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出圈“主题商业空间?看“超级文和友”和“这有山”
以下文章来源于柏盈商业设计 ,作者BYDC
图源:這有山
随着“体验”概念慢慢变成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主流,主题商业空间将感性赋能于理性的构建,在这些商业空间背后,是对消费者对“吃喝游逛”的精准理解,是对目标品牌和品类精心策划的结果。让“吃喝”的过程附加上“玩乐”的体验,去延长消费者的驻留时间和消费机会,从而带来流量和更多探索的乐趣。
那到底该如何打造一个完美的主题商业空间呢?我们今天来一起看看一看市场上较为成功的主题商业项目。为大家了解和研究这种“特殊”的商业空间提供一些借鉴。
// 长沙超级文和友 //
隔着玻璃幕墙,一面烟火市井,一面都市繁华。制造出这种“冲突感”的,是位于长沙市天心区湘江中路海信广场,将近20000㎡的全球最大超级文和友。
图源:超级文和友
海信广场店入口
海信广场店手绘图
文和友之所以能跳出餐饮界的桎梏,打开餐饮、文旅、市井文化的商业边界,成为长沙的文旅地标,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和青睐,离不开其“餐饮+文创”的行业新模式。
这是一个江湖味十足的立体空间。一个复古风的市井社区。你仿佛从闹市区瞬间被拉回到儿时那个记忆中的八十年代的街道和老城区现场。喧闹的人群声息也似乎将那个年代的邻里关系进行了真实还原。
外露的破旧楼道,复古感极强的招牌和霓虹,四方桌在每层楼排列着,将整个老长沙市井社区呈现在了眼前。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热闹、市井、放肆的百味人生,也可以看到老长沙的城市韵味与烟火气息。
一系列形成强烈场景冲突的石灰路地板、脱落墙皮、斑驳的门板让“街头巷尾”都展现出了鲜活的城市旧时光。众多长沙老字号美食档口云集,更是让人拥有身临其境的沉浸式体验。
除了空间上给人的震撼感,内部大量的细节填充,也让整个设计还原度很高,人行走其中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实体验感。阳台上晾晒的衣服,收音机放的录音,衣柜里挂着衣服,随时可以躺在下的床铺,完全营造出有人真实生活的社区模样。
场景打造也不可缺少人物的存在。海信文和友的服务人员承担了社区里“NPC”(非玩家角色)的角色,打造出一个具有人情味的情境。比如,充当朋友、邻居角色带你走走逛逛。或者很有江湖老板娘口气喊一声“恰饭不咯”!
由于其足够具有特色,超级文和友也已经成为长沙的地标。在自媒体时代,文和友背靠微信、微博两大阵营,借助达人和明星大V的影响力打造品牌形象,靠着“拇指传播”将自身推广到街知巷闻。据统计,海信超级文和友单店在“两微一抖自媒体”的曝光量共超过60亿次。
超级文和友,“撸猪”也成为了一种体验新时尚。宁乡花猪的存在给游客们提供了拍照的机会、文和友臭豆腐博物馆IP延伸产品以及酱板鸭、辣椒、槟榔等湖南特产,以此撬动游客二次甚至多次消费。
文化平台的搭建,还在于一批艺术家、文化社团、文化从业者们对区域文化对展示。比如文和友五楼的笑工场等,在让顾客走进笑工场剧场的同时,不断地传播和建设品牌形象。
// 长春这有山 //
位于长春的“这有山”,开业就被评为4A级景区的商业综合体。两者完美的结合呈现出不一样的消费场景。
在动线的设计上,巧妙的使用了竹签串糖葫芦的形式,竹签为动线,糖葫芦为内容。由单一动线串联了所有品牌店铺及建筑景观,这样客流可以到达每个店铺,也节约了大量交通动线的面积,所以拥有着比传统购物中心更高的得铺率。
“这有山”包含山坡和山洞两种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风格设计,从街到巷到院落,空间层次分明,从本土文化底蕴层面切入,让我们从平庸、琐碎、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出逃,享受片刻的宁静。顺着「这有山」的上山路一路爬山而上,可以领略到不同风景,甚至获得一次完整的短途旅行体验。
细心可以发现,「这有山」150多个品牌中鲜有服饰零售类品牌的身影,这其实是无奈之举,因为「这有山」紧邻万达广场(长春红旗街)、欧亚商都等成熟期商业项目,从诞生起,就必须面临着差异化竞争、错位经营的挑战。但正是这种舍弃了服饰零售类业态的无奈之举,为「这有山」赋予了更为有趣的灵魂,而从实际经营效果来看,「这有山」第一张成绩单就是90%商户缴纳了提成租金。
其中位于项目制高点的问蟾亭是「这有山」的核心景观,登上问蟾亭即可纵观项目全景色,而问蟾者这个艺术雕塑,也成为了「这有山」一张极具辨识度的名片。
从商业上来讲,问蟾亭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项目团队预估全年门票收入能达到五百万左右。问蟾亭的对面是望山亭,作为整个山坡动线的末端,望山亭是可供消费者休息的公共区域,并且能够一览无余看到整个山坡的全景。
主题商业街的构建,不仅对于产品的设计、形象的塑造、乃至于文化的植入仍需立足于创新和差异化文化标签的方向。主题商业模式在深度塑造主题文化品牌中也应有更深刻的思考。根据前期主题街区的定位,按要求寻找更合适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