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骑兵究竟有没有马镫?
马镫的发展逻辑
毋庸置疑,马镫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发明,但马镫并不是伴随着人类驯化马匹而立即出现的。最初,用于骑乘的马具非常简单,骑马不适且危险,所以人类在使役马匹时,更多地采用马车。
从驯化马匹到马鞍出现之前,骑马时只能采用骑光背马的“骣骑”,讲究一点的,还可以在马背上铺一层毯子。比如下图是距今2600多年的亚述王猎狮浮雕,亚述王所骑的马以及身后的备用马,都只是铺着毯子,既没有马鞍也没有马镫。
亚述王猎狮浮雕
后来,欧亚草原的游牧人——斯基泰人率先发明了马鞍,尽管这种马鞍还是很原始,结构也非常简单,但比起骣骑,自然还是进步了很多。这种鞍分布范围极为广泛,据目前所见的材料,西至黑海地区,东至我国的新疆、北方、中原,都有它的身影。在我国,这种鞍从战国延续使用到东汉晚期。另外,在这一时期无论是我国还是欧亚草原,都没有发现跟马镫有关的考古遗存。
斯基泰人形象
新疆出土的原始马鞍
接下来正式说镫,很多朋友都会提到湖南长沙西晋墓的青瓷骑马俑,没错,这是全世界学者讨论马镫都无法绕开的一个重要材料。这批俑从艺术角度看算不得精美,但细节非常到位,而且墓葬年代确定,是西晋惠帝永宁二年,也就是公元302年,距离西晋灭亡还有14年。
长沙晋墓出土青瓷骑俑,注意,是青瓷,不是陶
这批骑马俑上,均配备高桥鞍,部分马鞍左侧悬挂一枚小三角,国内外学者们普遍认为这是最早的马镫形象,但这只是单镫,马鞍右侧并没有,骑马人的脚也没有塞进去,所以推测单镫只是辅助上马的,因为高桥鞍比原始马鞍高,上马相对困难。
单镫并不仅仅存在于这样的模型中,实物也有发现在。
上世纪七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安阳发掘了一座十六国早期的墓葬,根据随葬品推测墓主人为慕容鲜卑。鲜卑人习惯以马具随葬,在这座墓里就埋葬了一整套马具,其中有一副高桥鞍,在高桥鞍的左前方还发现了一枚鎏金铜马镫。后来,考古工作者还对这套马具进行了复原。
安阳十六国墓
鎏金铜马镫
安阳十六国墓马具复原模型
这种马镫在慕容鲜卑兴起之地——今天的辽宁朝阳、北票一带还有发现,足以证明单马镫确实存在。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1.鲜卑人有用马具随葬的习俗,所以相关的考古遗存多,不能以此来轻易否定中原或者南方地区发明马镫的可能;
2.根据现有的考古发现,单镫与后来的双镫存在一个短暂的共存期,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
单镫只能辅助上马,功能有限,所以很快又出现了成对的双马镫,有了它,不仅上马方便,骑行时还可借助它来保持平衡,对交通、战争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目前最早的双马镫证据,是南京象山东晋墓里的陶马。
南京东晋墓出土陶马
由此,马镫的发展逻辑,或者说发展脉络就比较清楚了:
汉代有无马镫
汉代有没有马镫,是很多朋友关注的一个问题。开宗明义地说,笔者认为以现在的考古材料,是无法证明汉代有马镫的。
第一,目前所见的汉代考古材料,无论是实物遗存还是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陶俑、铜俑,均没有马镫或者马镫的形象。如果只是少量的材料,那么说服力肯定不强,但这么多的材料中一个证据都没有,至少能够说明,汉代有镫的可能性不大。
西安西汉壁画墓中的骑射图像
陕西咸阳杨家湾西汉墓出土骑马俑
武威雷台汉墓出土铜骑俑,该墓时代存在争议,或可晚至西晋,但铜俑符合东汉时期特征
第二,如前所述,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单镫是西晋时期的,这一时期也恰恰是高桥鞍普及的时代。单镫的出现跟高桥鞍所造成的上马不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汉代,人们使用低矮且没有硬骨架的原始马鞍,既不需要镫,也难以配备镫。
第三,如果我们承认汉代就有了马镫,那么为何到了西晋,却回过头来用更原始的单镫?
在考古研究当中,不应过于脱离材料去做推测,所谓“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也。我们不否认,当一种东西发明后,也许需要一段时间才会体现在艺术作品当中,但仅仅根据这个泛泛的认识,把马镫的出现时间提得过早,是不严谨的,也无法让人信服。
骑行姿态能否证明镫的有无
有些朋友提出,虽然汉代的艺术形象没有直接表现出马镫,但根据骑行时人的腿脚姿态,仍然可以推测使用了马镫。
比如说,用镫,腿才会弯曲,或者用了镫,脚跟部位才会更低一些。
在这里,笔者也就不从画像石本身的表现精读有多高来解释了,只放几张骣骑的图片吧。
照片胜于雄辩,即便我们相信画像石等艺术形象的精读堪比照片,然而在现实当中,骣骑时人既可以让腿弯曲,也可以让脚跟更低。用骑行的姿态来推测镫的有无,同样是缺乏足够说服力的。
图文分享自:考古军中马前卒
注: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