主要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北京、天津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以保存和发扬国粹为基本宗旨的国画流派,整体宗旨是“精研古法、博采新知”,画论画意“内核”是“京派”传统的余绪。其地域画派形成的明确标志是以金城、周肇祥等人为首的“中国画学研究会”的成立,一时汇集了京城画界陈师曾、萧谦中、徐石雪等众多名家共襄参与,并在上世纪 20、30 年代,奠定了基本格局。京津画派的历史贡献和重要意义,在于延续了国画中的“国粹”传统,也就是着重于宋元名迹及以前的法度与技巧,表明了对清中叶以来末流稚弱画风的排斥,其别岀新意的成就,造就了民国时期北方画坛的丰富面貌。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术革命”极端思想对国画的损害,包括思想性的纠偏,为弘扬民族文化艺术树立了典范。
在京津画派这一画家群体中,既有中国画学研究会、湖社的成员,以及活动在这两个画会周围,与其画学主张相近的画家;又有以清宗室后裔为主的画家群,包括松风画会成员溥雪斋、溥心畬、溥毅斋、溥松窗、溥佐、启功等;还有滋养于民间的画家于非闇、刘奎龄、刘凌沧等丹青妙手,以及建国后迅速成长起来的画家秦仲文、王雪涛、吴镜汀、俞致贞、田世光、刘继卣等人。由此可见,许多学者把其中的传统派画家集群概括为“京派”并不为过,但是基于传统画家在京津两地集中频繁的活动,用“京津画派”这个指称似乎更为准确。京津画派在艺术上能够兼收并蓄,他们以传统笔墨功力为基础,以西方绘画光影和写生技法为借鉴,以院校教育和家传或师承亲授为传承方式,无论其规模影响还是对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扬都足以成为民国时期举足轻重的艺术群体。
除了金城作为领军人物之外,还有一位举足轻重的画家陈师曾。他在近代画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还是慧眼识人的伯乐。可以说,如果没有他推荐齐白石,也许中国近现代书画史就要改写。
1917 年的一天,陈师曾在北京琉璃厂南纸店偶然见到齐白石自出己意、大刀阔斧的篆刻,为其吸引,便萌生了一识之愿,于是寻到住在法源寺的齐白石,两人一见如故。齐白石时年 55 岁,因与陈师曾的相识而改变了人生轨迹。1922 年,陈师曾应邀赴日本参加中日绘画联合展览会,由他携去参展的齐白石画作深受好评,齐白石一举成名。
长期寓居北京的齐白石,擅画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他提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观点,强调摒弃“匠气”而“天机自得”,从不弃“写形”又超越“写形”中,达到笔使造化、巧夺天工的传神境界。
齐白石 富贵有余 177×45.5厘米
齐白石《富贵有余》,他用洋红及没骨法挥写牡丹花,浓酣而又艳丽,又以羊毫软笔偏锋画花瓣,有一种薄薄而柔软的感觉。花茎从上往下由红渐绿,真实好看。用篆籀之法写枝干,叶片有浓有淡,分出阴阳向背,再用湿墨勾画出叶筋,使叶子显得湿气淋漓,含水下垂,呈现出小雨初霁、春花更艳的意境。既有吴昌硕的牡丹画风,又具民间艺术的特色,体现了作者大胆洒脱的胸襟和崇尚自然的心性。
齐白石 平安多利 95×36.5厘米
齐白石的《平安多利》,这种把荔枝摘下来放在提筐里,寓意“多利”的画法,经常出现在其晚年的画作。他以洋红和色点法来点写荔枝表皮独特的粗糙质感,又用寥寥数笔表现出鹌鹑羽毛的层次、明暗和空间关系,笔墨的浓淡、干湿恰到好处。他以隶书笔法题写篆书“平安多利”四字,把《天发神谶碑》的字体加以变化,写得苍劲沉雄,力能扛鼎,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前文提到的陈师曾之外,徐悲鸿是齐白石的另一位恩人,他力排众议,将齐白石聘请到中央美术学院教学,培养出李可染、王雪涛、李苦禅等大家,在中国近现代书画史上书写出浓浓的一笔。徐悲鸿是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提出将西方写实主义精神融进中国绘画,坚持“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即“以西改中”的道路,志在复兴中国画艺术。他提出的“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新七法”等改良中国画的艺术思想,在 20 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图3 徐悲鸿 双骏图 90×63厘米
徐悲鸿爱画马,也擅画马,《双骏图》是徐悲鸿笔下骏马的代表作。他以短缩透视表现马匹俯首饮水的姿态,用蕴含雄强笔力的线条勾勒马的躯干、腿骨,寥寥数笔便抓住了大角度透视下饮马的体态特征,以大笔散锋扫出随风飘扬的马尾、鬃毛,表现出悠然自得的闲适之情。左边的立马,则昂首回顾,举蹄扬鬃,显出一派逸兴遄飞之情。在笔墨的运用上,他吸收了没骨技法,使传统笔墨和马的块面结构和谐一致,把写意风格的画马技巧推到了前无古人的极致。
李可染 杏花春雨江南 68.5×45厘米
《杏花春雨江南》展现的是李可染最爱描绘的“雨余山色秀”的江南水乡之景,他以焦墨、中墨勾勒出杏树的枝杈,再以胭脂红点写出疏密浓淡的杏花,于烟雨迷蒙中,一时满画皆春。他以墨为形,以水为气,纵情设色,而色墨却不相碍,在实景中创化出一片玄妙的虚实,表现出东西洞庭一派如诗如画、湿润深秀的春景。水墨淋漓,清新生动,酣畅且又不失质朴,从“写景”跃向“造境”,正是此作的迷人之处,也是李家山水的魅力所在。
民国期间,一直活跃在北京画坛的还有张大千。
张大千 江南清晓 68×187厘米
《江南清晓》是张大千晚年的泼墨泼彩山水力作。他大胆突破了传统中国画以线造型的原则,先泼墨为底,然后再泼彩,通过不同颜色的块面穿插来经营画面。一方面,他承继了董其昌以来的文人画通过画面虚实、黑白对比的空间布局意识;另一方面,他通过“师造化”,打破了文人画通过“组合”与“填充”式的构图模式。如此恣意挥毫之间又能保持法度精严、构图有致,将唐人的豪放和宋人的严谨合而为一,营造出了千姿百态的烟云效果,再以淡墨轻罩作远水重山,草木郁郁 蓼汀,孤帆天际而流,三五房舍隐逸深山,使山水画作更为浪漫自由,气象万千。
其实,京津画派在 1949 年前后一直活跃在北京画坛的画家,如溥心畬、王雪涛也具有代表性。在京津画派中,还有皇家后裔画家,如溥伒、溥佺、溥佐等人,一直是京津画派中的重要力量。作为皇城根的皇家绘画代表人物,满腹经纶的旧王孙溥心畬,是溥仪的堂兄,道光帝的曾孙。他曾赴法国留学,取得了天文学、生物学两个博士学位。
溥心畬的文人画造诣深厚,他的山水画常取边角景,孤松出云,怪石盘踞,又常画渔翁独钓,高士徘徊,画里的高阁危楼,亦不乏非凡气派。线条多挺直,刚中带韧,下笔重而着墨轻,墨色隽秀清雅。画面透出浓郁的书卷气,意境幽远、恬淡,充满了魏晋名士的淡逸超脱之风。其自身的修养和气质将文人画的“精气神”发挥到了极致。他与张大千齐名,并称“南张北溥”。
王雪涛以小写意花鸟草虫而著称,他继承了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擅用灵巧多变的笔墨,工写结合,虚实结合,并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了韵律。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这是意境创作的重要因素,也是其画作表现的主要特点。
收藏家杂志202008期封面
摘编自
文章来源:《收藏家》
202008期《赏心乐事谁家院 雄图白日敛精华
— 精缩的近现代书画史(上)》
作者:李理 赵强
责任编辑:秦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