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玉銙银带看宋代帝王像束带的扣系(旧文重发)
一篇2008年写的文字,回过头来看,可谓是年少轻狂,初生牛犊不怕虎,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了,写了什么就敢发什么。里面部分词句或者考证其实有待进一步斟酌和论证,但如今的我“不学无术”已经很久,老文重发,就算是给大家一个参考吧。(以前发过博文,但是是图片版的,文字压缩到直接看不清,点击查看旧博文: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玉銙银带看宋代帝王像束带的扣系 )
【题记】
宋辽金时期,革带使用极其频繁,但是款式繁多,而出土完整之革带并不多,零星带銙比较普遍,致使后人难以全面了解。本文以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银鞓玉带为主线,综合部分图像资料,试说明宋帝王图中束带的扣系方式。以期能对此种带式的扣系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玉銙银带看宋代帝王画像中束带的扣系
1986年在内蒙古哲里木盟奈曼旗发掘了辽陈国公主及驸马墓,出土了大量的器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随墓出土了六套带具,这些带具或者是为实用器,或者是属于冥器,其中,有银鞓带4套,这四套银鞓带因为其带鞓是用薄银片制作,虽然属于冥器的性质,但是却给世人展现了辽代带具最直接的其历史原始形象,研究和参考价值不言而喻。
本文所讨论的即其中的一套带具:玉銙银带,此带形制相比较其他带具而言要显得特殊,首先是带跨无古眼,所以也就无蹀躞附属,明显是承袭唐以来汉式革带的传统;其二此带由两条银带组成,一长一短,长带为163.7厘米,宽4.4厘米,厚0.05厘米,前端接金带扣一,带鞓缀有方形玉銙14件、桃形玉銙1件(正中有一孔,与银鞓上的穿孔对应)、圭形玉铊尾1件。短带长约28.4厘米,宽4厘米,带鞓前端接金带扣1件,银鞓上并排钻有6个孔,孔径0.7厘米,带鞓未缀玉。出土时长短两条带虽然没有互相扣系在一起,但是从出土现场的位置来看,这两条银带应是属于同一套带具的,出土报告推测为是同一套带具,而国内的大部分研究者也持同样的观点。此玉银带与中原地区汉式玉带的形制略同,可知契丹既流行颇具民族特色的蹀躞带,又使用汉式腰带,这其实也和辽实行契丹和汉臣两套官员并用也有关系,彼此文化互相影响。
【插图:实物线描图】
辽陈国公主葬于公元1018年,此时对应在位的北宋皇帝是宋真宗(公元998-1022年在位)。宋代流传至今的帝王画像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宋真宗的坐像上由于手部遮蔽,难以窥见比较完整的束带情况,看其后的宋仁宗(公元1023-1063年在位)皇帝画像,宋仁宗皇帝即位去辽陈国公主下葬时间仅为5年,时间上有可比性,故可用宋仁宗画像来类比此银鞓玉带,而仁宗与其后宋代帝王画像造型比较一致,只是服饰各个细节有所差异,又可以作为参考补充。另,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的诸多王朝在衣冠服饰上除更多的是因袭唐代或者五代的传统(北宋建国距离唐灭亡也不过60年左右的时间),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往往也会保留自己的服饰传统,但是相同或者共通的地方却也不少,而玉带的使用就是更加明显的一条。
据《唐实录》记载:“高祖始定腰带之制,自天子以至诸侯、王、公、卿、相,三品以上许用玉带。”唐高宗李治时期,将玉带制度定为:“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余皆钰石带,銙八。” (见《新唐书·舆服志》)。唐代玉带制度的建立,完全符合并突出显示了封建帝王制度下的等级与权力观念,因此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使其能在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明等朝代中继续适应。
宋代朝廷用玉之风炽盛,玉带仍为带之首。宋史卷一百五十一志第一百0四舆服三,天子之服,袍衫。唐因隋制……宋因之,有赭黃、淡黃袍衫,玉裝紅束帶,皂文鞞,大宴則服之。又有赭黃、淡黃袍,紅衫袍,常朝則服之。大臣用玉带的记载则有“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的记载(宋史卷一百五十三志第一百0六 舆服五 諸臣服下士庶人服条 )。
辽代玉带就形制、装饰而言,基本上是继承了唐代的传统。玉带乃辽王侯之重器,反映在帝、后、臣僚服饰方面,见诸文献记载很多。如:辽圣宗接见北宋使时,“衣官服,黄纱袍,玉带”。玉带在辽代仅限于帝王和高级贵族使用,陈国公主墓中有出土便侧面印证了这点。辽玉带同时也用于赏赐贡奉和朝聘往来。而玉带的制作主要由辽境内的汉人为主。辽代文献中尚未查到玉带使用制度的记录,肯定局限于统治上层,但带銙数目在使用中不一定像唐朝那么严格。另外,近年出土的辽代诸多墓葬壁画反应的束带使用情况和北宋墓葬壁画情况比较一致,也说明了束带制度使用的相互交流情况。
所以,本文拟在此前提下,以辽陈国公主墓出土银鞓玉带结合宋代仁宗画像为住的参考物来分析其系结的方式。
观看宋仁宗画像束带,首先可以发现:其身体右前侧有一金质带扣,其右侧有并排五个带孔,其中一个带孔,由金带扣的扣针穿过并固定。而带孔其后的带鞓上有一道竖直弧线,应是表现出带尾部分,再其后的带鞓上便有金带銙出现。根据以上,以及参看其后诸位帝王画像,带銙有用玉者,应是制度的变化;
其次是鉈尾,综合看其他宋代帝王画像都是长长的垂于身体的左侧,鉈尾玉銙表现多是素面。
其三,胸前的带鞓部分是虚缀的,也就是没有束紧身体的;而腰部的带鞓是紧束的。
【宋仁宗像图以及局部】
【宋其他帝王像局部】
这些观看的结果距离说明此种束带具体的系结方式还有一段距离,尚有不清楚的地方,需要其他佐证。
首先是身体右侧的部分,可以一看宋代名画《睢阳五老图》,《五老图》是以北宋时期的五位德才寿兼备的重臣为原型,创作于北宋至和年间,上面有北宋至和三年起至清代末期许多名人雅士的题跋,是一幅传承有序的人物画杰作。原作早已流失国外。其中,美国的佛利尔艺术馆藏有两幅,一幅是88岁的冯平,另一幅是是90岁的王涣;王涣立像足以提供部分信息。观看其画面,身前的带鞓部分由于上边的带鞓是虚缀的,造成了带鞓上下相互稍有重叠,但是露出下面紧束的带鞓部分扔可看到带扣的部分。看身体右侧腰部:可见一方形带跨,其次是一扣形物,再次是以桃形带跨,之后就是素面的带鞓部分虚缀于身体胸或腰前,再之后就该是鉈尾了,但是此图已经看不到,需要看其他的佐证了。
说到此,结合出土银鞓玉带,可以惊奇发现,带鞓上桃形带銙之左也是一方形銙,比较切合此图形制,而中间的疑似扣形物,其后再来揭晓。
【五老图-王涣】
鉈尾的部分,参看宋英宗皇后(宣仁圣烈高皇后)陵墓之控马官石像以及北宋张确夫妇墓出土之文吏俑。前者之控马官,腰围束带,圆领袍前襟折起别放如腰前虚缀的带鞓内,带鞓与身体左侧,插入腰部紧束的带鞓,鉈尾垂于下端;后者文吏俑,“腰束褐色绦带,一端围腰一周后向上横绕上腹,其尾垂于左侧腰后”(摘自其出土报告)。鉈尾的穿插方式比较简单明了,从唐初鉈尾上下随便插的情况,到后来唐规定鉈尾下插,一直传习了下来,此后此类束带的鉈尾处理方式便基本就是如此了。类似的参考资料还可以参看宋代的《望贤迎鸾图》。
【宋英宗皇后陵墓控马官】
【北宋张确墓文吏俑】
综合以上细节观察,结合银鞓玉带,大致可以得到其穿系的方式了:首先,长带鉈尾穿过短带带扣,扣针扣于桃形带銙的圆孔内,这样在桃形銙和方銙之间的疑似扣形物就是短带的带扣了;然后,将长带围与腰部,长带带扣至于身体右前方,将短带带尾穿过此带扣,扣针穿过短带上的带孔而固定下来;最后,将长带余下的带鞓和鉈尾,绕过前腹部,插于身体左侧的腰带内,鉈尾垂下。穿戴此带结束。
【插图:穿系示意】
是否可行呢,首先要求此带很长,银鞓玉带是此墓葬中最长的带子,长带168.7厘米,短带28.4厘米,若是不考虑重叠部分,长就是190多厘米了,墓主人的要上系的金銙银鞓蹀躞带长也不过156厘米,看其出土线描图此蹀躞带穿系后尚有长余的部分,而其他银鞓带不过125厘米或137厘米。在长度上来讲是可行的。
那么又是否一定做带鞓上饶腹部的样式呢?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保持形状的问题,因为其上的带鞓部分是虚缀的,所以肯定是随身体移动而变化的,就如之前提到的《五老图》之王涣,其上之带鞓就下塌了,而若是同为《五老图》之杜衍,其带就已经完全遮蔽了腹部紧束的部分了。但是穿系和鉈尾的处理是一致的,若不如此,这么长的带尾部分,如在穿过带扣后直接下垂,那恐怕是要及地的了;如若穿过带扣后剩余的带鞓继续绕在身体上,那一定会遮蔽部分带銙的,这又和暴露带銙以显示身份和装饰的作用相违背了,况且,此带并无带箍可以用来固定剩余带鞓部分,就宋帝王图来说,也未发现有带箍部分,因为带箍的部分,往往就是紧接着带扣之后的。
综上,此套银鞓玉带,就只能是按照宋帝王画像式的穿戴方式了。而若想完整的复原一套宋代此双鞓双带扣单鉈尾玉带,由于缺乏相关出土实物,或者因为宋代束带出土难见完整的,所以,基本很难实现,只能依靠石像或者画像来复原;另,对于宋代带銙数量的使用情况不是十分清楚,典籍难见比较系统完整的描述,现代研究者也比较少,今次仅为抛砖引玉,在穿戴上给大家以启发。
此外,此种带式应该是等级比较高的人员使用,不论是辽或宋,皆是如此。而一般官吏和百姓使用之带,除了带銙质地有区别外,带式也有区别,如前面提到的北宋张确墓出土陶俑和北宋诸多皇陵之控马官以及部分宋、辽墓壁画和当时的画作,一般是单鞓单带扣单鉈尾的情况,即不使用短带来调节腰带的松紧大小,而是直接就用革带本身的带孔来调节腰带的大小,控马官以及下级官吏还长表现为将外袍前襟部分,拾起折叠别在腹部虚缀的腰带上,以拉紧带尾部分来别住衣襟。
宋代时期革带的使用比较普遍,带式纷繁复杂,款式多样,仅从北宋皇陵石刻就可窥见一般,使用情况和流变情况也比较复杂。其后的元明两代,革带制度趋于统一,到明代,既基本以三鞓双扣双鉈尾玉带样式(即三台六圆桃七排方双鉈尾二辅弼样式)为主,偶尔出现其他样式的革带样式,但是基本是零星出现了。其后的清代,革带的实用性便进入了凋敝时期,只是多作为人们赏玩的物件被搜集和仿造而已了。(2014年后补,清代鞓带多用丝棉编织,用带钩、环或者如明代三台样式绦环的带具为主,之前的这类有带扣、鉈尾的革带很少见了)
**************************************************************************************************
今日按:现在来看,或许该论证的重要一点是上面提到的宋仁宗、钦宗像是当时所绘还是后来所绘,不过后面陆续列出的诸如五老图、宋英宗皇后陵墓控马官、北宋张确墓文吏俑时间比较明确,且带式一致,我也就不再对两宋帝画像绘制时间加以赘述论证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