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梦龙,1931年2月出生,上海市人。上海市第一批特级教师,曾任上海市桃李园实验学校校长,兼任教育部中小学校教材审查委员,语文教育艺术研究会理事长。八十年代初提出并倡导的“三主”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以及“三式”操作模式——自读式,教读式,复读式,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著有《钱梦龙与语文导读法》《教师的价值》等多部著作。
近几年古典诗词的吟诵引起了不少诗词爱好者的浓厚兴趣,也听到过好几位吟诵专家的吟诵录音,渐渐发现一个问题,有些专家的吟诵只注意行腔的优美,随心所欲地拉长了某些不该拉长的字的读音,以致误导了听者,使人以为只要把诗句“唱”得好听便是吟诵,可以完全不顾诗句的平仄格律。事实上吟诵并不是这么回事。古人的吟诵本是创作或欣赏诗词的一种辅助手段,诗之所以不同于散文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韵律美;古典诗词中的律诗和绝句,由于格律严谨,声调和谐,尤其适于吟诵。诗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只有在节奏分明、抑扬顿挫的吟诵中才能更好地领略和体味。如果不顾诗句的平仄格律随心所欲地吟诵,便违背了吟诵的本意。
吟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般的文人读诗时通常采用的吟诵方法,这种吟诵只要求平声和仄声的处理合律就行,不必讲究动听与否。这样的吟诵,主要是为了诗词欣赏与创作的需要,杜甫“新诗改罢自长吟”,形象地展示了诗人以吟诵助创作、边吟边改、改罢长吟的情景。古人读诗,还有一种吟法叫“哦”,“随分哦诗足散愁”(杨万里)、“直閤时偷暇,幽怀坐独哦”(欧阳修),从这些诗句看,“哦”大概是一种低声的吟诵,大多用于个人的欣赏、品味诗词或消愁遣闷、自娱自乐。还有一种吟诵是融入了曲的唱法,注重行腔的优美动听,一般用于当众吟唱,具有表演性质,因此跟一般读书人常态下的吟诵有所不同。唐代就有“旗亭传唱”的故事,那时诗人们的诗往往被乐工谱曲,让艺妓在旗亭(酒楼)传唱。但这是“谱曲而唱”,目的在于表演,已不属于“依律而诵”的范围。在当前,由于大家对吟诵的热情日益高涨,为了互相交流,也往往有吟诵的表演或展示,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有的吟诵者为了博取更多的掌声,以致不顾诗词固有的平仄规律,一味追求行腔优美,这就违背了“依律而诵”的基本要求(有的吟诵者也许不懂诗律)。殊不知即使讲究行腔,也必须在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前提下进行,不能随心所欲地拉长或缩短任何一个字的读音。我听过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吟诗,她就属于前一种吟诵,听起来并不优美,但平仄格律的处理丝毫不差,因为她的吟诵完全是为了她自己的诗词创作和欣赏,不是为了表演。与其听那些违反平仄格律的“美唱”,我倒宁可听叶先生质朴无华的“素吟”。
我这个人音乐秉赋很差,唱歌五音不全,但从少年时期就酷爱写诗,并学会了按照诗词格律拉长了声调吟诵,几十年下来,以至现在只要一听到吟诵,就能立即分辨出吟诵者是诗词行家还是外行。我从自己学会吟诵的过程中也渐渐摸索到了一套掌握诗词格律的简便方法,因此我的吟诵虽不优美动听,但绝对合“格”,故不揣谫陋,愿与爱好诗词吟诵的朋友共同切磋。因我之所谈并无严谨的思路,想到什么谈什么,故曰“随谈”,“随便谈谈”而已;所谈内容大多限于常识,主要是写给想学吟诵而尚未入门的朋友看的,精于此道的行家不看也罢,如果也有兴趣看一看,欢迎指谬。
声明:本公众号原创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或与主编联系,电话:1393778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