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云蔚丨红楼梦语之二(天上人间)

一本《红楼梦》,抚慰了明清五百年的文化荒凉。

                                                ——余秋雨

每次读红楼梦,对第一回总是深感迷惑,就好像一下子坠入“玄幻”仙界,云山雾海,不通究竟。书中怎么一上来又是女娲、又是石头、又是僧道、又是仙子;又有绛珠仙草,又有神瑛侍者;时间跨度太大,空间距离太远,一下子几百年过去了,一下子从天上到人间,加上半文言半白话的叙述方式,通读一遍,很难弄清楚其中的关系。于是,再读了多遍之后,细细想来,稍稍了解了其中的韵味,在这略加整理,以备赏鉴。

第一,书上说,女娲炼石补天,单剩一块未用,丢弃在青埂峰下。此石非常失望,每日自怨自嗟,唉声叹气。正在这时,突然来了一僧一道,说说笑笑的谈些天南海北的事情。说起人间繁华,此石顿然心动,也想享受荣华富贵,于是请求二人携带,经过一番对话,二人最终允诺,把这块巨石变成了“通灵宝玉”。

第二,百年之后,此石归来,上面已是满满的文字,这是它生活的经历,开篇便是甄士隐的事。石上所记:那天甄士隐看书睡着,梦见一僧一道携带“通灵宝玉”准备让它坠世,又听他们说,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下凡,绛珠草(林黛玉)还泪,还有若干人等一并投胎人间。于是,我们看到,在宝玉出生后,口里含着的正是“通灵宝玉”。

此石经过炼造,本来是要补天的,可最终没能参加,成了一块废石,被弃在青埂峰下。无论是谁,遇到这种情况,都会“自怨自嗟,悲号惭愧”。以它想,3万6千501块石头,都是炼造的,最后,凭什么没我?是正好,还是故意?为什么要丢弃?既然是仙石,再怎么着,也有立身之地才是,可偏偏置于这荒郊野岭。为什么?此石越想越不是滋味,终日唉声叹气。幸运的是,有一天,僧道二仙途径此地,坐在石边高谈快论。此石听来,心切慕之,主动请求,说服二仙,终于遂愿,变成了“通灵宝玉”,在人世间历经繁华,成就了一番传奇,一世荣辱。

古语说:失之东榆,收之桑榆。又说: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

此石命途多舛,本以为是弃之不用,最多供人垫脚,再没有什么特别的作为。它虽十分的不情愿,看来也是无可奈何了。幸运的是,机遇来了,凑巧二位仙人途径此地,说说笑笑的,而且坐在了它的身边。于是它大胆的口吐人言,说出心中的意愿,遍遍哀求,万般恳切,终于打动了二位仙人,幻化成“通灵宝玉”。

这便是仙石和普通石头的差别!这便是主动与被动的差距!这便是机遇和幸运的不可多得!

它告诉我们,遇到不平事,苦恼也好,哀怨也罢,如果仅仅沉溺于此,看不到形势的变换,认不清自身的价值,不主动求变,单单等待,一味地自怨自艾,其悲惨境遇,是不可能有所改观的。而效仿此石的积极有为,人生才得有新的篇章。

再说甄士隐。

甄士隐作为此石记录的第一个人物:“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年过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本以为作者要对他大书特书了,但是没有。他如同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开了头,却瞬间消失。他作为一个引子,揭开了本书的序幕,使得后面的故事顺顺畅畅,铺展了宏大的的社会现象,描绘了多姿多彩的生活面貌,因此,他是“首功之臣”,不可小觑。

甄士隐从一个小康之家坠入困境,原因很多:有失女、有失火、有在田庄不能安身、有投岳父被坑骗、被奚落等等。细心一看,里面始终牵扯到“社会风气太差,社会不太平静,社会道德败落...”。曹雪芹在文字背后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社会大环境,注定了甄士隐会以悲剧收场。这似乎也预示着书里所有人物的命运,都会是悲剧性的。不是命薄,而是世道不靖。

但对于甄士隐本人来说,他的错误,他的不幸,在于没有预知即将到来的以下事故。

第一,他出身富贵,从小到大不为衣食所累,过的是“神仙一般的生活”。他性情潇洒,不以功名为念,这样的品质和观念与当时的社会大势格格不入,在大多数人都在谋求“朝为读书郎,暮登天子堂”的时刻,他却“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而他的生活地点,显然又不符合“田园之乐”。他与官场保持了距离,却又摆脱不了官员的纠缠。下人一句:“严老爷来拜”,他便内心惶恐,立辞雨村,前去面见。

第二,作为一个小康之家,他没有强势的亲戚,遇事很难自保;他一不作官,二不劳作,娶妻纳妾却只有一女,太不合常理;古人都希望子孙满堂,而他面对这些,显然又缺乏处置。

第三,他的住处离闹市很近,整日人来人往,虽然行事方便,却也暗藏危险。元宵佳节,大街上人山人海,歹人暗藏。他竟让仆人抱着女儿去看花灯,却不曾想万一出了事怎么办?他夫妇二人为什么不去?即使你秉性恬淡,即使家中很忙,也不该如此的大胆和放心,好歹再派一个仆人跟随?显然,他也没有想到。

于是,一个个偶然造就了必然。灾难,接二连三的到来了,他终于失去了一切。在所为的大彻大悟之后,只有跟着僧道飘然而去。

一个人过惯了闲适的日子,习惯养成了,总认为这样的日子会长久下去。从小没吃过苦,自然不知道苦难是什么。信息不畅,又总以为世道太平,天下人的生活和自己差不多。于是,不知道未雨绸缪,不知道防患于未然,更不知道所谓的太平盛世,只是权贵们在粉饰太平,史学家在歌颂朝纲,文学家在舞文弄墨。他只看见了自己的三餐饱饭,而不知贫苦人家的朝不保夕。他享受片刻的欢乐而不知时光一去不复返,等到年龄渐长,又终于安于现状。

一旦出事,手忙脚乱,天崩地裂,悔不当初,悔之晚矣!

于是,苏轼说:天下之事,最不可为者,名为太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赋诗以记之:

人生得一梦

世事皆沧桑。

醒来多滋味,

苦旅甚荒唐。

作 者 简 介

庄云蔚,男,生于1986年,籍贯河南永城。现任小龙人中学九年级历史教师。工作之余,尤好读书,曾在报刊发表散文及诗歌若干篇(首)。笔名慕云庄,取“慕云观花,酌酒吟诗为乐”之意。教书之时,尽职尽责,课余之外,遍览名书。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