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解读,为何"野狐禅"的一字之差,堕为野狐

前段时间经常做中英文翻译,发现中英翻译中的断章取义很多,甚至还经常让人们翻译成相反的意思。近期读古书,发现现代人对古代书籍的理解,断章取义或者按照自己猜测的字面理解,也会常常出现同样的错误。

言语理解偏差当代分析

当代科学研究中,将这些现象称作言语理解偏差,而造成偏差的原因多从语言编码和解码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中英文翻译的英译汉,英语作者是编码者,翻译者则是解码者。

编码者与解码者两者偏差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对等性造成,深度分析则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个人受教育程度、能力水平等等密不可分。

当编码者与解码者偏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断章取义,甚至相反的错误。

古文翻译为现代文同样存在这样的不对等和偏差,产生原因也较为类似。同理,在人们日常交流中也存在言语理解偏差,通常称之为沟通。

古代解决理解偏差的方法

在我国古代,为了避免言语沟通的偏差,讲究师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口口相传”。只有老师亲口告诉过、并反复确认学生已经正确理解的,才算学过。

老师在教学时,遇到不理解的文字,必须跳过不讲,不能自由发挥或者夸夸其谈。如此一来,这种跳过不讲的,就需要学生自己悟。对此,儒家孔子也讲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当代,儒家、佛家和道家传承中,以及中医学、武术、绘画领域的传承中也有一些仍保留有这样的做法。如果有真正学习过相关传统国学的人,可能有人知道。在很多细节问题上,不是面对面的“口口相传”,结果差异真的能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禅宗公案:野狐禅

对于这种理解偏差,禅宗有一个知名的公案,也就是现在“野狐禅”这个词的来由典故。

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禅宗兴盛。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说法,有个老翁天天来听法,每次总是最后一个走。终于有一天,老翁讲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竟是后山的野狐狸仙,已经500世为野狐,再之前本来是人。堕成野狐狸的原因,是前生作为老师讲法的时候讲错一个字。

学生问:大修行人,可落因果?

狐狸仙答:不落因果。

狐狸仙知道自己答错了,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希望百丈禅师告知答案,使得自己解脱。

百丈答曰:不昧因果。

听完此回答,野狐狸解脱而去。

由此开始,在我们的语言文化中,有一词“野狐禅”来形容歪理邪说。

“野狐禅”故事解读

对于“野狐禅”这个公案的解读,重心经常放在为何是“不昧因果”,而不是“不落因果”上。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佛学里只讲脱离六道轮回。哪怕大修行人,也是不能脱离因果的。但是,通过修行,能把因果关系看透,倒是真的。

我对这个公案,更愿意放在语言学以及老师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老师如果不确定的答案,不要讲。因为不确定的答案很容易错,错了就会造成错的因,生成错的果,不如不讲。其次,从现代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确实有很多内容是语言无法叙述明白的,比如情感、音乐、艺术、审美等很多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其三,因为是禅宗公案,因此需要从佛学角度来分析。语言学传承属于佛学五明之一的“声明”。声明,即一切语言、文字、音声之学。“声明”未明如何能传授佛法呢?

但是,一字之差而500世为野狐,故事里是不是罚的太重了些?

“便是好人”对比“才是好人”

直到最近,读到《增广贤文》里的一句话,“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我才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何一字之差都要不得。

耳熟能详的《增广贤文》中收录了很多知名的俗语。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等等知名的至理名言。

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喜欢、兴趣浓厚,因此人们经常会把很多传统书籍拿出来逐字推敲,而一些比较难理解,或者有争议的句子,也就成为热点。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便是其中一句。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前面四个字“不交僧道”容易理解,就是不和僧道交往的意思。

那么“便是好人”,是什么意思?“便是好人”等于“才是好人”吗?

便,意思是顺利的,简单的,就怎样。

结合全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要行善做好事,不用管结果如何。如此一来,不去结交僧道,也是个好人。“便是好人”,是评价语。意思是,这么做的人,就已经是好人了。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深度解读此句。为何在我国明代,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佛学大兴,真正去学佛学道都不容易,而且无论按照佛家和道家的说法,好老师难遇。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行善做好事不求回报,就是学佛学道修行啦。

现在网络上,有些将此句解释为“不交僧道,才是好人”,是完全错误的解读。“便”和“才”的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就成了“不能和僧道交往”。要知道,明代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直到明末时期,一直是大力弘扬佛学的,明代是个禅宗大德层出不穷的时期。虽然明代中期的明世祖不喜欢佛学,却极为推崇道家。《增广贤文》这本在明代广为流传的书,怎么可能宣传不要和僧道交往呢。

由此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字之差,确实能够成就“禅”与“野狐禅”的天壤之别。

读书,很多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本义才成,而不能人云亦云。

(0)

相关推荐

  • 杜老师再谈《山花碑》文义浅识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搞学术研究不是我的专长.严格地说,我根本不知道学术研究做什么.怎么做.偶尔地写点见闻随笔,也只不过是当作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而已.因此,我写作时,只凭当时的直觉和感想逐思走笔,不愿意去 ...

  • 禅宗公案解读之一:达摩见梁武帝

    禅宗公案解读之一:达摩见梁武帝

  • “平常心是道”,禅宗的这则公案太深刻了

    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 泉云:"平常心是道." 州问:"还可趣向否?" 泉云:"拟向即乖!" 州问:"不拟 ...

  • 平讲平说2595期:一碗赵州茶启迪了成长进步的高级智慧,其中的妙处在一个“常”字和一个“恒”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版权即联系删除 文 | 趙玉平 平讲平说2595期#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讲隐性知识的传播,其实大家稍微分析一下中华文化的传承过程,就会发现有一个领域隐性知识特别多,这个领域就是禅宗故事 ...

  • 神秀与惠能的偈语哪个更好?

    这是一个长期流传的禅宗公案.说五祖弘忍为考究弟子们的学业,命弟子每人写诗一首,大弟子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兄弟们见之,无不拍手称好,弘忍也 ...

  • 随笔 ‖ 因 果

    因  果 文/芦岸苇 元圭禅师得道后,在嵩岳之下,依山傍水,结庐为寺. 一日,一个容貌甚伟,有王者气象的人来访.此人随从逶迤,冠盖华丽.他问禅师:高僧可认得我? 禅师说:禅心无二.有情万物在我眼里都是 ...

  • 俗语“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为何古人对出家人如此误解?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广为流传的民间俗语,它们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经过古人口口相传而来,虽然内容浅显易懂却又发人深思.在众多俗语中,有这么一句"不交僧道,便是好人",它的意思是说劝人 ...

  • 不交僧道,便是善人 (鼎然)

    不交僧道,便是善人--出自<增广贤文> 僧的本质是正经的僧,穿着僧袍者未必是正经的僧. 道的本质是正经的道,穿着道袍者未必是正经的道. 僧的本义出苦,道的本义归真.出苦即是妄贪不生,归真即 ...

  • 僧道命是什么意思?僧道命的八字特征

    什么是僧道命 僧道之命,五行在无气之乡,十干临死墓之地.年月尽逢孤寡,日前全见元辰.累犯空亡,重临华盖.妻子衰绝,身旺无依.两般父母见星孤,四季天上禄也无,辰戌丑未加临著,多是道士及僧徒.三合生人辰戌 ...

  • 读懂《清静经》,修道便有了方法可循!

    道教 道教是中国人的根蒂,是东方科学智慧之源,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是天尊对人间最慈悲的叮咛,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国道教文化,道教的弘扬离不开您的支持与鼓励,福生无量天尊. 公众号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 ...

  • 读懂《清静经》,修道便有了方法可循!(值得细读)

    本公众号最近开通了视频号:道藏天机国学. 欢迎大家点赞和转发. 一 道教修行的术法包罗万千,很多初学道的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修证方法时,总是会一片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入手去学习,更不知道究竟哪一种方法适合 ...

  • 《笑林广记》僧道部全文,翻译赏析

    追度牒 [原文] 一乡官游寺,问和尚吃荤否.曰:"不甚吃.但逢饮酒时,略用些."曰:"然则汝又饮酒乎?"曰:"不甚吃.但逢家岳妻舅来,略陪些.&quo ...

  • 从八字看僧道因缘

    作者:admin发布: 2020年4月11日  从八字看僧道因缘 十干临死绝之地,遇孤寡,僧道之命. 累犯空亡,重临华盖,为僧为道. 身旺无财,有出家之心. 火盛而身心禅定. 日上刑冲带杀,性急而傲俗 ...

  • 八字命理:男命格八字无财星和食伤是僧道之命

    温馨提示:本文有偿阅读 对于男生来讲的话,在他们一生的发展过程之中,如果自己的生活是幸福美满,平安喜乐的,那么固然是特别欢喜的一件事情,但是在这条路途之中,他们的生辰八字和五行命理也会对未来的命运产生 ...

  • 如何通过八字命理看僧道之命!

    声明:本公众号部分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深入了解和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那么什么人和佛道有缘呢? 1.五行在无气之乡,十干临死墓之地. 2.年月逢孤寡,日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