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使用却不怎么了解的,居然是它
汉字是一种神奇的语言,由于其起源于象形,所以便于识别,其记事之功能是任何一种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即使是最古老的甲骨文,现代人也可以进行识别研究。
据相关资料,汉字总数近10万字,但常用的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1956年进行的汉字简化,虽然现在依然有争论,但其扫盲作用却是普遍认同的,大大地提高了国人对汉字的识别。尤其刚解放后,文盲普遍,汉字简化后,极大地提高了国人的文化水平,对于迅速恢复生产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目前国内唯一的文字博物馆在河南安阳,属于国家级博物馆,馆藏文物生动地展示了汉字的演变发展。文字的发展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的阶段。
目前可见实物文字是商代刻在甲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古人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甲骨上的文字,主要内容是记事或占卜,大多是象形字或会意字。甲骨文从1899年被发现至今,单字五千多个,其中考古解释成功的大约一千五百多个字。
大篆的含义较广,目前一指小篆之前的所有文字均称大篆,二指金文和小篆之间的过渡文字,三指秦国李斯创小篆之前的秦及其他六国的文字总称,四专指秦国李斯创小篆之前的秦国文字。目前大篆代表为石鼓文,大篆的主要特征或历史意义在于开始了线条和笔画,是汉字“方块化”的开始,之前文字均以图形化为主,而从大篆开始则以线条为主。
隶书的出现较为特殊,其基本和小篆产生时间相同,按现在比喻,小篆为官方文字,隶书为民间文字,隶书是将小篆的圆角变为方角,更容易书写,也称“佐书”。隶书的出现,真正确定了汉字的形状和结构,直到现在。由于小篆为秦代的国书,但秦始皇统一后仅15年就灭亡了,所以隶书堂而皇之成为正式文字。目前能看到的汉代隶书,一是石刻,二是在竹板或木板上书写。石刻代表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孔宙碑》、《石门颂》、《华山碑》、《曹全碑》、《西狭颂》、《张景碑》、《张迁碑》等等,是我们现在常见的隶书字体。书写在竹板或木板上的称为汉简,汉简隶书随意自如、古朴秀丽,用笔无常,实为汉字史上的奇葩,艺术性极高。
楷书,又称真书、正书,由隶书转变而来,中间经魏碑。隋代是汉隶向唐楷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现藏于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龙藏寺碑》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字体方整有致,结构严谨,用笔沉滞宽博,朴拙而不失清秀,庄重而不呆滞,在书体结构和用笔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楷书盛行于魏晋(魏碑为主)至唐宋(以楷为主),发展顶峰为唐,代表人物为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楷意多则为行楷,草意多则为行草。行书解决了楷书书写速度慢的问题,也解决了草书难以辨认的问题。是现代人最多使用的字体。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
草书,因其辨认较难,实用性不强,目前更多为艺术创作使用,也多被许多不认识草书的人们误认为“丑书”。
学习书法,当对汉字的发展有基本认知。另外,应分清简化字、繁体字,还有异体字。
繁体字为汉字传统汉字,简化之前均为繁体字,目前在中国港澳台地区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华人地区使用,大陆一般用于碑刻、牌匾、书法篆刻等。
注: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