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解读,为何"野狐禅"的一字之差,堕为野狐
前段时间经常做中英文翻译,发现中英翻译中的断章取义很多,甚至还经常让人们翻译成相反的意思。近期读古书,发现现代人对古代书籍的理解,断章取义或者按照自己猜测的字面理解,也会常常出现同样的错误。
言语理解偏差当代分析
当代科学研究中,将这些现象称作言语理解偏差,而造成偏差的原因多从语言编码和解码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中英文翻译的英译汉,英语作者是编码者,翻译者则是解码者。
编码者与解码者两者偏差是由于人们对世界认知的不对等性造成,深度分析则和生活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个人受教育程度、能力水平等等密不可分。
当编码者与解码者偏差过大时,就会产生断章取义,甚至相反的错误。
古文翻译为现代文同样存在这样的不对等和偏差,产生原因也较为类似。同理,在人们日常交流中也存在言语理解偏差,通常称之为沟通。
古代解决理解偏差的方法
在我国古代,为了避免言语沟通的偏差,讲究师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口口相传”。只有老师亲口告诉过、并反复确认学生已经正确理解的,才算学过。
老师在教学时,遇到不理解的文字,必须跳过不讲,不能自由发挥或者夸夸其谈。如此一来,这种跳过不讲的,就需要学生自己悟。对此,儒家孔子也讲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在当代,儒家、佛家和道家传承中,以及中医学、武术、绘画领域的传承中也有一些仍保留有这样的做法。如果有真正学习过相关传统国学的人,可能有人知道。在很多细节问题上,不是面对面的“口口相传”,结果差异真的能到十万八千里之外。
禅宗公案:野狐禅
对于这种理解偏差,禅宗有一个知名的公案,也就是现在“野狐禅”这个词的来由典故。
故事发生在盛唐时期,禅宗兴盛。百丈怀海禅师在江西说法,有个老翁天天来听法,每次总是最后一个走。终于有一天,老翁讲了自己的经历。原来他竟是后山的野狐狸仙,已经500世为野狐,再之前本来是人。堕成野狐狸的原因,是前生作为老师讲法的时候讲错一个字。
学生问:大修行人,可落因果?
狐狸仙答:不落因果。
狐狸仙知道自己答错了,但却不知道错在哪里。希望百丈禅师告知答案,使得自己解脱。
百丈答曰:不昧因果。
听完此回答,野狐狸解脱而去。
由此开始,在我们的语言文化中,有一词“野狐禅”来形容歪理邪说。
“野狐禅”故事解读
对于“野狐禅”这个公案的解读,重心经常放在为何是“不昧因果”,而不是“不落因果”上。因果是佛法的基本定律,佛学里只讲脱离六道轮回。哪怕大修行人,也是不能脱离因果的。但是,通过修行,能把因果关系看透,倒是真的。
我对这个公案,更愿意放在语言学以及老师教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老师如果不确定的答案,不要讲。因为不确定的答案很容易错,错了就会造成错的因,生成错的果,不如不讲。其次,从现代语言哲学的角度来说,确实有很多内容是语言无法叙述明白的,比如情感、音乐、艺术、审美等很多领域,都存在这样的现象。其三,因为是禅宗公案,因此需要从佛学角度来分析。语言学传承属于佛学五明之一的“声明”。声明,即一切语言、文字、音声之学。“声明”未明如何能传授佛法呢?
但是,一字之差而500世为野狐,故事里是不是罚的太重了些?
“便是好人”对比“才是好人”
直到最近,读到《增广贤文》里的一句话,“不交僧道,便是好人”。我才更为深刻的理解,为何一字之差都要不得。
耳熟能详的《增广贤文》中收录了很多知名的俗语。比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水至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等等知名的至理名言。
现在人们对传统文化越来越喜欢、兴趣浓厚,因此人们经常会把很多传统书籍拿出来逐字推敲,而一些比较难理解,或者有争议的句子,也就成为热点。
“不交僧道,便是好人”便是其中一句。仅从字面意思来解读,前面四个字“不交僧道”容易理解,就是不和僧道交往的意思。
那么“便是好人”,是什么意思?“便是好人”等于“才是好人”吗?
便,意思是顺利的,简单的,就怎样。
结合全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不交僧道,便是好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要行善做好事,不用管结果如何。如此一来,不去结交僧道,也是个好人。“便是好人”,是评价语。意思是,这么做的人,就已经是好人了。
当然,我们仍然可以深度解读此句。为何在我国明代,人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佛学大兴,真正去学佛学道都不容易,而且无论按照佛家和道家的说法,好老师难遇。因此对于普通人来说,行善做好事不求回报,就是学佛学道修行啦。
现在网络上,有些将此句解释为“不交僧道,才是好人”,是完全错误的解读。“便”和“才”的一字之差,意思完全相反,就成了“不能和僧道交往”。要知道,明代从太祖皇帝朱元璋开始直到明末时期,一直是大力弘扬佛学的,明代是个禅宗大德层出不穷的时期。虽然明代中期的明世祖不喜欢佛学,却极为推崇道家。《增广贤文》这本在明代广为流传的书,怎么可能宣传不要和僧道交往呢。
由此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一字之差,确实能够成就“禅”与“野狐禅”的天壤之别。
读书,很多时候真的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推敲本义才成,而不能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