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三一学院|做一个自带能量的人,才会收获美好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总是会有一些微妙的连接。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看似一个个孤立的个体,但却总是会被各种机缘巧合牵引着,然后在各自的人生舞台上,演绎出风格迥异的悲喜剧。
每个人的舞台剧,有时候是一个人的独角戏,但更多的时候,是和别人的对手戏。
《社会动物》这本书里说过,一个人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往往需要跟自己,他人以及外在环境构建一个和谐的关系。
而这种和谐的关系,在我看来,就是一种具有积极能量的连接,其中可以产生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
01
美国心理学家哈洛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刚出生的小猴和两个假妈妈放在一个笼子里。其中一个假妈妈是用铁丝做的,“铁丝妈妈”这里可以提供奶水,而另一个假妈妈则是在铁丝网外面加了一层绒布,但是不提供奶水。
刚开始,小猴子都围绕在“铁丝妈妈”这里,但是没过几天,小猴子就只有在饿了的时候到“铁丝妈妈”那里去,其他时间都跟“绒布妈妈”呆在一起,因为在那里它能够感觉到温暖。
从中可以发现,即使是猴子,除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之外,其实还有着非常强烈的连接的需求,而人类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更是如此,与他人产生和谐的连接,不仅必要,而且直接影响着我们内在的幸福感。
不管我们外在如何积极地寻求财富,名利,地位,但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爱,渴望被理解,渴望与他人的连接。
我曾经一度以为只要自己工作能力够强,能够独当一面,就可以随性而为,不需要浪费时间跟别人产生过多的连接,更不需要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
所以,我过去倾向于自己独立行事,即使在遇到超出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也不愿意向他人求助;也常常把别人的诉求当做负担,不愿意给予必要的协助;甚至在私下和同事交流,也喜欢呈现出高冷的姿态,更不会经常去鼓励别人,或是真诚开放地接触了。
结果这种主动地断绝与他人连接的状态,不仅让我工作的效率下降,感受不到工作的成就感,更严重的是我和身边同事之间的关系由此变得很冷淡,导致工作氛围紧张,心情时常很压抑。
失去连接的关系,就像人生的黑洞,反噬着我们自身的能量。
人类从地球上众多物种中脱颖而出,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就在于我们相互之间善于分工协作,从而能够利用集体的智慧创造出梦想中的愿景,而分工协作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能够产生稳定,和谐的连接。
02
想要构建和谐的连接,往往需要我们自带能量。
记得过年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一个左摇右晃的大叔。
大叔明显是喝过酒的,揣着脚踏车说我们碰到他了,不让我们走。
第一次摊上碰瓷的人,我一开始态度是比较强硬的,因为觉得这明显就是想要讹钱嘛,还跟他说要打110报警,尽管这时候自己内心是非常忐忑的。
大叔当然也不是吃素的,直接说他的腿被碰到了,走不动了。
他开始念叨着他的这条腿很早就受过伤,打过钢板,现在都还有钢钉在里面,而我开始辩解我们并没有碰到他,是他自己凑上来的,双方僵持着,互不相让。
冷风吹过,我的脑子渐渐冷静下里,我能够感觉到内心的恐惧,同时也意识到,这种混乱的状态毫无用处,只会增加更多的误解,那我为何不换一种不怕事的态度,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呢?而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就是自认倒霉,接受一次教训嘛!
当我放松下来的时候,我开始愿意放下自己的高姿态,跟他道歉,也开始认真去听他到底在说些什么,并且试着去理解他,回应他。接着,他开始拿起烟来抽,我制止了他,跟他说,“抽烟对身体不好,你这还喝了酒。”
我已经想不起来后面又跟他说了些什么,我只记得他开始眼眶泛红,紧揣着脚踏车的手渐渐松懈下来,而当我把他扶到路边坐下的时候,大叔哭了。
他说他的腿很早就残废了,他对自己的人生很失望,我甚至能感觉到他和家人的关系也很紧张,因为当他说起自己家人的时候,他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掉。
大叔没有讹我们一分钱,就让我们走了,他还说我们很通情达理,能体谅别人。
在此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样的剧情只会出现在电视剧里,现在才发现,艺术的确是源于生活。
其实,大部分人的内心都有自己难言的痛苦,而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包容,这是人类非常普遍的需求。
当我们有更多的同理心,形成一种非常强大的共情能力,就能够给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赋能,从而改变我们遭遇的困境。
这种强大的共情能力,不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同情别人,而是与对方保持在同一个频道,理解并且回应他的内在思想和感情。
一个拥有共情能力的人,往往自带能量,就像一个发光体,源源不断地向外散发光和热,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温暖自己。
03
拥有构建和谐连接的共情能力,其实就是持有一股不求回报的积极能量。
真正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和事业成就的,往往不是学识,逻辑分析等认知类技能,而是一种叫做『社会兴趣』的非认知技能。
这种所谓的『社会兴趣』,就是对他人总是保持一种合作与建设性的姿态,能够与周围自发地产生和谐的连接。
20世纪初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就曾给出一个人是否具有『社会兴趣』的衡量标准:
是否有合作的愿望?
是否有给予的愿望?
是否拥有共情能力?
其实这三个标准,其底层的逻辑,就是『给予 > 索取』。
就像在一个社群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人,有的人是主动给予者,而有的人是被动索取者。
被动索取者,往往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从来不乐于分享,也吝啬付出,但却很喜欢依赖别人,给自己找各种借口,爱把问题推给别人。
而主动给予者,则是愿意与别人产生和谐连接的人,他们愿意聆听别人,总是试图跟别人保持同频,从而理解别人,给予别人最真诚的反馈。
如果你把自己定位成一个给予者,那你就是一个自带能量,能够持续制造热辐射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拥有难得的共情能力,还能够从别人的视角看到自身的问题,从而去反省思考,修正自己的缺点和劣势,进而不断成长,最终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而这也是主动给予者的反塑作用——你越强大,你就越能积累自身的价值,而你能够为别人提供的价值越多,那你就能成为人与人之间的那个连接点,获得更多人的支持和赞赏,从而成就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小孩的时候,更在意的是他能不能上名校,能不能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忽略了更重要的一点——
让孩子建立一个人生的不等式:『给予 > 索取』,也就是要永远让自己的给予大于自己的所得,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积极能量的人,不仅能够为别人创造价值,也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
04
其实,我们和别人的连接,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的都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当我们自带能量,愿意给予,用共情能力去理解和关心别人的时候,这正是因为我们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包容自己,滋养自己,与自己和谐共处。
瑞·达里奥在《原则》这本书中,把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作为自己人生的重大原则之一。在他看来,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重大的影响。
于我而言,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意味着人与人之间有着和谐的连接,而这需要我们在自己的心智模式中嵌入『给予 > 索取』这个人生不等式,从而进行自我赋能,收获富足的人生。
有人问,幸福是什么?
有人答,幸福是给予的永远大于索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