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张聿青 内伤劳倦方集

            名医名方张聿青经典医案 内伤劳倦

张乃修(1844-1905),清末医家,字聿青,又字莲葆。祖籍江苏常熟,又迁居无锡。父张甫崖,兄仲甫,均业医。少自少年时从父习医,同治二年(1863年)曾随父为太平军治病。同治五年(1866年),于大市桥“信性堂”应诊行医。尝旅居沪上十余年救奇难大症无数,医名大振,从游者甚众。《张聿青医案》为清·张乃修原著,经其门人吴玉纯(文涵)整理编次而成。全书20卷,收录张幸青临床诊治医案1100条例,按外感、内伤、杂病编排,于每一病证后附以医案。选案严谨,记录翔实,辨识精细,论证精当,处方确切,记载了张乃修先生疗效卓著的临床经验与用药特点,尤其是每案后的批注,切中肯綮,是一部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医案专著,在近代中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临床医生必读之书。

内伤劳倦

验案赏析

案1

王(右) 先是肝胃不和,木郁土中,中脘作痛,痛势甚剧。至仲春忽尔面目肢体发黄,小溲红赤,漩脚澄下,则黄如柏汁。至今时痛时止,口吐涎沫。脉沉弦带涩。考中脘为胃土所居之地,阳明又为多气多血之乡,今久病而气滞于络,气多血多之处,气亦留阻,血亦瘀凝,相因之理,有必然者。夫至血凝气滞,则流行之道,壅而不宣,木气横行,土气郁阻,所以为痛为黄。实与黄胆有间。拟宣络化瘀法。

当归须延胡索 乌药 单桃仁 瓦楞子 广郁金 制香附 甜广皮 川桂木 旋复花 猩绛 青葱管

【二诊】中脘较舒,痛亦未甚,未始不为起色。然面目色黄不减,脉仍弦涩。无非络阻气滞,气血不行。药既应手,宜守前意出入。

旋复花瓦楞子 南楂炭 当归尾 建泽泻 单桃仁广郁金 真猩绛 沉香曲 香附 青葱管

【三诊】病势稍疏,遍体黄色略退。然中脘气滞,痛势虽轻,仍不能脱然无累。络气被阻,营气不行。再化气瘀而通络隧。

延胡索瓦楞子 单桃仁 青皮 炒杭白芍 旋复花 制香附 当归尾 猩绛 木猪苓 建泽泻 青葱管

案2

沈(右) 产后气血亏损,不能制伏肝木,以致木乘土位,饮食稍一过节,辄作便泄,中脘作痛,噫出腐气。

脉象细弦,舌苔腻浊。肝强土弱,拟温中运中,所谓将欲升之,必先降之也。

炒木瓜皮(一钱五分)云茯苓(二钱) 上广皮(一钱) 炒杭白芍(一钱五分) 白蒺藜(三钱)煨益智仁(八分)炒薏仁(三钱)砂仁(四钱)川朴(一钱)

【二诊】温中运中,脉症相安。肝强土弱,脾胃升降失常,所以上则噫腐气,下则便溏泄。脾宜补,胃宜通,拟养脏疏腑。

整砂仁(盐水炒二粒)炒于潜术(二钱) 炒东白芍(一钱五分) 炒半夏曲(二钱) 炒木瓜皮(一钱)上广皮(一钱)白蒺藜(三钱)白茯苓(三钱)黑大枣(三枚)

案3

金(左) 肝木素旺木来克土,胃气失于通降,不纳不饥,寐则汗出,少腹有时痛胀。宜通补阳,明参以平木。

奎党参(二钱)白茯苓(三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藿香(一钱五分) 砂仁(四分)炒木瓜(一钱)炒于术(一钱)炒白芍(一钱五分)陈皮(八分)炙黑草(三分)

案4

周(左) 湿寒内伏,脾胃健运迟钝,胃呆少纳,形体恶寒非。寒也卫气之阻也。

炒于术(二钱)川桂枝(四分) 广皮(一钱) 生熟薏仁(各二钱) 猪苓(二钱)制半夏(一钱五分)白茯苓(三钱)砂仁壳(五分)炒谷芽(一钱五分)玫瑰花(二朵)

【二诊】胃纳稍起,痰多微咳。再温脾胃阳气。

制半夏(一钱五分)煨益智(七分) 橘皮(一钱) 生熟薏仁(四钱) 藿香(二钱)炒于术(二钱)白茯苓(三钱)炒竹茹(一钱)炒谷芽(二钱)玫瑰花(二朵) 老生姜(二片)

案5

陈(左) 中虚夹痰,胆胃失降,甲木升浮,头胀眩晕,有时火升,身体似觉升浮,四肢作麻。脉形濡滑。虚里跳动。宜化痰而扶持中气。

人参须(另煎冲七分)陈胆星(五分) 煨天麻(一钱五分) 制半夏(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炙绵(二钱) 生薏仁(四钱)川萆(一钱五分)海蛤粉(三钱)大淡菜(二只) 白金丸(四分先服)

案6

沈(左) 中虚湿阻,不纳不饥,脾土不运,胃土不降,二土气滞木气遂郁,如种植然,其土松者其木荣,其土坚者其木萎,土病及木,大概如此。今诊六脉细弦,均有数意,舌红苔黄,微带灰霉。谷食不进,气冲哕恶。若以痰浊上泛,则脉象应当滑大,今细弦而数,其为土虚木乘无疑。夫土中有木,木土相仇,虽饮食倍常者,且将由此而减,而况先从脾胃起点乎。欲求安谷,必先降胃,欲求降胃,必先平肝,金匮厥阴篇中每以苦辛酸主治,即宗其意,以观动静如何。方草即请浓甫先生商政。

台参须(另煎冲一钱)雅连(四分) 杭白芍(二钱) 橘白(一钱) 佩兰叶(一钱)淡干姜(三分)淡黄芩(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茯苓(三钱)炒麦芽(一钱) 泽泻(一钱) 水炒竹茹(一钱)

【二诊】哕恶少定,胃纳略觉增多,寐稍安稳。舌红略淡,灰霉已化,脉象细弦,仍有数意。中脘微痛,土中有木,即此可知。中气素虚,胃浊素重,然浊虽中阻,而缠绵二月,和中化浊,屡投频进,而何以浊不得化,胃不得和。良以木火犯中,浊被火蒸,则胶滞难化,胃中之浊气不降,则胃中之清气不升,不纳不饥,势所必至。前投扶土熄木,尚合机宜,再拟扶持中气,化浊和中,仍参熄木,以望肝胃协和,清升浊降,胃气从此鼓舞,然不易也。方草即请商裁。

小兼条参(一钱五分另煎冲)制半夏(一钱五分) 炒香甜杏仁(二钱) 云茯苓(三钱)代赭石(三钱)佩兰叶(一钱)盐水炒竹茹(一钱)旋复花(包一钱五分)焦麦芽(二钱)广橘白(一钱)枳实(一钱)左金丸(七分入煎另四分开水先送下)

【三诊】扶中熄木,哕恶又得稍减,舌心白之苔,亦得全化,胃中之浊,有渐化之机,肝木亦得稍平。惟冒纳仍未馨增,胃气虚而不复,胃中之清气,不能鼓舞。再扶持中气,养胃化浊,即请商裁。

小兼条参(另煎冲二钱)炙甘草(四分) 水炒竹茹(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炒木瓜皮(一钱五分)制半夏(一钱五分)橘皮(一钱)炒香甜杏仁(三钱)炒谷麦芽(各一钱) 炒焦秫米(一钱五分)佩兰叶(一钱五分)玫瑰花(去蒂三朵)

【四诊】气虚脾弱,湿热留停,不能旋运,以致湿气泛溢,入于肌肤,由足肿而致肤胀面浮。恐延蔓入腹。

大腹皮(二钱)茯苓皮(二钱) 通草(一钱) 泽泻(一钱五分) 五加皮(二钱)广陈皮(一钱)猪苓(二钱)生姜衣(二分)生熟薏仁(各五钱)炒冬瓜皮(一两以上二味煎汤代水)

案7

荣(左) 气虚脾弱,旋运失常。胃纳不馨,咽中不爽。宜和中化痰,以裕其生化之源。

人参须(七分)益智仁(一钱) 茯苓(四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 僵蚕(一钱五分)野于术(一钱五分)白蒺藜(三钱)橘皮(一钱)天麻(一钱五分)泽泻(一钱五分) 玫瑰花(二朵)生熟谷芽(各一钱五分)

案8

子浓兄 人之一身,气血阴阳而已。血阴气阳,气中之血,阳中之阴也,血中之气,阴中之阳也。病从暑温而起,变成外疡,其湿热之盛,不问可知。乃疡肿而溃,溃而不敛,脓水去多,气中之血既虚,血中之气亦损,以致肌肉瘦削,便泄无度。刻下泄虽渐定,而二便不固,痰气上升,胸次窒闷,口渴而不欲饮。舌苔糜腐,质淡白。小溲带黑,并无热痛情形。四肢虽属温和,而自觉恶寒,知味而不能食。脉左寸细数,关部弦搏,尺部细而带涩,右部濡弱,重按微滑,尺部细沉。手太阴之津,足阳明之气,足少阴之水,一齐耗亏,而湿痰留恋于胃之上口,致补益之品,不能飞渡胃关,气血从而日耗。勉同蓉舫先生议气血并补,汤丸并进,勿壅滞胃口,即请商政。

南沙参(炒黄三钱)橘红(盐水炒五分) 水炒竹茹(八分) 霍石斛(三钱)青盐半夏(一钱五分)生薏仁(三钱)炒扁豆衣(三钱)白茯苓(三钱)生谷芽(一钱五分) 佩兰叶(一钱)

丸方吉林参(一钱烘另研和入)生于术(一钱) 杭白芍(一钱五分川芎一钱煎汁收入) 生熟绵(各一钱)大熟地(砂仁炙四钱)上徭桂(四分另研和入) 生熟草(各二分)云苓(三钱) 当归(炒透一钱)

上药研为细末,浓粳米汤打糊为丸绿豆大,每服三钱,药汁送下。

【二诊】昨进气阴并补,痰涌稍定,寐醒之时,汗出亦止,胸次亦觉快畅,舌苔糜腐较化,未始不为起色。

无如湿热逗留,津气遏伏,不能上布,虽不引饮,而频觉口渴。舌质干光少津。懊里急,小溲涩少。脉弦搏稍收。而均带细数。气血并亏,方虑草木无情,不能相济,乃湿热隐伏,致培养之剂,动多窒碍。勉与蓉舫先生同议,肾为肺子,金为水母,益水之上源,参以和中流化之品。即请商政。

吉林参(一钱咀作小块药汁送下)海蛤壳(八钱打) 云苓(三钱) 木猪苓(二钱)冬瓜子(三钱)半夏曲(一钱五分)炒松天冬(三钱)白扁豆花(一钱) 霍石斛(四钱)生薏仁(三钱) 建泽泻(一钱五分)干白荷花瓣(六片)

案9

华(左) 劳倦内伤,背肋作痛。不能急切图功。

白术赤白苓 白蒺藜 川桂枝 泽泻 秦艽 丝瓜络 桑寄生 川独活 范志曲

案10

钱(左) 食入运迟,肢困力乏。脾阳为湿所遏。宜祛湿崇土。

广皮枳壳 赤白苓 猪苓 生薏仁 沉香曲 砂仁 泽泻 小川朴 制半夏 莱菔子(三钱) 焦麦芽

案11

 劳倦伤脾,湿土化风,其来也渐,其去也难。

炒白术蒺藜 猪苓 生薏仁 半夏 焦麦芽 赤白苓 僵蚕 泽广皮 天麻 苍矾丸(百粒)

案12

薛(左) 涌涎较定,形寒而仍恶心。还是胃中阳气有亏,不足以约束津液。踵前法以觇其后。

制半夏广藿香 广皮 奎党参 生熟草 炒冬术 云茯苓 炮姜 益智仁

案13

程(左) 大便或结或溏,小溲时带黄赤。此由脾虚湿胜,土困于湿,则旋运失常,祛湿所以崇土也。

白术川朴 生薏仁 陈皮 泽泻 赤白苓 猪苓 制半夏 生熟谷芽

案14

 温助命阳,欲其蒸变,使其胃中之痰默化。而咽舌俱燥,未便过进辛温。据述平素嗜饮。再从中阳损伤不能转旋例治。

奎党参范志曲 砂仁 赤白苓 蜜干姜 白术 白蔻仁 葛花 青陈皮 泽泻

案15

 饮食在胃,运化在脾,然所以运化者,阳气之鼓舞也。湿温之后,多进甘寒,致湿邪日见其有余,阳气日形其不足,所以纳食之后,动辄胀满,脘中微觉坚硬。脉细而沉。胃府失其通降之权。宜温运和中,使脾胃之气,旋运鼓舞,则不治其满而满自退也。

上川朴于术 连皮苓 草果仁 焦麦芽 川椒目 泽泻 公丁香 上广皮 生姜衣

案16

陈(左) 劳倦伤脾,脾病则四肢不用矣。

焦苍术(二钱)范志曲(二钱炒) 川朴(一钱) 晚蚕砂(三钱) 上广皮(一钱)制半夏(一钱五分)萆(三钱)白蒺藜(三钱)秦艽(一钱五分)焦麦芽(四钱) 酒炒桑枝(五钱)

又神情稍振,再守效方出入。

焦白术(一钱)范志曲(二钱炒) 川朴(一钱) 秦艽(一钱五分) 上广皮(一钱) 制半夏(一钱五分)川萆(二钱)泽泻(一钱五分)生薏仁(四钱)赤猪苓(各二钱) 焦麦芽(三钱) 桑枝(酒炒五钱)

案17

张(左) 神情不爽,头目昏晕,起居动作,甚属畏葸。此湿困脾阳,弗作虚诊。

制半夏猪苓赤白苓生熟薏仁酒炒桑枝 台白术 泽泻 川萆 白蒺藜

(0)

相关推荐

  • 按图索骥 | 黄元御的气—— 杂病之解(2)

      简蠹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试图从中医经典探寻线索,在古籍中挖掘古人的思维宝藏,在临床加以验证,以写就好玩的中医文章. 噎嗝反胃 我们继续看看元御的噎嗝论证套路. 噎嗝,其症状是上下不通,就是吃不 ...

  • 上卷 《中国医学归元》药理---君药篇(3)

    七茯苓 茯苓,甘平之性,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经.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安悸动,消郁满.除汗下之烦躁,止水饮之燥渴,淋癃泄痢之中用,崩漏遗带之需备,气鼓者通,水胀者灵. {真武汤}  ...

  • 27、泽泻(甘咸寒,消水利肿,渗湿利尿)

    原文: 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益气力,肥健,久服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其叶如车前草,味亦相似.生池泽. 注解: 1.泽泻:甘咸寒,渗湿利尿,风寒湿痹,逐膀胱三焦停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胡希恕治疗痤疮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绪,汉族,生于辽宁省沈阳市,是我国近代着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并将其方证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取得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带下方集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带下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鬼胎方集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鬼胎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种子(不孕)方集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种子(不孕)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妊娠方集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妊娠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小产方集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小产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正产方集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正产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产后方集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产后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在很多场 ...

  • 『名医名方』名医名方傅青主 女科产后诸症治法

     名医名方 傅青主 女科产后诸症治法 傅青主(1607-1684)明清之际道家思想家.书法家.医学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浊翁.观化等别名,汉族,山西太原人.傅青主自称为老庄之徒,他自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