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潮丨张先生口述小村旧事之六

水到哪里去了?

六月三号下了一场雨,一个月了没见一个雨点,庄稼干旱,人热的无处躲避。由盼雨,张先生说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连雨,又说到过去的河流到处都是,现在大多都已经干涸。

“远的不说,就说咱村,过去南河沟河水长流,满园芦苇,与西河沟河水在南昌东沟相汇,然后流入南涧河。北洼沟那一股水也不小,流经陈沟叫陈沟河,现在干了,再远一点,据老人传说,村子南边原是个大湖泊,现在成了耕地。村子四周这么多水源、河沟现在仅剩西河沟水被水库拦下。说远一点,附近的平泉、石泉、水泉洼这些叫泉的地方那里还有泉水?叫池的藕池、天池、大池洼、小池洼、张大池、杨大池、谢大池、池头等等哪里还有池?杜村沟北的万堂村,山根的石头缝里冲出一股泉水,碗口大小,扫帚一样向外喷射,人称牭牛尿,不知道流了几千几万年,现在说没有就没有了。还有龙潭沟,我们记着河水从青石板上向石崖下冲,三丈多高的瀑布冲到下边的黑龙潭里,日夜轰鸣,大小两个黑龙潭,大的半亩地大小,小的两三丈方圆,下边墨黑,上边碧绿,深不可测。早晚天气,可见河水飞溅在石崖上形成半圆形的彩虹,真是好看,那水流的声音也真好听,听说现在成了一条干沟壕!庙后那条河也干了二三十年了吧?你说那些水都到哪儿去了?”

我还真说不上来那些水都到哪儿去了。也还记得牭牛尿泉水和黑龙潭的大约模样。也还记得先生所说的这几条河都是清澈见底,碧水长流,我们小时候还在这些河里摸螃蟹、逮小鱼、抓泥鳅,想了半天,我说也许是这多年开煤窑把地面水......

“瞎!”张先生不屑一顾。“要说开煤窑,义马、千秋早就有煤窑,再近一点的,东村开煤窑时间也早得很,那还不是照样有水有河?你看那大河(即涧河),以前有多大,现在有多大?十分之一都没有!三十年前的大河,枯水季节也有七八丈宽。南乡人去千秋赶集,从杜村沟往北,一路流水,跳跳蹦蹦,曲里拐弯的,从峪口出去,过大河。春秋季节走木头桥,夏秋季节都是淌水,那木头桥年年架,年年被冲垮。河水有时候有几十丈宽,现在呢?大河成了一条死浪不活的臭水沟!那一点水黑臭难闻,让人闻着头疼,看着心疼,眼看着也快干了,你说那些水都到哪里去了?”

张先生再次以这种质问的口气问我,我哪里知道水都到哪里去了?“这是气候学、地质学家的事,应该好好研究......”

“嘘!”张先生再次不屑地斥止了我的应付。

“人作孽呀,都是人做的孽!”

我诧异的看着先生。

“过去人少,也没有先进的破坏工具,漫山遍野都是树木,我记得清凉山附近山上全是树木,几十里地山头相连,树木相接,一到夏天,站在清凉山顶峰,黑森森的一眼望不到边,人在树林里走,只感到寒气逼人,阴森恐惧。那时候荒坡也多,到处是荒山坡,荒坡里的荒草一人多高,密密匝匝,根本进不去人,现在呢?大小山头都被开垦成熟地,席大的一块荒地都要种几棵庄稼。五八年大练钢铁,几搂粗的树被砍了拿去炼铁,全村的古树几乎被砍伐殆尽。这几年还没有拢几棵树,你看那些开着三轮车、大汽车的,带着电锯、汽油锯你过来,他过去,到处伐树,一遍又一遍的。一到冬春天,到处是汽油锯刺耳的尖叫声,到处是汽油锯冒起的蓝烟。冒一阵烟,一棵树就倒了,冒一天烟,一道沟就光了,连碗口粗的树都伐完了。你说老百姓也贱,多少给点钱,就让人家把树伐了弄走。有人砍树,没人种树,全靠自然生长。过去也没有林业局啥的,政府也不管,可是到处是树林。现在有林业局管着,反倒没有树林了。前几年搞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种上树长了几年,国家补贴领完了,小树也砍光了,还是耕地。国家白花了钱,落了个瞎折腾。你说这会儿这人咋恁懒,恁短见?过去人勤勤,在自家的门前门后、地堰上都要栽一些果木树,自家种的果木大多吃不完,现在呢?买着吃。嗨,无木不成林,无林难见水呀。”张先生这样作了总结。自己解释了水到哪里去了。

先生还说了汽车、公路,说了化学,说了烟囱,他说这些都有影响,但主要的还是没有森林,没有荒草地造成的缺水。

先生之言有一定道理,但是恐怕不是那样简单。究竟水到哪里去了,还需要认真研究。毕竟,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互相依附,互相补充的,缺一不可。水对应人身部位是肾,肾衰竭了,那还得了?

后来,我查了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版和嘉庆十五年(公元1811年)版渑池县志,记载天池:“治东南五十里,乃八景之落雁处也。池生平地,涌若波涛,旧建有五龙殿。遇天旱祷雨,立沛甘霖,因由代天之功,故名天,以神其池耳。

嘉庆版、民国十七公元(1928)年版县志记载石泉:治东南四十里,泉出石穴,凡八九处,清澈甘美,故名”。嘉庆版和县志记载相同。

乾隆版县志记载藕池:“治东南三十里,潦水无源,汪洋千顷,昔人栽莲于此,故名。”民国版县志还加上“菡萏花香,亦恍惚古鉴湖矣。”

嘉庆版、民国版县志记载平泉:“治东南三十里,泉出平地,民籍灌溉,东南流入洛。”

嘉庆版县志大池:“治东南四十里,四周冈阜,大数百亩。仰天如盂。遇雨连绵,则池水汪洋,蛙鸣彻昼夜。”

民国版县志记载大池:“广袤数百亩。居民植以芦苇,相传水涸时于池内掘得物,黑大而圆,甘脆可食,或谓之‘地梨’,盖水气所钟也。”

民国十七年的县志还记载着那么多的水,现在,泉,没有了,池,没有了,河,好多都干涸了或缩小了很多,那么,水都到哪里去了呢?

(图片来源网络)

作 者 简 介

张海潮:1957年生:退休工人:写过诗:写不好:仍了:写过散文:写不好仍了:写小说还写不好:准备仍:没有文采:跟着朋友瞎起哄:




(0)

相关推荐

  • 什川大沟(3)吊河沟

    在什川人的心目中,大沟的口子应该从白家壳勒算起.因为人们进大沟,大多是从白道坡向上,一条大道向东北方向接入大沟沟口.事实上,大沟从白家壳勒往下,还要依凤凰山脚走一段,之后从缓坡滩涂中冲开一道河沟,与流 ...

  • 黄鹿庄

    黄鹿庄 明代和清代各地方史志中的所谓"里甲",是近代保甲制度的前身.所谓里,指乡里:所谓甲,指村庄.明清时期,里的大小相当于如今的乡镇,甲的大小相当于今天的村. 嘉庆版<孟津 ...

  • 香坊沟油坊沟

    香坊沟油坊沟 孟津境内的黄河廊道过小浪底镇大庙沟,廊道公路沿水岸线进入缸沟炎帝窩,路绕水岸蜿蜒再向北,就到了原老煤窑乡香坊沟村和油坊沟村. 老煤窑乡这里沟壑纵横山梁条列,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原来的沟壑 ...

  • 赣榆风情|考万历《赣榆县志》序

    考万历<赣榆县志>序 周明军 史料记载赣榆县第一部县志是在明万历十八年(1590),由赣榆知县樊兆程主修的<赣输县志>.县学附生唐时熙编撰初稿,教谕李一凤校正,樊兆程亲自总纂成 ...

  • 马明高 :兑镇忆旧 · 采煤(5-6)

    作者:马明高 05 孝义煤炭开采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由元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到明清时期,煤炭已成为邑人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燃料.清朝咸丰<汾阳县志>卷十载:"清康时该地以 ...

  • 赵珍、刘赫宇:清代北京西山人工水系与生态恢复力

    作者简介: 赵 珍(1962-),女,历史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史.清史. 刘赫宇(1992-),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 ...

  • 王阳明祖上风水探秘

    王阳明,明代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与孔子.孟子.朱子并称"孔孟朱王",中国历史上"真三不朽"的两个半人之一. 现在已很少人 ...

  • 张海潮丨张先生口述小村旧事之五

    卜卦者 卜卦作为原始先民最早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的一种手段,出现在我国的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而周易卜卦是以周易阴阳.八卦象数理论为指导,结合干支五行学说,创造了一套独特而神奇的预测方法. 周易占卦有独 ...

  • 张海潮丨我从哪里来?张先生口述小村旧事之三,之四

    一杆秤 秤,作为一种衡量器材,古已有之.据说是李斯发明了秤.他采用南斗七星的主生和北斗七星的主死,来作为秤杆的标记.一颗星就是一两重,十三颗星就是一斤.后来,他观察到,有人在追逐利益时缺斤少两,丧失道 ...

  • 张海潮丨我从哪里来?张先生口述小村旧事之一(之二)

    张先生口述小村旧事之一 张先生其人 张先生名聚栓,生于一九三七年,今年八十岁.高个,细瘦.从我记事起,就看到先生身上一条条肋骨突出着,现在仍然. 像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先生一生都在田间劳作.少时家贫, ...

  • 张海潮丨飞舞的雪带着飞扬的心漫步

    清晨,拨开窗帘一角,灰黄的路灯光下,飞舞着密密麻麻的雪花,地面和树木已被白雪覆盖,真正是"千树万树梨花开."天气预报一遍又一遍地播报有大范围雨雪,让人心里有所准备,少了那种&quo ...

  • 张海潮丨落雪无痕(中篇小说)

    晌午时分开始下雪,谷子大小的雪粒,斜着飘落在树上.地上沙沙作响,打在人脸上,麻酥酥的痒疼.到半后晌,密密匝匝的雪片子在空中横飞,雪落在雪上没有声音,地平面在默默增高,落在脸上也没有声音,立时就融化了. ...

  • 张海潮丨火车送你去远方(中篇小说)

    快晌午时分,爹赶集回来了.爹笑呵呵的,把手中的一个蓝色小包袱递给翠儿说:"给你买的一身衣料,的确良布衫.凡尔丁裤子,你拿去请南院你二嫂剪裁一下,在她家的机器上做好.还有,这是三块钱,你拿上去 ...

  • 张海潮丨秋雨(下)

    菊怀孕了.是在菊十七岁那年.菊对杨三儿说:"我身上不来了."杨三儿一惊:"呃,那咋办?"菊说:"老鳖儿子儿,你说咋办?我再给你生个小鳖儿子儿?&quo ...

  • 张海潮丨我的凤鸣湾儿(下)

    吃罢晚饭,兰芝正在灯下绣花,笛声响了起来,还是那支熟悉的凤飞飞.兰芝放下绣花针,忍不住出门,站在门前的沟沿上,向着笛声寻找.上玄月早早地来到头顶,星星稀稀拉拉,微微的夏风把笛声从土地庙,现在的小学里向 ...

  • 张海潮丨我的凤鸣湾儿(上)

    清凉山南麓,有一道东西土岭,也是古今的一条大路.土岭下,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河沟,宽处一里多地,窄处只有十多丈宽.从山根儿的小河发源地一直到南涧河,三十多里长的河沟里长满了芦苇.春夏天,一条宽大悠长的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