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海瑞明明被举荐升官,他为什么听后却愤而辞官?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30篇文章)

浙江的案件被嘉靖帝巧妙地利用上天给结了案,严党看似全胜,实际上也面临着另一个考验,这是后话,后面会提。

而对于清流派来讲,无异于一次沉重打击,事已至此,再怎么骂赵贞吉和谭伦无耻也于事无补,眼下只能尽量保护海瑞,保护大明朝这支利刃。

那么远在浙江的海瑞听到旨意后,又会作何感想,为什么愤而辞职呢?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30期:大明王朝:有一种痛是锥心痛,被举荐升官,海瑞为何却辞职不干?

一、

高翰文没有留下芸娘在京城,只是塞给她一封信,让她务必带几封书信给海知县和王知县。关于高翰文此举的目的,这里绕过去,先留一个伏笔,等再讲到芸娘和高翰文时再解释。

在送芸娘走的时候,黄锦说了一句话,也算是解释了上一篇中提到的打架风波:

“杨金水是老祖宗最亲的儿子,也是我最铁的把子!”

在浙江布政使的粮船上,海瑞跟官兵一起在把一袋袋的粮食往船上搬,王用汲在远处看着。其实这很贴合实际,海瑞是穷苦出身,干活很正常,而王用汲是大地主,哪里干过这活。

不过此时的海瑞更焦急的是前线将士的军需,这次抄家郑泌昌和何茂才的赃款,仅仅够前方将士吃十天的,咋办?

王用汲比较有意思,开导海瑞讲,前方慢慢打,咱们慢慢查,当着钦差,游着西湖,岂不是美差?

海瑞当然知道王用汲是在开导自己,故作轻松,他更忧虑地是怎么把郑泌昌和何茂才藏在其他官员那里的赃款弄出来。

朝廷会不会下旨意查抄这笔钱,才是关键:

“要是有这样的旨意,胡部堂这一仗也打赢了,朝堂清流这一仗也就打赢了。”

看了没,王用汲也是聪明人,很多时候是看破不说破,这句话也是大有深意的。

意思很简单,严党之所以没倒,就是因为有倭寇,有倭寇就得靠胡宗宪来剿,一旦倭患解决,严党也就做到头了,严党倒台,清流这一仗不就赢了吗?

二、

聪明人之间的谈话一点就透:

“严党不会让胡部堂打赢这一仗。”

倒严运动进行到这个时候,等于斗地主都是明牌干,都知道对方有什么底牌,可是还是硬着头皮当不知道来打。

所以,前面嘉靖帝闭关时,为什么要同时圈禁吕芳、徐阶、严嵩,就是怕他们先把牌打出去。实际上,嘉靖帝不会不知道严世蕃那一晚进严府,会做什么样的安排,他只是把赌注压在了胡宗宪身上。

吕芳从吉壤回来的时候,嘉靖帝问过他自己刚从算的卦是啥意思,吕芳就解释了:

“这是说主子圣明,用了胡汝贞和赵贞吉便无往不利,东南的事有二贞在能够稳住!”

所以,嘉靖帝本想拖到倭患彻底平定再倒严,只是浙江的海瑞选择的时机不妥,硬是把自己顶在了这里。没有办法,只能选择这次不倒严,再次给严嵩一次机会,海瑞嘛,也就委屈一下了。

其实到这时候为止,海瑞仍然是认为嘉靖帝圣明,就犹如当初收到皇上的圣旨要严查一样:

“也就一两天见分晓的事,全看皇上圣明了!”

海瑞刚说完这句话,赵贞吉等人就到了,旨意也就下了,海瑞听完已经结案的旨意,整个人都是懵的,眼中是含着泪的:

“什么劳绩,什么功赏?”

赵贞吉却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自己写了请罪的奏疏,第二件就是给海瑞和王用汲请功,提拔为知州,赵贞吉为什么这么说?

三、

在赵贞吉看来,之所以这件事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就是上一次的圣旨中提到的,郑泌昌和何茂才就是胡乱攀扯。既然圣旨都提到了他们胡乱攀扯,这一次海瑞的急递进京,赵贞吉并没有阻拦,还是牵扯到了宫里和皇上。

赵贞吉请罪,一方面是安抚海瑞的情绪,告诉他这件事他做得并不错,即使有错,也是他的错。不过从后面海瑞表示要辞职,并且一走了之之后,赵贞吉扔了灯笼来看,他是违心的。

在裕王府的时候,清流派就商量让给赵贞吉写信,保海瑞,但是被否决了。原因就是,如果赵贞吉和谭伦连海瑞都不保,那么他们就不是人!更何况圣旨中也提到了,大家有功,难道赵贞吉还要怪罪海瑞不是?

赵贞吉是被形势所迫,这次倒严的任务没有完成,没有达到裕王的期望。同时,自己揣摩圣意也不到位,圣旨上说的是赵贞吉、谭伦、海瑞、王用汲审案有功。实际上赵贞吉自己清楚,嘉靖帝也清楚,这次审案完全是海瑞和王用汲的功劳,等于赵贞吉是两头不讨好,

所以,他才面对海瑞的离去,恨恨地摔了灯笼!

我们回过头来分析海瑞辞职的原因:

即使听到了皇上的旨意,其实海瑞还是怀有一丝希望的,并不完全是丧失斗志,虽然他嘴上也说:

“但不知让我们出任知州后,还能为朝廷,为百姓干什么?”

在海瑞看来,在浙江这片地上,是没有办法查清真相了,会不会是嘉靖帝有其他的顾虑,会不会是自己提供的证据不够?那就去严嵩老家搜集他的证据去:

“想留我也行,你们奏请朝廷让我到江西去,到严嵩的老家分宜去当知县。”

四、

就像杨角风谈大明王朝“讨论群”里大家讲的那样,海瑞如果接受升官的话,就等于接受了这个结果。这种不是结果的结果必然是海瑞不能接受的,一旦接受,就像他跟谭伦讲的那样:

“子理兄,你以为大明朝还有利剑吗?再利的剑握在你们手里也不过一把生锈的刀。”

即使不当刀,也不能当一把生锈的刀,这就是海瑞的观点,一旦妥协,大明朝就再没有希望了。而选择辞职,它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仅仅代表他的态度,仅仅代表他的抗议,仅仅代表他的脾气。

更重要的是,一旦他接受这个现实,那么下一步就是坑害老百姓:

“那么多赃款不去查抄,还要再苦一苦百姓?”

赵贞吉也是为难的,他要给胡宗宪供应军需,可是眼下嘉靖帝又没有倒严,他没有办法弄钱。只能向百姓下手,半价收购他们的生丝,撑着织造局赚钱供应胡宗宪。

既然跟你们三观不同,那好,爷不伺候了,辞职!

实际上海瑞辞职的真实心理,体现在跟海母的一段对话中,海瑞万事都希望征询一下母亲的意见,当他表达了辞官的意思之后,海母念了一句话: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这句话至少有三层意思:

字面意思是讲水清的时候,洗洗自己的冠缨,水浊的时候可以洗洗自己的脚。

另一层意思是讲,水清就是天下太平的时候,可以出来当官,等到水浊的时候,也就是不太平的时候,那就韬光养晦,不盲目出风头罢了:

“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当然还有第三层意思,类似于出淤泥而不染,你海瑞本就是一个清者,清者自清,没有必要以辞官来表明自己清高。这层意思也是批驳屈原的,屈原讲过: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既然你无力改变现状,那么就坦然接受好了,所以海母此话,更像是给海瑞建议,就看海瑞怎么理解了,其实怎么理解都对,辞职有辞职的道理,不辞有不辞的道理,意思一样。

不知道大家这段话有没有看懂,欢迎一起讨论!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0)

相关推荐