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丨临潭龙神赛会,一场缅怀先烈的祭祖仪式
临潭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携手共进,共同开发了临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新城端午节龙神赛会的传统民俗活动大概始于15世纪中叶,迄今约五百多年的历史,是庙会文化当中的一枝奇葩,其活动内容和形式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拥有深厚的文化意蕴。
十八路龙神原是明初开国将领和军官眷属,如开国大将军、中山王徐达;副大将军、开平王常遇春;歧阳王李文忠,越国公胡大海,营国公郭英,靳国公康茂才,梁国公赵德胜,永嘉侯朱亮祖,高阳侯韩成,忠烈侯、千户张志明,都指挥使花云、成世疆,都督同知安国,百户刘贵以及朱元璋的结拜哥哥武殿章(封爵待考),明太祖的高皇后马秀英,明太祖朱元璋的姐姐歧阳王李文忠的母亲、陇画王李贞的妻子曹国长公主朱氏,营国公郭山甫的女儿,巩昌侯郭兴、武定侯(后追封营国公)郭英的妹妹、明太祖封为宁妃的郭氏等。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乙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八月,朱元璋从统一全国的战略需要出发,表彰和激励有功将士,钦定功臣位次,敕命在江宁府东北的鸡鸣(笼)山建立功臣庙,供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胡大海、康茂才等二十一人,“死者肖像祀之,生者虚位以待”。在全国统一后,明太祖朱元璋曾将开国功臣都封为“神”,敕命全国各地立庙祭祀。
每到端午节,洮岷地区的龙神赛会活动就拉开了帷幕,十八位龙神陆续会合于新城隍庙,在龙神祠排了座次。位居中间的是“开国第一功臣”徐达,他的雕像平时供奉在城背后村的庙宇,群众称为“敕封驼龙宝山都大龙王”。徐达右侧是常遇春,平日供奉在冶力关池沟庙,谓之“敕封总都三边常山盖国都大龙王”:徐达被称为城背后佛爷;供奉于洮州南路青石山的胡大海,则被称为南路佛爷,如此等等。按照传统习俗,龙神赛会分三天进行,涉及全县5个乡和11个镇,龙神造像分为木雕和泥塑两种,前者称为“行神”,后者称为“坐神”。
第一天“跑佛爷”。当地民间“神”“佛”不分,界限模糊,所以叫“佛爷”。据说早些年间跑佛爷,重在一个“跑”字,各路龙神于当天陆续来到城郊,由各自的“接迎会”接待,并举行“献羊”仪式;下午集中到东门月城内,经县知事或商会首脑举行“降香”仪式后,各自抬起神轿竞跑,以最先跑到终点——隍庙大殿入座为胜。传说谁家的“龙轿”跑在最前面,预示那里的庄稼将获得丰收。
第二天叫“踩街”。各路龙神张起自己的全副銮驾、仪仗,包括四面开道锣,四至八对三角形火焰牙边青黄龙彩旗,一对两米来长大铜号,一对锁呐,轿前为各庙会会首、提领等老年人执香,轿后为“万民伞盖”和有神衔的大旗衔幡按座次先后下庙到前后两衔绶慢游行。各街居民商户店铺在神轿经过时鸣炮焚香表示供奉欢迎,更有善男信女当街跪倒,神轿从头顶抬过去,称为“过关”,传说经此一过,将消灾免难。各路龙神游街后返回隍庙重新登殿入座。
第三天叫“上山”。于拂晓时候,各路龙神到城西北大石山(即朵山)壤雹祛灾,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中午陆续下山,到西门外岔路口“扭佛爷”,下午返回隍庙,黄昏时下庙,由原路返回,完成了龙神赛会的全部过程。龙神赛会是缅怀先烈的祭祖活动,是怀旧温故,重演当年将帅们征战的事迹。第一天“跑佛”,表示兵临城下,各路将帅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第二天“踩街”,表示将帅们集体出动视察城防和民情,安抚民众。第三天“上山”,表示拂晓时,闻报有敌情,众将帅到大石山登高视察,准备迎敌,敌人闻风而逃。归途中将士们怀着胜利的喜悦,欢欣鼓舞,于是出现了“扭佛爷”的热闹场面。
长期以来,由于各民族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从而增强了洮洲各民族的团结意识,形成了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洮州群众供奉的“十八位龙神”中有两位“龙神”是回族,即常遇春和胡大海,因此群众在祭礼“龙神”的过程中也非常注重伊斯兰教的禁忌,群众在祭祀十八位“龙神”时用羊奉祀,而不用其他动物作为祭品,这是洮州祭神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